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洁

作品数:24 被引量:194H指数:7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乳腺
  • 22篇乳腺癌
  • 22篇腺癌
  • 8篇预后
  • 6篇年轻乳腺癌
  • 5篇乳腺癌发生
  • 5篇肿瘤
  • 5篇基因
  • 5篇癌发生
  • 5篇病理
  • 4篇乳腺肿
  • 4篇乳腺肿瘤
  • 4篇生存率
  • 4篇细胞
  • 4篇腺肿瘤
  • 4篇临床病理
  • 3篇预后因素
  • 3篇乳腺癌患者
  • 3篇受体
  • 3篇年轻乳腺癌患...

机构

  • 21篇天津医科大学
  • 4篇天津市肿瘤医...
  • 1篇天津市肿瘤研...

作者

  • 24篇孟洁
  • 10篇宁连胜
  • 6篇付丽
  • 4篇刘鹏
  • 3篇孙慧
  • 3篇张瑾
  • 3篇郎荣刚
  • 3篇狄根红
  • 3篇战忠利
  • 3篇张瑾
  • 2篇于冬
  • 2篇王颖
  • 2篇王庆生
  • 2篇范宇
  • 1篇李春艳
  • 1篇张利华
  • 1篇牛昀
  • 1篇只向成
  • 1篇牛瑞芳
  • 1篇史玉荣

传媒

  • 5篇实用癌症杂志
  • 3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乳腺病杂...
  • 1篇2000全国...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7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男性乳腺癌50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7
1997年
我院自1954年到1989年底共手术治疗50例男性乳腺癌,占同期经治可手术全部乳腺癌7050例的0.71%。其中Ⅰ期8例,Ⅱ期21例,Ⅲ期20例及原发双侧者1例(右侧Ⅱ期,左侧Ⅲ期)。行扩大根治手术者6例,传统根治手术者31例,改良根治术者6例,全乳切除者5例(原发双侧者两侧均行全乳切除术,按1例计算)及局部切除术者2例。本组病例的5年生存率为78.7%,10年生存率为31.6%。本研究同时对男性乳腺癌的发病及预后因素进行了探讨。
于冬孟洁宁连胜尤健
关键词: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生存率病理
年轻乳腺癌患者远处转移潜能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与年轻乳腺癌患者预后有关的临床病理、生物学特征,评估与远处转移潜能相关的因素。方法收集本院乳腺科1994年1月至1998年4月确诊的年龄≤35岁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191例,其中93例临床资料及随访工作完整,并且93例中63例肿瘤蜡块可用于生物学指标的免疫组化染色。手术方式包括保乳手术、改良根治术及经典根治术。所有患者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1997年临床分期标准分期。复习病理切片,包括组织学分类及分级、淋巴管侵犯、淋巴结外软组织受累、广泛性导管内成分和淋巴结受累。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AR)、c-erbB-2、ki67及P53蛋白表达。术后依据病理及生物学指标给予辅助放射治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将93例病例按5年是否转移分为2组,将预后相关因素分为临床、病理及生物学因素。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5年转移率趋势分析,转移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检验水准浕=0.05。结果随访至5年,术后5年远处转移26例,转移率为28.0%(26/93)。临床分期III期、行经典根治术治疗者5年转移率最高(分别为60.7%及43.8%,P<0.01)。淋巴结受累1~3、4~6、>6枚的远处转移风险是淋巴结阴性的2.04、3.33、14.63倍,淋巴结外软组织受累的转移风险是未受累的2.41倍,AR阳性是阴性的0.15倍,c-erbB-2(+)、()、()分别是c-erbB2(-)的13.51、10.39、12.20倍。结论年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人为干预手段不能从根本上影响预后,病理指标中淋巴结及结外软组织受累情况、生物学因素中AR及c-erbB-2表达情况是预测远处转移风险的较佳因素。
孟洁张瑾
关键词:乳腺肿瘤肿瘤转移青年
年轻乳腺癌发生及预后因素筛选研究
目的:分析与年轻乳腺癌发生及预后有关的临床、病理及生物学因素,筛选出预示转归不良的相关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35岁原发性乳腺癌99例,均随访5年,随访率100%。收集临床资料,复习病理切片,并对其中63例蜡块完整者采用免...
孟洁付丽郎荣刚张瑾
关键词:年轻乳腺癌预后
文献传递
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后局部及远处失败的相关因素研究
1986年5月~2000年11月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对原发女性乳腺癌行保乳治疗174例,复习全部病历、钼靶X光片及病理切片,回顾性研究术后局部及远处失败的相关因素.随访12~196个月,随访率97.13﹪(169/1...
孟洁
关键词: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化疗
文献传递
nm23基因在I期乳腺癌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2002年
目的 :探讨nm23基因在临床I期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对112例原发I期乳腺癌病例进行了nm23蛋白表达的检测 ,并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在112例中 ,nm23低表达组为50例 (44 64 % ) ,高表达组为62例 (55 36 % )。(2)nm23基因高表达组患者的15年无病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组 (P<0.05)。 (3)腋淋巴结阴性者中 ,nm23基因高表达组患者的15年无病生存率亦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1)。结论 :在I期乳腺癌中 ,nm23基因表达水平对评估预后的远期疗效起一定作用 ,并提示临床工作者应对腋淋巴结阴性病例中的nm23基因低表达者予以重视 。
孟洁宁连胜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预后NM23基因
乳腺癌的保乳治疗进展被引量:7
2009年
孟洁宁连胜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治疗
年轻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分析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探讨1980年~1984年(简称1980组)和1994年~1996年(简称1994组)两组年轻乳腺癌患者(≤35岁)生存状况的变化及其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5岁原发性乳腺癌179例,均随访5年,随访率100.0%,比较两组生存率并探讨临床病理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1980组和1994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59.8%(52/87)、78.3%(72/92),5年健在率分别为51.7%(45/87)、75.0%(69/9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994组Ⅰ、Ⅱ期病例及淋巴结阴性率均高于1980组(79.4%,60.9%,P〈0.01和59.8%,42.5%,P〈0.05),并且生存率改善主要为Ⅰ、Ⅱ期病例。1994组行保乳手术例数明显增加,行经典根治术例数减少(P〈0.01)。结论1994组年轻乳腺癌生存率显著改善,手术范围扩大不体现生存优势,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治疗,并非完全依赖治疗手段。
孟洁张瑾
关键词:乳腺癌生存率
Ⅱ期乳腺癌765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探讨Ⅱ期乳腺癌外科手术的远期疗效。方法:我院自1973年1月到1983年12月共手术治疗765例Ⅱ期乳腺癌,占经治可手术女性乳腺癌2665例的28.7%。其中肿瘤≤2cm者(T1N1b)50例,2.1~3cm者362例,3.1~4cm者238例,4.1~5cm者115例。行扩大根治术仅2例,传统根治术434例,改良根治术280例和全乳切除术49例。按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以及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临床为N0者病理检查31%见淋巴结转移,T1N1b者59.2%阳性,T2N1者56.9%阳性。本组病例的3年复发率为4.2%;5年生存率、健在率分别为77.4%及70.0%;10年生存率、健在率分别为62.4%及60.2%。其中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癌,浸润性特殊型癌及浸润性非特殊型癌3年复发率分别为0%、2.1%、2.0%及4.8%;5年生存率和5年健在率分别为93.3%、90.0%,80.9%、78.7%,86.0%、82.0%及75.6%、67.4%;10年生存率和10年健在率分别为89.7%、89.7%,75.6%、75.6%,78.0%、72.0%及58.8%、56.7%。原发癌≤2cm(T1N1b)、2.1~3cm、3.1~4cm及4.1~5cm者的3年复发率分别为10.0%、2.8%、4.3%及6.3%;5年生存率和5年健在率分别为60.0%、50.0%,82.1%、74.4%,75.4%、68.5%及74.5%、68.2%;10年生存率和10年健在率分别为46.9%、42.9%,68.3%、66.0%,57.1%、54.9%及61.7%、60.7%。结论:Ⅱ期乳腺癌?
于冬孟洁宁连胜牛昀
关键词:淋巴结转移复发率生存率临床病理
PCNA对Ⅰ期乳腺癌预后意义的评估
目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乳腺癌预后关系的报道, 多数认为 PCNA 强表达是预后不好的指标,但研究对象均为混合分期的病例,本文将98例Ⅰ期乳腺癌作为研究对象,剔除了期别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旨在探讨 PCNA 在早...
刘鹏王颖宁连胜孟洁狄根红孙慧战忠利王庆生张利华
文献传递
PCNA对早期乳腺癌预后意义的评估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在早期乳腺癌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974年至1985年98例手术治疗的I期乳腺癌的原发灶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并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CNA在I期乳腺癌表达率为75 5%。随PCNA表达强度的增加无病生存率 (5a、10a、15a)呈下降的趋势 ,但无显著差异 ;PCNA高表达组淋巴结转移率 (40 7% )明显高于低表达组 (18 4 % ,P<0 .05) ;PCNA与病理分级 ,肿瘤大小及组织类型之间未见有相关性。结论 :在I期乳腺癌PCNA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与预后呈负相关趋势 ,是估计预后的有用指标。
刘鹏王颖宁连胜孟洁狄根红孙慧王庆生战忠利
关键词:乳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预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