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秀群

作品数:142 被引量:794H指数:1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4篇期刊文章
  • 2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9篇医药卫生
  • 13篇生物学

主题

  • 58篇细胞
  • 31篇缺损
  • 27篇骨细胞
  • 24篇成骨
  • 22篇骨缺损
  • 19篇体外
  • 19篇成骨细胞
  • 18篇组织工程骨
  • 14篇生骨
  • 14篇生物衍生骨
  • 14篇小肠黏膜
  • 14篇小肠黏膜下层
  • 14篇干细胞
  • 14篇肠黏膜
  • 12篇生物相容
  • 12篇生物相容性
  • 11篇增殖
  • 11篇软骨
  • 9篇生物力学
  • 9篇体外培养

机构

  • 124篇四川大学华西...
  • 14篇四川大学
  • 14篇华西医科大学
  • 3篇四川省人民医...
  • 3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华西医科大学...
  • 2篇泸州医学院附...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 2篇辽宁省人民医...
  • 2篇黑龙江省卫生...
  • 2篇华西基础医学...
  • 2篇北京德得创业...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江苏省苏北人...
  • 1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40篇李秀群
  • 96篇杨志明
  • 40篇罗静聪
  • 37篇解慧琪
  • 33篇邓力
  • 30篇秦廷武
  • 23篇项舟
  • 18篇智伟
  • 14篇黄光平
  • 14篇梁新刚
  • 12篇陈晓禾
  • 10篇王珍
  • 9篇张姝江
  • 8篇黄富国
  • 6篇阳富春
  • 6篇周海涛
  • 6篇周悦婷
  • 6篇林凡
  • 6篇韩平
  • 6篇陈孟诗

传媒

  • 61篇中国修复重建...
  • 6篇中国组织工程...
  • 5篇中华实验外科...
  • 5篇四川解剖学杂...
  • 4篇生物医学工程...
  • 4篇中华创伤骨科...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华西口腔医学...
  • 2篇解剖科学进展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第十届西部骨...
  • 2篇第二届海峡两...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生理学报
  • 1篇解剖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8篇2010
  • 10篇2009
  • 11篇2008
  • 10篇2007
  • 10篇2006
  • 26篇2005
  • 19篇2004
  • 9篇2003
  • 9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3篇1998
  • 5篇1997
  • 1篇1995
1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BMSCs诱导分化类髓核细胞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人椎间盘细胞和关节软骨细胞的分子表型差异,分析hBMSCs经TGF-β3和BMP-7联合诱导后能否分化为软骨细胞和髓核细胞。方法取9例自愿捐赠者髂嵴骨髓20~40mL分离培养hBMSCs。取第4代hBMSCs行三维微球培养。根据基础培养基中加入的生长因子不同,实验分成4组,分别为加入10ng/mLTGF-β3组(A组)、200ng/mLBMP-7组(B组)、同时加入两种生长因子组(C组)以及空白对照组(D组)。于培养后21d,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于培养后4、21d进行PCR检测Ⅰ、Ⅱ、Ⅹ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的表达。结果培养后21d,HE染色示A组和C组细胞呈软骨细胞样形态特征,甲苯胺蓝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Ⅱ型胶原表达呈阳性。B组和D组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PCR检测示培养后21d,A、C组SOX9、蛋白多糖、Ⅰ型胶原及Ⅱ型胶原表达较4d时明显增加(P<0.05)。B、D组Ⅰ型胶原表达较4d时明显增加(P<0.05),SOX9、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较4d时无明显变化(P>0.05)。其中仅A组Ⅹ型胶原表达呈阳性。结论TGF-β3和BMP-7联合应用能促进hBMSCs分化更接近于椎间盘细胞,可能为椎间盘组织工程提供种子细胞。
丰干钧刘浩陈晓禾李秀群赵献峰梁涛
关键词:诱导分化BMP-7TGF-Β3软骨形成
左旋精氨酸对大鼠成骨细胞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一氧化氮(NO)是一种可高度弥散的自由基。作为第2信使和神经递质,是细胞-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调节因子。NO可以调节成骨细胞(osteoblast,OB)的增殖及其功能活性,从而在维持骨形态和骨重建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在以往实验基础上,观察不同浓度的NO外源性供体左旋精氨酸(L—arginine)对大鼠OB增殖,护骨素(OPG)分泌及cNOS和iNOS表达的影响。
镐英杰王珍李秀群裴福兴
关键词:大鼠成骨细胞左旋精氨酸INOS表达一氧化氮神经递质
犬膀胱平滑肌细胞的体外连续培养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不同代次的犬膀胱平滑肌细胞,比较其生物学特征,探讨多次传代后的平滑肌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的可行性,为构建组织工程膀胱和尿道筛选种子细胞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取体重10~12kg的12月龄雄性犬膀胱肌层,混合酶消化法获取平滑肌细胞,并于含10%小牛血清的培养基中培养,观察比较不同代次细胞的形态变化及生长、增殖过程,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特征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体外培养的平滑肌细胞单层生长至亚融合状态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细胞呈长梭形,并呈峰-谷样结构,可连续传至12代。生长曲线显示第7代以前的细胞具有相似的增殖特点,约每40小时为1次生长周期,透射电镜下可见平滑肌细胞特有的密体结构,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阳性;第7代后细胞增殖逐渐迟滞,至第10代细胞内肌丝及密体结构消失。结论犬膀胱平滑肌细胞可在体外连续培养,通过适当的纯化方法可获得大量高纯度的平滑肌细胞。第7代以前的平滑肌细胞均可作为种子细胞,用于构建组织工程膀胱和尿道。
智伟杨志明陈晓禾李秀群韩平谭美云唐耘熳邓力
关键词:组织工程膀胱平滑肌细胞细胞培养
组织工程骨低温保存后修复兔骨缺损的影像及形态学分析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探讨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骨缺损的能力以及低温保存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方法将人源性生物衍生骨材料复合成骨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4℃和-196℃的温度环境中保存3个月和6个月,同时以未行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和生物衍生骨材料作为对照,分别修复实验兔桡骨的长段骨缺损,于术后2、4、6、12周时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于6、12周行X线检查。结果4℃和-196℃的温度保存组和未行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组在动物体内相同时间点影像学和形态学观察无明显区别,低温保存3个月与6个月组在动物体内相同时间点影像学和形态学无明显区别;组织工程骨各组与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组比较,前者在骨缺损处产生更多的胶原与新骨,其修复骨缺损是通过多点方式成骨,成骨迅速,骨愈合更快;而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组从两端“爬行替代”方式成骨;所有各组无明显排斥反应。结论本研究采用的低温(4℃和-196℃)保存方法均能有效保存组织工程骨,从影像学和形态学研究证实该保存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罗晓中杨志明邓力李秀群
关键词:组织工程骨骨缺损形态学影像学
组织工程肌腱保存过程中细胞存活率研究方法初步探讨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肌腱保存过程中细胞存活率研究的方法。 方法 采用碘化丙啶 (PI)将第 4代人成纤维细胞的死细胞染色 ,双苯并咪唑染料 (Ho)染色活细胞后经适当波长紫外光激发 ,分别产生红色荧光和蓝色荧光 ,利用流式细胞仪区分活细胞和死亡细胞 ;将组织工程化肌腱种子细胞悬液 4 ml(6 .0× 10 5个 / ml)平分成两管 ,其中一管反复冻融 ,将细胞冻死 ;另一管不冻。再将两管细胞按不同比例混合 ,采用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 ,研究其量效关系 ;并用荧光摄影 ,图像分析 ,即刻及 2小时荧光标记到流式细胞仪 ,检测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结果 荧光染色流式细胞分析可反映加入冻融死细胞比例与存活细胞的量效关系 ,即细胞存活率与未冻融细胞和冻融细胞比例分别成正、负相关 ,相关系数 r=0 .970 (P<0 .0 5 ) ;荧光摄影后图像分析也显示了同样的量效关系 ,r=0 .982 (P<0 .0 5 ) ;荧光标记后 2小时检测比即刻检测细胞存活率降低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通过荧光显微镜可直接观察组织工程化肌腱上的细胞。 结论 PI和 Ho荧光染色后流式细胞仪分析及荧光摄影是组织工程肌腱保存过程中细胞存活率研究的较好方法。
朱肖奇杨志明林凡秦廷武邓力李秀群解慧琪罗静聪
关键词:组织工程肌腱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
快速培养纯化猪角朊细胞及复合羊膜体外培养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研究快速培养和纯化猪角朊细胞的方法及观察角朊细胞在脱细胞羊膜上的生长状况,为组织工程皮肤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加10%胎牛血清的人无血清角朊细胞培养基(definedkeratinocyte-SFM,DKSFM)培养原代猪角朊细胞,分别用DKSFM(A组)、加5%胎牛血清的DKSFM(B组)、加10%胎牛血清的DKSFM(C组)培养传代猪角朊细胞,于接种后1、3、5和7d观察猪角朊细胞的形态及生长曲线。利用猪角朊细胞与培养瓶黏附牢固的特点,用0.02%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acid,EDTA)和0.05%胰蛋白酶分步消化,纯化细胞。将第2代猪角朊细胞接种在冻干脱细胞羊膜上,直接苏木素染色、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观察猪角朊细胞在脱细胞羊膜上的生长状况。结果采用加10%胎牛血清的DKSFM培养原代猪角朊细胞,细胞生长速度快,形态好,培养5d铺满培养瓶底60%~70%。B组培养的传代猪角朊细胞生长速度较C组培养猪角朊细胞生长速度快。A组培养传代的角朊细胞,细胞生长缓慢。用0.02%EDTA和0.05%胰蛋白酶分步消化的方法纯化猪角朊细胞,可获得纯度为95%以上的猪角朊细胞。将第2代猪角朊细胞接种在脱细胞羊膜后12d,可形成单层细胞,呈多角形、铺路石样排列;14d和16d细胞进一步密集,16d细胞出现老化。结论10%胎牛血清的DKSFM培养原代猪角朊细胞,5%胎牛血清的DKSFM培养传代猪角朊细胞,细胞生长速度快。用0.02%EDTA和0.05%胰蛋白酶分步消化的方法纯化猪角朊细胞,可以获得高纯度猪角朊细胞。脱细胞羊膜为猪角朊细胞提供良好的支架,接种培养后12d,细胞形态最好。
范伟杰杨志明李秀群王珍智伟邱琳
关键词:脱细胞羊膜
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骨粉构建工程化骨修复兔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探讨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骨粉复合构建的可塑形组织工程骨修补兔颅骨缺损后的形态学变化和成骨效果。方法2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n=20)、B(n=8)两组,手术在兔颅顶骨矢状缝两侧分别各建立一个直径1cm的圆形全层缺损,用两种方法: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骨粉和藻酸钙凝胶、骨粉分别构建组成可塑形的组织工程骨复合材料,分别填补修复A组兔颅骨左右两侧的缺损,B组为空白对照组,通过大体、组织学、X线观察材料的形态变化、成骨情况,并对X线片和组织学切片进行评分。结果材料植入后,局部未见红肿、积液、渗出等异常反应。①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骨粉组:修补后12周颅骨缺损基本被硬性组织所修复,镜下见修复材料大多被骨组织替代,骨粉基本被吸收,有块状凝胶残留其中,组织学评分为(5.50±1.00)。X线片见兔颅骨缺损处有高密度骨痂影存在,布满整个缺损区,X线片评分为(3.25±0.95)。②藻酸钙凝胶-骨粉组:修补后12周部分颅骨缺损被硬性组织所修复,镜下见修复材料部分转变成骨组织,骨粉基本被吸收,有凝胶残留其中,组织学评分为(3.25±1.50)。X线片见兔颅骨缺损处有高密度骨痂影存在,主要分布在缺损区的边缘部位,X线片评分(2.25±0.25)。③空白对照组:骨缺损主要被膜样纤维组织修复,在紧邻骨缺损边缘处有硬?
廖文波杨志明邓力李秀群孙天威戚超
关键词:藻酸盐骨粉成骨细胞骨缺损
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低温保存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方法将人源性生物衍生骨材料复合成骨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4℃和-196℃的温度环境中保存3个月和6个月,同时以未行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和生物衍生...
罗晓中杨志明邓力李秀群
文献传递
组织工程软骨对兔膝关节胫骨平台浅层全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软骨对兔膝关节胫骨平台外侧髁浅层全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并检测其修复组织的软骨类型。方法取2周龄乳兔软骨细胞体外培养传代至第3代后,与人胎盘Ⅰ型胶原蛋白海绵复合后植入成年兔的胫骨平台外侧髁完全软骨缺损区,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12、24周取材,观察修复效果。运用天狼星红染色检测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单克隆抗体检测Ⅱ型胶原的表达。结果实验组术后4周缺损表面未见明显的新生软骨形成,组织学切片上少数几个呈上皮样生长的软骨细胞,苏木素-伊红(HE)染色胞浆呈深蓝色,周围软骨基质染色成浅蓝色;12周,缺损表面有少量的新生软骨形成,组织学切片上可见软骨细胞呈边缘不规则的,小蜂窝状结构,软骨细胞周围有软骨陷窝形成;24周,缺损表面的新生软骨较4、12周的新生软骨明显,表面光滑,且与周围组织结合紧密,但仍存在部分缺损尚未修复,组织学切片上可见软骨细胞呈边缘不规则的,多层细胞的蜂窝状结构,软骨细胞周围有软骨陷窝形成,并分泌甲苯胺蓝异染的软骨基质。而对照组则均未见明显的修复;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Ⅰ型胶原的表达呈逐渐减弱的趋势,而Ⅱ型胶原的表达呈逐渐增强的趋势。结论该方法制成的组织工程软骨对兔胫骨平台外侧髁全层软骨缺损有修复作用,运用该方法不能完全修复兔胫骨平台外侧髁软骨完全缺损;形成的新生软骨为透明软骨样组织。
陈雷杨志明林建华李秀群
关键词:关节软骨缺损
可塑形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颅骨缺损的组织学及力学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用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和骨粉复合构建可塑形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颅骨缺损后,体内成骨的组织学及生物力学特征。方法2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组(16只)、B组(8只)和C组(4只)。制备兔颅骨左右两侧直径1cm的骨膜-颅骨全层缺损,左侧用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骨粉填补修复为A1组(n=16);右侧用藻酸钙凝胶-骨粉填补修复为A2组(n=16);B组骨缺损不作处理,为空白对照组(n=16);C组为正常组。术后6周和12周时,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12周时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术后6、12周时,A1组:颅骨缺损基本被硬组织所修复,镜下见材料已大部分被骨组织替代,成骨面积为40.92%±19.36%;A2组:材料部分被骨组织替代,成骨面积为18.51%±6.01%;B组:颅骨缺损边缘可见硬组织形成,镜下见修复组织以致密纤维组织为主,成骨面积为12.72%±9.46%。术后12周,生物力学测试修复组织能耐受的最大压力载荷,A1组37.33±2.95N;A2组30.59±4.65N;B组29.5±2.05N;C组41.55±2.52N;A1组明显大于A2组和B组(P<0.05)。最大载荷时应变位移,A1组1.05±0.20mm;A2组1.35±0.44mm;B组1.57±0.31mm;C组0.95±0.17mm;A1组小于B组(P<0.05)。载荷/应变比值,A1组35.82±6.48N/mm;A2组24.95±12.40N/mm;B组19.90±5.47N/mm;C组47.57±11.22N/mm;
廖文波杨志明邓力李秀群孙天威罗静聪秦廷武解慧琪
关键词:生物力学骨缺损塑形组织学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