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体外循环
  • 11篇外循环
  • 4篇动脉
  • 4篇手术
  • 4篇体外
  • 3篇心肌
  • 3篇心肌保护
  • 3篇心脏
  • 3篇婴幼
  • 3篇婴幼儿
  • 3篇灌注
  • 2篇大血管
  • 2篇大血管手术
  • 2篇动脉瘤
  • 2篇血管
  • 2篇血管手术
  • 2篇体外循环管理
  • 2篇停搏
  • 2篇停搏液
  • 2篇畸形

机构

  • 9篇第三军医大学...
  • 5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14篇刘梅
  • 14篇陈祥舟
  • 12篇肖颖彬
  • 6篇王学锋
  • 4篇陈林
  • 4篇胡卫
  • 4篇彭莉
  • 4篇王咏
  • 4篇杨宗英
  • 2篇郝嘉
  • 2篇陈劲进
  • 2篇文仁国
  • 2篇李福平
  • 2篇韦洋
  • 1篇陈柏成
  • 1篇方骏
  • 1篇胡卫
  • 1篇黎小平
  • 1篇张秋霞
  • 1篇彭莉

传媒

  • 8篇局解手术学杂...
  • 5篇中国体外循环...
  • 1篇重庆医学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妊娠期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策略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妊娠期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4例妊娠期合并严重心脏病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的体外循环临床资料及术后孕妇与胎儿的随访情况。结果 4例患者中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2例,Ⅳ级2例。手术为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2例,右冠状动脉右房瘘、主动脉瓣置换1例,动脉导管结扎加二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形1例。体外循环时间85~287 min(中位数135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2~178 min(中位数89 min),心脏手术时孕期25~32周(中位数29周)。术后随访1~16个月(中位数6个月);全组无孕妇死亡;足月剖腹产3例均存活,未发现畸形;1例胎死宫内,术后2 d自然流产。结论妊娠期行心脏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应针对孕期的生理特点,制定合理的体外循环计划,加强术中管理和监测,可有效提高孕妇和胎儿围术期存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陈祥舟肖颖彬郝嘉文仁国刘梅
关键词:妊娠期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
不同基础预充液在婴幼儿体外循环中纠正酸失衡的应用研究
2010年
目的比较不同基础预充液勃脉力-A(P-A)和复方林格氏液(C-R)在婴幼儿体外循环中纠正酸失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①18个月以下6 kg及以下常规体外循环(ECC)病例12例;②36个月以下6~10 kg常规ECC及深低温停循环(DH-CA)病例40例;③36个月以下10~15 kg常规ECC病例12例。将这3类病例随机分为C-R组和P-A组,其中①、③类病例每组6例,②类病例每组20例,分别使用不同的基础预充液。检测病例转前、转中血气pH值、BE值,统计病例术前预充的NaHCO3用量及整个ECC过程中的NaHCO3用量。结果 3类患者两组间转中血气pH、BE值都有显著差异,ECC过程中的NaHCO3用量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结论婴幼儿ECC采用P-A预充优于C-R,可更快使婴幼儿体内的酸代谢恢复平衡,并明显减少转流中NaHCO3的用量,降低血液稀释的程度。
陈祥舟刘梅彭莉胡卫杨宗英张秋霞詹颖黎小平
关键词:体外循环预充液
低体重儿行大动脉调转手术的体外循环策略
2017年
新生儿完全型大动脉转位(complete 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ies,TGA)是仅次于法洛氏四联症之外最常见的紫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率占先心病患儿的7%~10%,若不及时治疗,约90%的患儿将在1岁内死亡[1]。对于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转位(TGA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petum,TGA/IVS)由于没有较大的体-肺循环交通血流,仅靠未闭的动脉导管(PDA)和卵圆孔(PFO)或小房间隔缺损(ASD)进行有限的血氧交换,使得患儿的病死率更高[2]。
陈祥舟肖颖彬王伟韦洋刘梅
关键词:低出生体重新生儿体外循环
1例二次开胸巨大升主动脉瘤患者的体外循环管理
2015年
升主动脉瘤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1]。通常情况,当动脉瘤直径超过5.5 cm时,无论是否合并主动脉夹层,都已经成为手术治疗的绝对适应证[2]。2014年4月6日收治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巨大升主动脉瘤患者,其瘤体直径为15.44 cm,合并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临床罕见,又是二次开胸,手术难度巨大。我中心在完善患者各项术前检查之后,在全麻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行急诊手术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陈祥舟刘梅肖颖彬王咏刘铖宸
关键词:动脉瘤二次开胸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采用微量晶体停搏灌注法与不停跳法的心肌保护效果比较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体外循环(CPB)中采用自行设计的微量晶体心肌灌注法与不停跳法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在CPB下行单纯CABG患者40例,根据心肌保护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微量晶体灌注组(E组)和常规CPB不停跳组(C组),每组各20例。于麻醉诱导后(T0)、CPB 30 min(T1)、CPB停机(T2)、术后6 h(T3)、术后12 h(T4)、术后24 h(T5)、术后48 h(T6)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气K+、红细胞比容(Hct)、乳酸(Lac)及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记录术前一般情况、搭桥支数、CPB时间、手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出院,无死亡病例。E组CPB时间及手术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5),T1-T2 E组K+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1);T1-T6各时间点两组患者CKMB、cTnI浓度均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1或P〈0.05),E组CKMB、cTnI浓度均比C组高,但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Hct、Lac浓度及术前一般情况、搭桥支数、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CPB中采用微量晶体灌注法能获得与常规CPB不停跳相似的心肌保护效果,在临床中可以安全使用。
陈祥舟刘梅肖颖彬陈劲进陈柏成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外循环心肌保护停搏液
微量晶体心肌保护灌注法在婴幼儿体外循环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观察在婴幼儿体外循环(CPB)中采用自制微量晶体心肌保护灌注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 kg以下择期在CPB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心肌保护均采用顺行灌注高K+含血停搏液,试验组采用微量晶体灌注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储血罐灌注方法。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CPB 20 min(T2)、主动脉开放后(T3)、手术结束即刻(T4)检测动脉血气的K+离子浓度、红细胞比容(Hct)、乳酸(Lac)并进行比较,比较患儿术前和术后一般情况、左室射血分数(EF)、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复苏、术中超滤量、CPB预充总量、围术期用血量,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数据。结果 1两组患儿术前一般情况、术前和术后EF值、CPB时间、阻断时间、心脏复苏率、术中超滤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2T1、T2、T3、T4的动脉血气K+、Hct、La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儿CK、CKMB在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K、CKMB在术后1天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术后3天较术后1天明显下降(P<0.01),但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4试验组较对照组CPB预充总量和围术期用血量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婴幼儿CPB中的心肌保护使用微量晶体灌注方法能获得与储血罐灌注法相同的效果,但预充液总量和围术期用血量明显减少。
陈祥舟刘梅肖颖彬王学锋王咏
关键词:体外循环心肌保护停搏液婴幼儿
瓣膜病同时合并冠心病体外循环中的心肌保护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探讨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时行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体外循环(ECC)中的心肌保护策略。方法总结2000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96例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实施瓣膜手术及CABG ECC中的心肌保护经验。ECC中及时的心脏减压,维持适当的灌注压,并根据患者病情采用顺行灌注(顺灌)、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逆灌)、左右冠状动脉窦直视灌注(直视灌)、血管桥灌注(桥灌)多种方法结合,4∶1冷血(15-20℃)停搏液灌注-冷血(10-15℃)半钾停搏液维持-开放主动脉前温血(30-32℃)灌注的方式进行心肌保护。96例患者中单纯二尖瓣成形(MVP)+CABG 2例;二尖瓣置换(MVR)+CABG 18例(同期行血栓清除5例);MVR合并三尖瓣成形(TVP)+CABG 20例(同期行左房血栓、右房血栓清除各1例);主动脉瓣置换(AVR)+CABG 24例(同期行瓦氏窦瘤修补1例,行室壁瘤切除1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置换(DVR)+CABG 20例(同期行左房血栓清除3例);双瓣膜置换合并三尖瓣成形(DVR+TVP)+CABG 8例(同期行左房血栓清除3例);双瓣膜置换合并三尖瓣置换(DVR+TVR)+CABG 1例;马凡氏综合征行Bentall术+CABG3例。结果 ECC时间101-360 min,阻断主动脉时间67-241 min。全组96例患者自动复跳58例,自动复跳率60.4%。死亡5例,死亡率5.21%。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 ECC中及时心脏减压,维持适当的灌注压;针对手术方式,选择多种灌注方法可以较好的保护心肌,提高自动复跳率,增加手术成功率。
陈祥舟刘梅彭莉胡卫杨宗英肖颖彬陈林王学锋陈劲进
关键词:心脏瓣膜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心肌保护
体外循环在心脏及大血管损伤急救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临床评价体外循环(CPB)在心脏及大血管损伤急救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从2003年7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急诊应用CPB技术救治创伤所致心脏及大血管破裂患者11例。其中3例为创伤所致心脏穿透伤,3例为创伤所致颈部大血管损伤,4例为肾癌根治术中下腔静脉破裂,1例为肺叶切除术中肺静脉破裂。结果全组死亡1例(9.1%),为颈部刀刺伤及无名动脉,术前已经出现失血性休克和心跳骤停;其余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准确的判断,及时有效的术前处理,尽早建立CPB,加强CPB管理,可有效提高创伤所致心脏及大血管破裂的救治成功率。
陈祥舟刘梅彭莉胡卫杨宗英肖颖彬
关键词:体外循环急救
101例心脏大血管手术体外循环策略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心脏大血管手术体外循环方法及管理经验,为心脏大血管手术顺利完成提供保障。方法我中心从2002年5月至2010年12月行各类心脏大血管手术101例,根据不同病变位置、程度和手术方式选择不同的体外循环插管和转流方法。结果体外循环转流平均时间(196.7±51.2)min,阻断主动脉平均时间(136.5±58.8)min,深低温停循环平均时间(45.3±16.9)min。术中或术毕使用人工肾进行超滤92例,滤出液体370~2 900 mL。死亡11例(10.9%),包括低心排出量7例,呼吸循环衰竭2例,凝血障碍1例,心跳骤停1例。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痊愈出院,无神经、精神功能障碍与体外循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正确的体外循环转流方法和插管位置是心脏大血管手术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术中重要脏器的保护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刘梅肖颖彬彭莉胡卫杨宗英陈祥舟
关键词:心脏体外循环大血管手术
单泵双管在婴幼儿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弓离断合并心内畸形Ⅰ期矫治术中的应用
2011年
目的探讨单泵双管体外循环灌注技术在婴幼儿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弓离断合并心内畸形行Ⅰ期矫治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002年4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4例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弓离断合并心内畸形患儿施行心内畸形Ⅰ期矫治术。体外循环采用单泵双管灌注技术,6例在鼻咽温度25℃,直肠温度26℃的中度低温完成心内畸形及主动脉缩窄矫治;8例在鼻咽温度降至18~20℃,直肠温度降至19~22℃采用深低温停循环合并间断深低温低流量进行灌注。结果术中停循环时间19~43min,平均(31.38±4.88)min,间断低流量灌注时间8~21 min,平均(13.16±4.72)min。所有患儿均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和肾功能衰竭,顺利康复出院。结论在婴幼儿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弓离断合并心内畸形进行Ⅰ期矫治术时采用单泵双管上下同时灌注的体外循环方法安全、有效,能有效保护机体重要脏器。
陈祥舟刘梅彭莉胡卫杨宗英肖颖彬陈林王学锋王咏
关键词: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弓离断婴幼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