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韦小丽

作品数:8 被引量:52H指数:3
供职机构:吉林省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2篇第二松花江流...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松花江流域
  • 2篇流域
  • 1篇低云
  • 1篇低云量
  • 1篇影响因子分析
  • 1篇云量
  • 1篇日照时数
  • 1篇生态适应
  • 1篇生态适应性
  • 1篇生态系统
  • 1篇适应性
  • 1篇排放情景
  • 1篇气候变化特征
  • 1篇气候变化预估
  • 1篇气候模式
  • 1篇气溶胶

机构

  • 8篇吉林省气候中...
  • 1篇广东省气候中...

作者

  • 8篇韦小丽
  • 4篇于秀晶
  • 3篇胡轶鑫
  • 2篇张晨琛
  • 2篇刘玉英
  • 2篇李宇凡
  • 1篇石人明
  • 1篇谢今范
  • 1篇杜尧东
  • 1篇管丽丽

传媒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2篇气象灾害防御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吉林气象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长白山地区采暖度日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利用1961—2014年长白山区域29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和RegCM4模式模拟的2010—2059年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长白山地区采暖度日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61—2014年长白山地区年平均采暖度日较大,为4311.8—5723.7℃·d之间,其分布特点为北部地区采暖度日高、南部地区采暖度日低。1961—2014年长白山年采暖度日呈显著下降的趋势,1985年为采暖度日突变年,1989—2009年采暖度日减少最明显,2010年后采暖度日略增加。长白山地区年采暖度日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预估RCP 4.5和RCP 8.5情景下2010—2059年长白山地区气温升高,采暖度日将趋于减少。
胡轶鑫刘玉英张晨琛于秀晶韦小丽
RCPs情景下长白山区气候变化预估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利用全球模式(BCC_CSM1.1)驱动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模拟分析了RCP 4.5和RCP 8.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未来2010—2099年长白山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Reg CM4模式对长白山区气候特征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未来RCPs情景下长白山区气温明显升高。与参照时段(1986—2005年)相比,RCP 4.5和RCP 8.5情景下长白山区的年平均气温在21世纪20年代分别增加了0.7℃和1.0℃,21世纪50年代年平均气温分别增加了1.6℃和2.2℃,21世纪80年代年平均气温分别增加了1.9℃和3.8℃。RCP 4.5和RCP 8.5情景下,未来长白山区降水均呈略增多的趋势,21世纪20年代降水分别增加了6.5%和2.8%,21世纪50年代降水分别增加了6.6%和7.9%,21世纪80年代降水分别增加了11.0%和6.7%。此外,两种排放情景下未来长白山区日平均气温的统计特征发生改变,偏度系数的负值减小,峰度系数的负值增加,说明未来高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同时,中雨以上级别降水的发生频率增加,说明未来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于秀晶刘玉英杜尧东韦小丽
关键词:气候变化预估区域气候模式
1961—2012年吉林省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0
2015年
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原因存在区域差异,为了反映日照时数变化特点,论文利用标准正态检验法(SNHT),对47个站点1961—2012年日照时数观测资料进行均一性检验,得到31个均一站点,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吉林省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61—2012年期间,吉林省年日照时数呈现出显著减少的年际变化特征,平均每10 a减少53.9 h,1985年前后吉林省日照时数由明显偏多变为明显偏少;四季日照时数均呈显著减少趋势;近52 a来,吉林省大部分地方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中西部地区的东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的西部为显著减少区。低云量的增加是导致吉林省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气象因素;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增加所引起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增加对年日照时数减少的长期变化及冬季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有显著影响。
刘玉英韦小丽李宇凡
关键词:日照时数低云量气溶胶光学厚度
气候变化对吉林省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本文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吉林省近几十年的气候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找出近几十年气候变化对吉林省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吉林省自然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并提出了吉林省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对...
石人明刘玉英韦小丽
关键词:气候变化自然生态系统生态适应性
文献传递
第二松花江流域实际蒸散发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被引量:15
2013年
根据1971—2012年气象、水文资料和基于互补相关理论的平流-干旱模型,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反距离加权(IDW)插值、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研究了第二松花江流域实际蒸散发(ET a)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第二松花江流域多年平均实际蒸散发量为435.99 mm,1971—2012年实际蒸散发量以11.82mm·10 a-1的速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并与流域潜在蒸散发的下降存在互补关系,春夏秋季实际蒸散发的上升对年际尺度实际蒸散发的上升具有明显的贡献;流域南部河源区以及北部流域下游存在两个高值中心,年实际蒸散发量分别为540.7和461.1 mm,低值中心在中部的吉林,年实际蒸散发量为223.0 mm;整个流域实际蒸散发量均呈一致的上升趋势,但其北部置信度较南部高;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气压、实际水汽压的上升造成辐射能量项的上升,是造成实际蒸散发上升的主要原因;风速下降和实际水汽压的上升使空气动力学项呈现减少趋势,空气动力学项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贡献于实际蒸散发的增加。
谢今范韦小丽张晨琛于秀晶胡轶鑫
关键词:影响因素第二松花江流域
第二松花江流域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根据1971-2012年气象、水文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方法研究了第二松花江流域潜在蒸散发、实际蒸散发(ETa)以及20cm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蒸发皿蒸发量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潜在蒸发下降趋势不明显,实际蒸发在总体上显著上升,与蒸发皿蒸发、潜在蒸散发的变化趋势相反,很好地验证了互补相关理论。分析气温、降水、风速、云量、实际水汽压、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关系发现,风速、日照时数和低云量是影响蒸发皿蒸发下降的主要气象因子;平均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和总云量是影响实际蒸发升高的气象因子;而潜在蒸发的下降主要受日照时数、降水和低云量的影响。
韦小丽管丽丽
关键词:第二松花江流域
吉林省高空温度的气候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15年
利用1961-2012年吉林省高空温度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高空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流层和平流层温度的季节变化、垂直分布以及年较差的垂直分布均呈反向变化;1961-2012年期间,年平均温度均呈对流层低层温度显著升高,平流层低层温度显著下降的变化趋势;自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对流层中下层和平流层上层的年平均温度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存在着反相变化。
李宇凡韦小丽
关键词:高空温度
延吉市边界层风场特征分析
2013年
利用风廓线雷达在延吉市开展了边界层风场的探测研究,根据2012年4个月逐日的边界层风场探测资料,分析了延吉市大气边界层风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到了逐月的高空风廓线图。结果表明:1000m以下,水平风速和垂直风速随高度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地面风速最小,750-1000m高度处存在明显的风切变层;2月和7月高空水平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4月和10月高空水平风速变化呈单峰型的变化趋势;2月垂直风速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增加,7月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少,4月和10月随高度呈双峰型的变化趋势;各月在1000~2000m高度垂直风速较小;各月水平风除个别高度外均以西风或偏西风为主导风向,垂直方向以下沉气流为主。
胡轶鑫刘玉英于秀晶韦小丽
关键词:风廓线雷达风速风向风切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