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上 作品数:28 被引量:93 H指数:6 供职机构: 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更多>>
2015—2018年大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了解大连市2015-2018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SFTS的诊断和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大连市2015-2018年SFTS确诊病例为研究对象,分析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大连市2015-2018年共报告SFTS确诊病例117例,死亡36例,病死率为30.77%;发病时间集中于春夏季,每年7-9月为发病高峰;高发地区为庄河(58例)、瓦房店(31例)和普兰店(15例)等山区和丘陵地区;主要发病人群集中于50~79岁中老年人群,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2.05%;农民及家务待业者发病较多,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8.03%。结论大连市SFTS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域性,50~79岁的中老年农民为高危人群。 齐上 梁玉红 吴炜 庞为关键词:流行病学特征 大连市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抗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了解大连市区德国小蠊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从而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点滴法。结果大连市区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残杀威和敌敌畏等4种杀虫剂的抗性系数分别为33.93、13.06、1.52、1.13。结论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产生高度抗性;对残杀威和敌敌畏尚敏感。 吴炜 宋丽华 庞为 周祎 齐上关键词:德国小蠊 杀虫剂 抗药性 某市首起聚集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调查分析 被引量:1 2015年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目前该病在我国按照乙类传染病进行疫情管理。2011年,大连市发现首例SFTS,随后该病的发病特点为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地区不断扩大,已经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2014年大连市出现首起SFTS聚集性疫情,本资料通过调查本市首起聚集性病例事件,分析本次事件传播途径及波及人群,为及时控制疫情,制定本市SFTS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梁玉红 齐上 吴炜 周令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聚集性病例 流行病学 2011-2013年大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分析2011-2013年大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早期识别和防止死亡病例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搜集2011-2013年大连市SFTS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3年大连市共报告16例SFTS死亡病例,主要集中于7月份;男女比例为0.78∶1;年龄均为50岁以上中老年人;以家务待业及农民为主;居住环境以丘陵地带的农村为主;均有蜱叮咬或接触史。结论 SFTS死亡病例与确诊病例的分布基本一致。应对大连市全部区域的尤其是丘陵地区的中老老年人群进行重点防控。 齐上 庞为 邢俊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死亡病例 流行病学 大连市城区蟑螂孳生场所及类型研究 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了解和掌握大连市蟑螂孳生场所及类型。方法粘捕法。结果大连市城区德国小蠊为绝对优势种,占99.11%;不同场所中餐饮密度指数最高,其次为洗浴和农贸市场;不同生境中厨房的密度指数最高。结论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群,餐饮、洗浴和农贸市场是蟑螂孳生和危害的重点行业,应当加强对这些行业单位蟑螂的监测与防治。 吴炜 庞为 周一 齐上关键词:德国小蠊 孳生场所 密度监测 2011—2023年大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及空间分析 2024年 目的对辽宁省大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特征和空间聚集性进行分析,为SFTS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及大连市辖区各区市县疾控对所有SFTS确诊病例的转归追踪所收集的信息,采用描述性分析、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SFTS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结果2011—2023年大连市累计报告SFTS本地病例701例,死亡16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77/10万(0.15/10万~1.93/10万),病死率为23.68%。大连市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24.00%(P<0.05),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20.95%(P<0.05)。病例集中在4—10月,夏季为发病高峰。中老年农民为发病主要人群。发病数居前3位的区市县分别为庄河市228例、瓦房店市194例、普兰店区156例,占病例总数的82.45%。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自2017—2023年,每年SFTS发病数存在空间聚集性(P<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高-高”聚集区主要在庄河市、普兰店区和瓦房店市等大连北部山区。结论2011—2023年大连市SFTS发病呈上升、扩散趋势,具有明显空间聚集性;中老年人群发病及病死风险高:呈现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 齐上 庞为 邢俊 梁玉红 周祎 孔令艳 金圣浩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空间聚集性 2019年大连市白纹伊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调查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了解大连市白纹伊蚊幼虫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为蚊虫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幼虫浸渍法,测定Ⅳ龄幼虫的半数致死浓度。结果双硫磷、敌敌畏、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和溴氰菊酯对大连市白纹伊蚊幼虫的LC50分别为0.003 026、0.160 364、0.007 474、0.017 582和0.003 963 mg/L,为敏感品系的1.89、4.01、8.30、8.79和9.91倍。结论大连市白纹伊蚊幼虫对双硫磷敏感,对敌敌畏、高校氯氰菊酯、氯菊酯和溴氰菊酯有低抗性。与2017年相比,除双硫磷外,其余4种杀虫剂的LC50值均有所上升。应定期开展蚊虫抗药性监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邢俊 宋丽华 吴炜 梁玉红 庞为 周祎 齐上关键词:白纹伊蚊 幼虫 抗药性 大连市蚊类种群及季节消长调查研究 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掌握大连地区蚊虫种类及季节消长趋势。方法采用诱蚊灯法进行成蚊密度监测。结果 2006-2010年共捕蚊3 694只,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密度高峰在7-8月,牲畜棚的成蚊密度最高。结论大连地区5年来蚊种及其构成已发生变化,应继续加强监测工作,做好农户及牲畜棚的灭蚊防蚊工作。 吴炜 周祎 庞为 宋丽华 齐上关键词:蚊密度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与预防控制研究进展 2025年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经蜱叮咬传播,致死率较高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发现本地传播病例,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累及区域不断扩大,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和疫苗,已成为流行区公众健康安全的严重威胁。本文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传播途径及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综述。 齐上 秦瑶 邢俊 陈秋兰 李建东 张彦平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防控策略 2011-2013年大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15年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与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收集的2011-2013年大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确诊病例的发病、实验室检测与流行病学史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3年大连市共发现本地确诊病例55例,其中死亡16例,大连市14个区(市、县)中有7个存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病例以丘陵地区的50岁以上人群为主(92.73%),职业以农民及家务待业者为主(90.91%)。7、8月为发病高峰(65.45%)。绝大部分本地病例出现发热症状,体温最低37.1℃、最高40℃,平均39℃,且发热为主要首发症状。大部分病例有乏力(61.82%)、腹泻(50.91%)、食欲减退(80.00%)、恶心(52.73%)等非特异性症状。结论大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需进一步加强监测及研究。 齐上 梁玉红 庞为 李晓枫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流行病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