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净

作品数:69 被引量:500H指数:1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8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3篇肿瘤
  • 21篇手术
  • 18篇胃癌
  • 17篇间质
  • 16篇胃肠
  • 16篇间质瘤
  • 13篇预后
  • 11篇胃肠间质瘤
  • 11篇胃肿瘤
  • 10篇切除
  • 10篇病理
  • 9篇切除术
  • 8篇外科
  • 8篇临床病理
  • 7篇胆囊
  • 6篇胰腺
  • 6篇外科手术
  • 6篇胃肠道
  • 6篇胃肠道间质瘤
  • 6篇复发

机构

  • 58篇复旦大学
  • 10篇上海医科大学...
  • 7篇复旦大学附属...
  • 6篇第二军医大学
  • 6篇上海市肿瘤研...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太康县人民医...
  • 1篇美国国家癌症...

作者

  • 69篇秦净
  • 30篇孙益红
  • 24篇秦新裕
  • 22篇沈坤堂
  • 19篇束平
  • 14篇侯英勇
  • 13篇沈振斌
  • 12篇方勇
  • 12篇高晓东
  • 10篇王炳生
  • 7篇王聪
  • 7篇汪学非
  • 7篇刘凤林
  • 6篇高玉堂
  • 6篇沈铭昌
  • 6篇邓杰
  • 6篇刘景磊
  • 6篇韩天权
  • 6篇张轶斌
  • 6篇李鹤

传媒

  • 14篇中华胃肠外科...
  • 5篇中国临床医学
  • 5篇中国实用外科...
  • 4篇外科理论与实...
  • 4篇中国医院
  • 3篇中华肝胆外科...
  • 3篇肿瘤
  • 3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上海医学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中国医院管理
  • 1篇中华医院管理...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腹部外科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5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6
  • 6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2篇1999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门胆管癌的鉴别诊断被引量:8
1998年
目的提高对肝门胆管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认识,减少对其误诊误治。方法对上海中山医院1993年1月至1996年12月收治的33例术前诊断为肝门胆管癌的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结果,探讨影像学检查、肿瘤相关抗原、组织活检和细胞学检查以及手术探查对肝门胆管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根据病理结果,33例手术病例中有8例系其他肝门部梗阻性疾病被误诊为肝门胆管癌,误诊率占所有手术的24.2%。这8例被误诊患者中,包括肝门胆管癌栓3例,特发性良性狭窄2例,胆囊管癌累及肝总管1例,胆囊管残株癌1例,肝外胆管结核1例。结论虽然有较多的方法可用于肝门胆管癌的鉴别诊断,但临床误诊率仍较高。我们建议对所有肝门胆管癌病人,只要无手术禁忌证,均应积极手术探查。
秦净王炳生刘厚宝孟承伟
关键词:肝门胆管癌手术病例手术探查肿瘤相关抗原组织活检肝外胆管
胃癌根治术后胰瘘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5例胃癌根治术后胰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出现胰瘘可疑症状的时间分别为术后第2、3、4、6、8天。5例均出现心动过速(HR>120次/min)、持续发热(T>38.5oC)和血白细胞升高(WBC计数>15×109/L)。影像学检查胸片提示胸腔积液3例,3例CT检查提示腹腔积液,2例同时伴有胰腺肿胀。5例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均>10000U/L。5例患者中2例经保守治疗3周后治愈,另3例经再次手术引流后1~4个月治愈。结论术中胰腺损伤是导致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充分的引流是保证术后胰瘘治愈的关键。
孙益红汪学非沈振斌王单松陈伟东王聪秦净秦新裕
关键词:胃肿瘤消化系统外科手术手术后并发症胰腺瘘
甲磺酸伊玛替尼靶向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耐药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玛替尼(IM)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8例临床确诊IM耐药的GIST患者耐药前(16例次)和耐药后(11例次)的组织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测序法检测c—kit基因第9、11、13和17号外显子以及PDGFRA基因第12和18号外显子序列,比较耐药前后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8例耐药患者的肿瘤组织中,除原有基础基因改变外,均发现新突变,新突变集中在c-kit基因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第13(2例)和第17号外显子(6例)上,其中第13号外显子均为654(V—A)突变,第17号外显子分别累及第816、820~823位点。结论c—kit基因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继发突变是GIST患者经IM治疗后耐药的重要机制。
周杨侯英勇谭云山卢韶华侯君刘景磊秦净沈坤堂孙益红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C-KIT
胃癌腹膜转移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预测价值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 建立胃癌腹膜转移评估模型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收治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排除18例出现非腹膜转移的远处部位转移患者后,最终71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方法分析影响胃癌腹膜转移的相关因素,将多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影响因素作为指标,通过R软件的"rms"包构建列线图(nomogram),构建胃癌腹膜转移的危险评估模型,并得到各项指标的评分。将每个患者的各项指标对应的分数相加,得到模型的总分;总分越高,对应的胃癌腹膜转移风险越高。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风险评估所建模型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的准确性,用Delong. Delong. Clarke-Pearson检验比较AUC的差异,当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时,对应的风险阈值使模型具有最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710例患者中,腹膜转移者47例(6.6%),其中男性30例(30/506,5.9%),女性17例(17/204, 8.3%);≥60岁者31例(31/429, 7.2%);肿瘤≥3 cm者38例(38/461,8.2%)。Lauren分型为肠型者2例(2/245,0.8%),混合型者8例(8/208,3.8%),弥漫型者11例(11/142,7.7%),其余不详;糖类抗原(CA) 19-9≥37 kU/L者13例(13/61 ,21.3%);CA125≥35 kU/L者11例(11/36, 30.6%);CA72-4≥10 kU/L者11例(11/39, 28.2%);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NLR)≥2.37者26例(26/231, 11.3%)。多因素分析显示,Lauren分型(HR= 8.95 ,95%CI:1.32~ 60.59,P= 0.025)、CA125(HR= 17.45 ,95%CI:5.54~ 54.89 ,P= 0.001)、CA72-4(HR= 20.06,95%CI:5.05~ 79.68 ,P= 0.001)、NLR (HR= 4.16,95%CI:1.17~ 14.75,P= 0.032)是胃癌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列线图分析建立的腹膜转移风险评估模型总分为241分,包括弥漫型或混合型(54分)、CA125≥35 kU/L (66分)、CA72
赵骏杰周荣健张启束平李豪杰汪学非沈振斌刘凤林陈伟东秦净孙益红
关键词:胃肿瘤腹膜转移风险评估模型
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治进展被引量:4
2005年
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胆囊癌占同期普通外科疾病的0.1%~1.1%,平均0.28%;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平均1.53%[1].胆囊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总的5年生存率在0%~10%[2].胆囊癌缺乏典型的、特异性的临床症状,甚至手术时亦难识别,明确诊断时已多为晚期.手术是治疗胆囊癌的首选方法,放、化疗的应用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现就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现状做一介绍.
刘景磊秦净
关键词:胆囊肿瘤治疗学
巨噬细胞对胃癌细胞增殖及侵袭力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探讨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TAMs)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将人单核细胞株THP-1体外诱导为巨噬细胞,并与胃癌细胞株AGS共培养模拟胃癌微环境,观察并分析其对胃癌细胞增殖力和侵袭力的影响。结果胃癌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后,增殖能力有所减弱,倍增时间为(38.42±2.68)h,而未经共培养者倍增时间为(24.36±2.91)h(P〈0.001);而体外侵袭实验显示胃癌细胞共培养后及未共培养时侵袭细胞计数分别为308±15和168±4,侵袭力增强(P〈0.01)。巨噬细胞对胃癌细胞的作用与其分泌细胞因子相关。THP.1细胞激活并分化为巨噬细胞后,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8及IL-1B表达量分别增加了40和20倍(P〈0.01);肿瘤坏死因子(TNF)一仪表达量增加了8倍(P〉0.05)。结论巨噬细胞可增强胃癌细胞的侵袭力,该作用可能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8及IL-1B和TNF.d增高有关。
束平秦净秦新裕孙益红沈振斌赵骏杰
关键词:胃癌侵袭力
手术操作科室单病种平均住院日与平均费用的研究
2009年
目的:通过对心内科、普外科、妇产科等3个涉及手术操作的科室的单病种平均住院日与平均费用的分析,提高单病种管理水平。方法: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以图表的形式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3个科室平均住院日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心内科下降天数和降幅最大,分别为7.64天和51.62%,妇产科下降天数和降幅最小,分别为3.63天和35.04%。代表性单病种平均住院日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变化趋势相似。代表性单病种平均住院费用变化各不相同。结论:代表性单病种平均住院日的缩短是相应科室的平均住院日缩短的主要原因,而平均住院日并非单病种平均住院费用的决定性因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是进一步加强单病种管理水平的基础。
杨震秦净王培嘉孙湛罗文洁陆敏
关键词: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单病种
Ⅲ期胃癌根治术后预后因素分析及淋巴结转移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附995例报告)被引量:30
2019年
目的探讨Ⅲ期胃癌根治术后预后因素及淋巴结转移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4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995例Ⅲ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90例,女305例;平均年龄为61岁,年龄范围为20~75岁。根据患者术前辅助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期,早期胃癌行D1+淋巴结清扫术,进展期胃癌行标准的D2淋巴结清扫术,肿瘤侵犯浆膜行D2+淋巴结清扫术。观察指标:(1)治疗情况。(2)随访和生存情况。(3)术后预后因素分析。(4)分层分析:①肿瘤病理学N分期分层分析。②淋巴结清扫总数分层分析。③肿瘤病理学TNM分期分层分析。(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月。总体生存时间定义为自手术日期至末次有效随访日期或患者死亡日期。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检验阳性淋巴结数目和淋巴结转移率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性。AUC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1)治疗情况:995例患者均行胃癌根治术,其中行远端胃切除术677例,行近端胃切除术85例,行全胃切除术233例;行D1+淋巴结清扫术117例,行D2或D2+淋巴结清扫术878例。995例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7±12)枚,阳性淋巴结数目为(10±9)枚,淋巴结转移率为0.41±0.28。(2)随访和生存情况:995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35±32)个月。随访期间,995例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7.9%、47.8%、36.2%。(3)术后预后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脉管癌栓、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病理学N分期、淋巴结清扫总数、淋巴结转移�
周荣健张恒束平王洪山沈振斌刘凤林秦净
关键词:胃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淋巴结转移率预后
靶向药物联合手术治疗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靶向联合手术治疗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18例复发转移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单纯手术组(接受单纯手术治疗,44例)、靶向治疗组(单纯接受靶向药物治疗,108例)、靶向联合手术组(同时接受手术和伊马替尼靶向药物治疗,139例)及其他治疗组(接受化疗及中药等其他治疗,27例),比较不同治疗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体生存时间(OS)。结果4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及原发部位等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4组间复发转移部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单纯手术组患者的中位PFS为16(95%CI:4.9-27.0)月,靶向治疗组为44(95%CI:30.9~57.1)月,靶向联合手术组为35(95%CI:26.5-43.5)月;靶向治疗组和靶向联合手术组较单纯手术组PFS明显延长(P=0.000)。靶向联合手术组与靶向治疗组P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1)。单纯手术组患者的中位OS为24(95%CI:9.0~39.0)月。靶向治疗组为69(95%CI:40.8—97.2)月,靶向联合手术组为92(95%CI:78.0—106.0)月,其他治疗组为12(95%CI:9.5~14.5)月,靶向治疗组和靶向联合手术组较单纯手术组和其他治疗组OS明显延长(P=0.000);且靶向联合手术组的中位OS明显长于靶向治疗组(P=0.028)。结论靶向治疗联合手术能显著延长复发转移GIST患者的生存时间。
高晓东薛安慰方勇束平李鹤凌佳倩王力侯英勇沈坤堂秦净孙益红秦新裕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伊马替尼复发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18
2015年
目的比较原发局限性胃胃肠间质瘤(GIST)行腹腔镜手术与丌腹手术的疗效,探讨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胃GIST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67例原发局限性胃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55例施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112例接受开腹手术(开腹组);比较不同肿瘤大小及不同部位胃GIST行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的疗效。结果腹腔镜组55例患者无一例中转开腹。对于直径小于5cm或位丁胃前壁、大弯侧和小弯侧的胃GIST,两组手术时间相近(P〉0.05),而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或术后排气时间腹腔镜组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对于位于胃后壁的GIST,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径大于或等于5cm的胃GIST,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开腹组有所延长(P〈=0.05),但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问和术后排气时问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术后出现并发症分别为2例(3.6%,均为胃瘫)和5例(4.5%。2例胃瘫、2例肺部感染和1例切口愈合不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对症保守治疗痊愈。术后腹腔镜组随访7~64(中位数25)月,未发现复发转移者,开腹组随访7~84(中位数47)月,有3例(2.7%)发生肝脏转移,两组患者无复发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GIST安全有效,特别对于直径小于5cm或位于胃前壁及大、小弯侧的GIST,其短期疗效优于开腹手术.
薛安慰符永斌高晓东方勇束平凌佳倩侯英勇沈坤堂秦净孙益红秦新裕
关键词:腹腔镜外科手术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