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丽丹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蛋白
  • 1篇凋亡
  • 1篇血浆
  • 1篇血浆置换
  • 1篇乙肝
  • 1篇幽门螺
  • 1篇幽门螺杆菌
  • 1篇诱导蛋白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肝癌
  • 1篇致癌
  • 1篇致癌性
  • 1篇治疗乙肝
  • 1篇沙土鼠
  • 1篇衰竭
  • 1篇拮抗剂
  • 1篇维生素K缺乏
  • 1篇文献复习
  • 1篇疗效
  • 1篇临床菌株

机构

  • 3篇湖南省人民医...
  • 2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中南大学湘雅...

作者

  • 4篇罗丽丹
  • 2篇王芬
  • 2篇郭勤
  • 2篇沈守荣
  • 2篇胡小宣
  • 2篇张斌
  • 1篇徐灿霞
  • 1篇张征
  • 1篇李江
  • 1篇潘建华
  • 1篇贾燕
  • 1篇闾宏伟
  • 1篇黄利华
  • 1篇袁琦

传媒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血浆置换治疗乙肝肝衰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乙肝所致肝衰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血浆置换治疗乙肝所致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转归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对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实验室指标、年龄、性别、肝衰竭分期、HBVDNA、是否有肝硬化及并发症(腹水、腹膜炎、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和肝衰竭分期是影响血浆置换治疗乙肝肝衰竭疗效的危险因素(P<0.05),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995、9.368。结论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和肝衰竭分期是影响血浆置换治疗乙肝肝衰竭疗效的危险因素。
罗丽丹胡小宣袁琦张斌张征
关键词:血浆置换肝衰竭疗效
PIVKA-Ⅱ和AFP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的评估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IVKA-Ⅱ)和甲胎蛋白(AFP)水平,探讨两者单项和联合检测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50例肝病患者,其中病毒性肝炎组39例、肝硬化组112例和PHC组99例(Ⅰ期19例、Ⅱ期17例、Ⅲ期39例和Ⅳ期24例),对各组患者PIVKA-Ⅱ和AFP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期PHC组PIVKA-Ⅱ水平均显著高于病毒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各期PHC组AFP水平均高于肝硬化组,Ⅲ期PHC组AFP水平高于病毒性肝炎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PIVKA-Ⅱ和AFP检测肝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4、0.788,两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892。PIVKA-Ⅱ检测肝癌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81%、84.11%,其灵敏度高于AFP,两者并联检测灵敏度提高到86.87%,串联检测特异度提高到97.35%。结论 PIVKA-Ⅱ在PHC筛查、诊断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价值,是一项优于AFP的肿瘤标志物,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肝癌的诊断效能。
罗丽丹张斌李江胡小宣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
腹茧症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提高对腹茧症(AC)的认识及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A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腹胀、进食后呕吐、肛门排气排便减少。CT均提示系膜及腹膜广泛增厚,密度增高,部分小肠扩张。1例胸腹水涂片见核大、深染细胞,有轻度异型性;1例行腹膜穿刺活检;另1例行盆腔肿块及腹膜穿刺活检均示增生的纤维组织内可见异型腺体,结合免疫组化考虑低分化腺癌。均行腹腔镜探查,手术中发现全部或部分小肠被一层乳白色或黄白色包膜包裹,病理报告为纤维组织AC合并低分化腺癌。结论:AC临床表现无特殊性,常伴有小肠梗阻症状,术前诊断困难,上消化道造影、CT检查及腹腔穿刺活检对诊断有帮助,需手术及病理确诊。
王芬罗丽丹郭勤贾燕沈守荣
关键词:腹茧症
不同幽门螺杆菌临床菌株对人胃黏膜细胞系GES-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致癌性的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比较不同幽门螺杆菌(H.pylori)临床菌株对人胃黏膜细胞系GES-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了解不同毒力菌株对胃黏膜的影响及致癌性。方法:选用临床分离自胃癌、胃炎患者的菌株各10例分别与GES-1细胞以不同浓度比例共培养,在不同时间点进行MT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筛选出对GES-1细胞的增殖影响最大(A菌株)和最小(B菌株)的两株菌株,利用蒙古沙土鼠感染模型了解其导致胃黏膜病变情况及致癌性。结果:当细胞/细菌浓度比为1∶1,1∶50共培养12 h和细胞/细菌浓度比为1∶50共培养24 h时,分离自胃癌患者的H.pylori临床菌株可以不同程度地促进GES-1细胞增殖,与胃炎菌株组的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细胞/细菌浓度比为1∶50,1∶200共培养时,胃炎菌株组和胃癌菌株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胃炎菌株组与胃癌菌株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筛选出的2株菌株感染蒙古沙土鼠模型后28周,A菌株引起蒙古沙土鼠胃黏膜肠化及癌变,与B菌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来源的H.pylori临床菌株对GES-1细胞的增殖影响具有差异性,分离自胃癌黏膜的菌株可明显促细胞增殖,并可以引起蒙古沙土鼠严重的胃黏膜癌前病变及胃癌发生。
王芬潘建华罗丽丹黄利华闾宏伟郭勤徐灿霞沈守荣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凋亡蒙古沙土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