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薇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原虫
  • 3篇疟原虫
  • 3篇恶性疟
  • 3篇恶性疟原虫
  • 2篇克隆
  • 1篇单克隆
  • 1篇单克隆抗体
  • 1篇氧化碳
  • 1篇培养箱
  • 1篇配子
  • 1篇配子体
  • 1篇片段
  • 1篇酶链反应
  • 1篇聚合酶
  • 1篇聚合酶链反应
  • 1篇抗体
  • 1篇基因
  • 1篇基因3
  • 1篇基因表达
  • 1篇基因片段

机构

  • 3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顺天堂大学

作者

  • 3篇杨柏林
  • 3篇王聚君
  • 3篇许学年
  • 3篇冯正
  • 3篇胡薇
  • 1篇包意芳
  • 1篇倪齐珍
  • 1篇瞿靖琦
  • 1篇许永湘

传媒

  • 2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实用寄生虫病...

年份

  • 1篇2001
  • 2篇199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抗恶性疟原虫有性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1998年
以培养的恶性疟原虫NF54(3D7)株配子体蛋白抽提液及我国云南现场采集的恶性疟原虫细胞骨架分别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以IFA法筛选出8株抗恶性疟原虫有性期McAb杂交瘤细胞株。经免疫球蛋白类别鉴定,6株为IgG1(M2A10C9、M2C1B8、M4C7B10、M4G12C1、M5B7E6和M6E1G11),2株为IgM(M4D7F7和M6F4D6)。其中3株McAbs(M4C7B10、M4D7F7和M6E1G11)的靶抗原定位于配子体以及大滋养体和裂殖体期无性体原虫;其余5株仅定位于配子体。经Western印迹试验,McAb所识别的蛋白区带各异(16-120kD),与已发现的有性期特异性抗原相比较,32kD抗原国内外尚未报道。各株McAb与猴疟(P.cynomolgi)红内期、鸡疟(P.galinaceum)子孢子和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无交叉反应。
许学年冯正杨柏林瞿靖琦包意芳许永湘王聚君胡薇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单克隆抗体
恶性疟原虫11.1基因3个重复片段的克隆及表达(英文)
2001年
目的 克隆和表达恶性疟原虫 (Pf) 11 1基因产物中的 3个重复片段 3R、6R和 9R。方法 利用设计的引物从培养的恶性疟原虫 3D7株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 3个重复片段。PCR产物被克隆入pT7载体中以进双向测序。测序结果用GENETYX MAC软件进行分析。扩增的片段亚克隆入pET32a(+ )或pET32b(+ ) ,并由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BL2 1中表达重组蛋白。结果 用PCR方法成功地扩增出 3R、6R和 9R片段 ,大小分别为 5 5 2、630和44 4bp。测序结果显示 ,3D7株的Pf11 1基因比PaloAlto株的Pf11 1基因多 4个 3AA和 1个 6AA重复单元 ,两原虫株的 3R和 6R片段的同源性分别 92 8%和 95 1%。扩增出的 9R片段含有 13个 9AA重复单元。在BL2 1菌株中表达出三个重组蛋白 ,分子量分别为 45、60和 42kDa。结论 用PCR方法分别获得 3R、6R和 9R重复片段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 3D7株的Pf11
胡薇山崎浩冯正杨柏林许学年王聚君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聚合酶链反应基因片段克隆基因表达
应用二氧化碳培养箱连续培养大量恶性疟原虫配子体被引量:2
1998年
目的:为建立在二氧化碳(CO2)培养箱中连续培养大量恶性疟原虫(P.f)配子体(G)的方法。方法:使用加入不同量NaHCO3的培养基,观察比较G的消长。结果:在培养第5d(d5)出现G,至d11-d13达到高峰;实验组与对照组G的峰值分别为1.88%±0.61%和1.29%±0.41%(P<0.05),表明实验组培养后期使用含较高浓度NaHCO3的完全培养基,有助于G的分化。Ⅰ-Ⅴ期G的高峰分别出现于培养d5、d7、d11、d13和d15。d15V期G率为7.1%—52.6%,平均为24.3%。雌、雄G比例为12.8∶1。原虫从液氮中取出复苏后,加入新鲜红细胞连续分皿24代,仍保持较高的产生G的能力。经薄膜饲血器多次人工感染斯氏按蚊(Anophelesstephensi),解剖328只蚊胃,未见卵囊。结论:本虫株使用该方法可以持续稳定地取得大量P.fG。
许学年冯正杨柏林王聚君胡薇倪齐珍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配子体培养箱二氧化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