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益

作品数:110 被引量:329H指数:11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浙江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5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领域

  • 103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8篇结肠
  • 56篇结肠炎
  • 53篇溃疡
  • 52篇基因
  • 50篇溃疡性
  • 49篇多态
  • 49篇溃疡性结肠炎
  • 47篇多态性
  • 42篇基因多态性
  • 22篇克罗恩
  • 22篇克罗恩病
  • 19篇细胞
  • 14篇受体
  • 13篇易感性
  • 11篇凋亡
  • 11篇凋亡诱导
  • 11篇凋亡诱导配体
  • 11篇炎症
  • 11篇易感
  • 10篇单倍型

机构

  • 68篇温州医科大学
  • 28篇温州医学院附...
  • 28篇温州市中心医...
  • 20篇温州市人民医...
  • 13篇武汉大学
  • 7篇复旦大学
  • 6篇温州医学院
  • 3篇温州医学院附...
  • 3篇温州医学院附...
  • 2篇长沙医学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温州市第二人...
  • 1篇宁波市奉化区...
  • 1篇海口市中医医...

作者

  • 110篇蒋益
  • 40篇夏宣平
  • 29篇邵晓晓
  • 26篇林秀清
  • 22篇林李淼
  • 20篇夏盛隆
  • 18篇胡定元
  • 18篇薛战雄
  • 15篇吴昊
  • 13篇王文星
  • 13篇夏冰
  • 13篇徐昌隆
  • 13篇曹曙光
  • 10篇闵小彦
  • 9篇张定亮
  • 9篇郑君杰
  • 8篇陈浩
  • 7篇俞俐琴
  • 7篇李士林
  • 7篇裴继华

传媒

  • 17篇中华消化杂志
  • 16篇中华内科杂志
  • 9篇中华医学杂志
  • 7篇中华医学遗传...
  • 5篇温州医科大学...
  • 4篇医学研究杂志
  • 4篇中华全科医学
  • 3篇胃肠病学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中国现代医生
  • 3篇2007年浙...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长沙医学院学...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临床药学...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药物生物技术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年份

  • 5篇2023
  • 11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7篇2018
  • 15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10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6篇2008
  • 15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1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内镜下金属钛夹治疗消化道穿孔的应用
目的:探讨金属钛夹治疗急性消化道穿孔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2年2月至2006年7 月我院内镜检查或治疗过程中发现11例各种消化道穿孔患者,采用 Olyrnpus HX-600-135型金属钛夹,进行内镜下穿孔部位...
王文星薛战雄夏宣平林李淼陈浩蒋益张定亮
文献传递
溶质相关载体26A3基因多态性及其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克罗恩病的关系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浙江省汉族人群溶质相关载体26A3(SLC26A3)基因多态性及其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C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纳入265例CD患者和566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采用SNaPshot技术检测SLC26A3(rs17154444、rs7810937、rs7785539、rs2108225、rs6951457)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并进行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选取8例结肠型CD患者和8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良性结肠息肉患者(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中SLC26A3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并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SLC26A3基因多态性分布差异及其对CD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结果CD组rs2108225、rs7785539、rs6951457的突变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3.77%(285/530)、4.72%(25/530)、2.83%(15/530),突变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6.23%(202/265)、9.43%(25/265)、5.66%(15/265),分别低于对照组的60.95%(690/1 132)、8.13%(92/1 132)、6.10%(69/1 132)和83.92%(475/566)、15.37%(87/566)、11.84%(67/5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组rs17154444、rs7810937的突变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0.19%(54/530)、34.91%(185/530),突变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8.49%(49/265)、56.23%(149/265),与对照组的8.30%(94/1 132)、30.92%(350/1 132)和15.55%(88/566)、51.77%(293/56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回肠末段型CD患者rs2108225突变等位基因G的频率为47.89%(91/190),突变基因型AG+GG的频率为65.26%(62/95),分别低于结肠型的61.62%(122/198)和85.86%(85/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 5)。rs7810937、rs7785539、rs2108225彼此紧密连锁。CD组单倍型AGG和ACA的频率分别为53.96%(286/530)和4.34%(23/530),分别低于对照组的60.07%(680/1 132)和7.51%(85/1 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34,P=0.019;χ^2=5.967�
邵晓晓夏宣平曹曙光夏盛隆卢光荣钟金伟林秀清金捷丁然蒋益
关键词:CROHN病基因多态性
免疫抑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5年
蒋益郑君杰张定亮夏宣平夏冰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免疫抑制剂免疫系统异常克罗恩病IBD
Tim-3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在克罗恩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探索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基因在克罗恩病(CD)肠组织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可能机制。方法:从公共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下载CD的表达谱芯片GSE112366、GSE75214、GSE16879和GSE186582。GEO2R在线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首先观察Tim-3在正常组织、活动期CD和缓解期CD肠组织的mRNA表达水平,利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观察活动期CD患者肠组织Tim-3表达水平与CD简化内镜(SES-CD)评分的关系。随后分析CD患者肠组织Tim-3的表达水平在英夫利昔单抗(IFX)或乌司奴单抗(UST)治疗前后的差异,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第0周CD患者肠组织Tim-3的mRNA表达水平对生物制剂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Cibersort在线工具估算各数据集中CD患者肠组织M0、M1和M2型巨噬细胞比例,并进行肠组织Tim-3表达与巨噬细胞比例的相关性分析。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12例活动期CD患者和15名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测定肠组织中Tim-3、CD68的表达水平和CD68+Tim-3+巨噬细胞的数量。最后收集6例活动期CD患者和8名健康对照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肠组织中Tim-3和M1、M2相关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在4个数据集中均发现,与正常肠组织相比,Tim-3的mRNA表达水平在活动期CD患者肠组织中显著增高。活动期CD患者较缓解期CD患者肠组织中Tim-3的mRNA表达水平亦显著升高。活动期CD患者肠组织Tim-3的mRNA表达水平与SES-CD评分呈正相关(r=0.39,P<0.001)。IFX/UST治疗后CD患者肠组织Tim-3的mRNA表达水平较治疗前降低。此外IFX应答组与无应答组相比,肠组织Tim-3的mRNA表达水平较低。治疗第4~6周,ROC曲线分析显示第0周活动期CD患者肠组织Tim-3表达水平对IFX疗效具有预测价值(AUC=0.70,P=0.04)。Cibersort分析发现肠组织Tim-3的mRNA表达水平与活动期CD患者肠组织中M0�
林道泼邵晓晓胡定元吴昊蒋益
关键词:巨噬细胞克罗恩病生物信息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克罗恩病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多态性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75例CD患者和495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采用SNaPshot技术检测VEGF基因rs699947和rs3025039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结果CD组与对照组之间整体比较,VEGF基因rs699947和rs3025039位点的变异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o.05)。分层分析发现,结肠型CD患者中rs699947的变异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CA+AA)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6,95%CI:1.143~2.234;P=0.005,95%CI:1.203~2.900)。与对照组相比,回肠受累(回肠末段型+回结肠型)的CD患者中,rs699947的变异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CA4-AA)频率偏低(P=0.033,95%CI:0.524~0.974;P=0.043,95%CI:0.481~0.989)。此外,非狭窄非穿透型CD患者中rs3025039纯合子变异基因型(TT)频率低于对照组(0.62%vs.4.85%,P=0.036,95%CI:0.016~O.870)。结论VEGF基因rs699947位点基因变异可能增加结肠型CD的发病风险,但在回肠受累的CD患者中可能发挥保护作用。VEGF基因rs3025039位点的纯合子变异基因型(TT)携带者中非狭窄非穿透型CD的发病风险可能降低。
裴继华俞俐琴夏宣平夏盛隆林秀清金捷蒋益
关键词:克罗恩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其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及Hcy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关系。方法收集310例UC患者和936名正常对照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ELP)法检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A1298C、甲硫氨酸合成酶(MTR)A2756G和甲硫氨酸合成还原酶(MTRR)A66G基因多态性;并从中随机选取88例UC患者和100名正常对照者,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浆Hcy水平,微粒子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叶酸和维生素B12浓度。结果UC患者MTHFRA1298C、MTRA2756G和MTRRA66G突变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均明显增高(P值均〈0.01)。UC患者Hcy平均水平为(21.73±6.59)mmol/L,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12.47±5.01)mmol/L,P〈0.01],而叶酸和维生素B12平均水平分别为(11.25±6.19)nmol/L和(322.81±128.47)pmol/L,明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15.28±7.72)nmol/L和(422.59±129.36)pmol/L,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浆Hcy、叶酸和维生素B12浓度是UC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Hcy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及血浆Hcy、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异常与UC明显相关,为临床采用叶酸、维生素B12补充疗法治疗UC提供了理论依据。
蒋益赵杰陈小燕陈立平雷媛黄莎王昌高易烽明夏冰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
钴转运蛋白Ⅱ基因多态性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与克罗恩病的关系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钴转运蛋白Ⅱ基因(TCN2)多态性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维生素(Vit)B12水平与克罗恩病(CD)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5年8月温州市4家医院确诊的307例CD患者作为CD组,以574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为浙江籍汉族人群。采用改良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检测外周血TCN2 (rs1801198、rs9606756)基因多态性。以简化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估CD患者疾病活动度。用计算机随机法从中选取88例CD患者和138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对照者,采用循环酶法检测Hcy水平,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叶酸和VitB12水平。结果 (1)CD组中rs1801198突变等位基因G和基因型CG+GG的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狭窄型CD患者中rs1801198突变等位基因G和基因型CG+GG的频率高于对照组(65.75%比56.10%,93.15%比82.40%,均P〈0.05)。CD组中rs9606756突变等位基因G和杂合子基因型AG的频率高于对照组(2.44%比1.05%,4.89%比2.09%,均P〈0.05),狭窄型和回结肠型CD患者中rs9606756突变等位基因G和杂合子基因型AG的频率亦均高于对照组(狭窄型:4.79%比1.05%,9.59%比2.09%;回结肠型:3.18%比1.05%,6.36%比2.09%;均P〈0.05)。rs1801198和rs9606756存在弱连锁不平衡,CD组中单倍型(GG)的频率高于对照组(2.23%比0.81%,P〈0.05)。(2)CD组中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23),而叶酸和VitB12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01)。CD组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15 μmol/L)、叶酸缺乏(叶酸〈4 μg/L)和VitB12缺乏(VitB12〈203 ng/L)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18.18%比4.35%,27.27%比5.07%,31.82%比5.07%,均P〈0.01)。与缓解期患者(CDAI〈5)比较,活动期CD患者(CDAI≥5)中Hcy水平增高,而叶酸和VitB12水平降低(均P〈0.05)。(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CD组中Hcy水平与叶酸水平�
郑淑姿夏宣平吴昊邵晓晓林秀清吴小丽姜利佳丁然蒋益
关键词:CROHN病叶酸维生素B12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关系.方法 收集UC患者331例,健康对照者832名,PCR扩增Trail目的基因后,直接测序检测Trail基因3非编码区(G1525A/G1588A/C1595T)三种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分析Trail单倍型与UC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Trail G1525A突变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GA+ AA的频率在UC组中明显降低(P值均<0.01);UC组Trail G1588A和C1595T两位点突变等位基因A和T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轻和中度UC患者Trail C1595T突变等位基因T和CT+ TT基因型频率为49.15%和64.51%,重度UC患者分别为72.37%和84.2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2.710和2.935,95%CI:1.598~4.596和1.188~7.249,P值均<0.05).重度UC患者Trail G1525A突变等位基因A的频率为48.69%,较轻和中度UC患者(35.16%)增加(OR=1.750,95%CI:1.082~2.830,P=0.021).UC组中AAT单倍型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3.09%比58.41%,95%CI:1.549~2.229,P<0.01);GAT单倍型频率在UC组中明显增高(10.15%比0.18%,95%CI:0.005~0.051,P<0.01).结论 Trail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与UC易感性密切相关.
蒋益裴继华林李淼徐昌隆王建嶂申苏建薛战雄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单倍性
散发性大肠腺癌与谷胱甘肽转硫酶M1、T1基因型的关系
2008年
目的 探讨中国浙江汉族人群散发性大肠腺癌(SCRAC)易感性与谷胱甘肽转硫酶(GST)M1、T1基因型及烟酒嗜好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118例SCRAC患者和140例健康对照的GSTM1和GSTT1基因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GSTM1-、GSTF1-基因型及烟酒嗜好与SCRAC的相关性.结果 GSTM1-和GSTT1-基因型能增加SCRAC的易感性(OR=1.711,95%CI:1.043~2.805;OR=1.734,95% CI:1.057~2.843),而烟酒嗜好对SCRAC的易感性无影响(OR=0.584,95% CI:0.356~0.958;OR=0.378,95% CI:0.217~0.657);根据SCRAC临床特征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GSTM1-和GSTT1-基因型均与年龄因素无关(P>0.05);GSTM1-基因型在远端SCRAC(P=0.021)、Duke C期SCRAC(P=0.003)及低分化SCRAC(P=0.020)中的分布频率均明显增高;GSTT1-基因型则仅在Duke C期SCRAC中明显增高(P=0.041),而与SCRAC的部位及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另发现GSTM1-/GSTF1-纯合子基因型在SCRAC患者中明显增高(P=0.023).结论 GST基因型与中国浙江汉族人群SCRAC明显相关,GSTM1-和GSTF1-基因型能增加SCRAC的易感性,而烟酒嗜好对SCRAC的易感性无影响.
陈浩闵小彦林李淼蒋益
关键词: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型肠肿瘤疾病遗传易感性
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ApaⅠ、TaqⅠ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维生素D受体(VDR)不仅能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细胞凋亡等生物学功能,还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肿瘤密切相关。研究证实VDR基因多态性是调控VDR蛋白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的重要遗传因素之一。总结国内外有关VDR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UC)相关性的研究报道,其结果并不一致。因此,本研究将在汉族人群中探讨VDR基因上BsmⅠ、ApaⅠ、TaqⅠ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UC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8例UC患者和312例健康对照者,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BsmⅠ、ApaⅠ和TaqⅠ3个SNP。采用Haploview 4.2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在UC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VDR基因上BsmⅠ、ApaⅠ、TaqⅠ3个SNP的突变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倍型分析显示上述3个SNP紧密连锁,并且UC组中AAC单倍型的频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3.53%(14/396)比7.21%(45/624),P=0.014,OR=0.472,95%CI:0.255-0.871]。结论 VDR(BsmⅠ、ApaⅠ、TaqⅠ)构成的AAC单倍型携带者罹患UC的风险性可能降低。
郑波闵小彦王建嶂裴继华徐昌隆蒋益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维生素D受体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