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天彪

作品数:6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缺损
  • 4篇微小颗粒
  • 4篇微小颗粒骨
  • 4篇颗粒骨
  • 4篇骨缺损
  • 3篇自体
  • 3篇桡骨缺损
  • 2篇蛋白
  • 2篇形态发生蛋白
  • 2篇自体微小颗粒...
  • 2篇骨形态
  • 2篇骨形态发生蛋...
  • 2篇骨再生
  • 2篇复合BMP
  • 2篇复合骨
  • 1篇异体
  • 1篇异位成骨
  • 1篇粘蛋白
  • 1篇同种异体
  • 1篇自体骨

机构

  • 5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6篇邹天彪
  • 4篇付海亮
  • 3篇闫景龙
  • 3篇侯占江
  • 2篇夏景君
  • 2篇张志鹏
  • 2篇王恕怀
  • 1篇候占江
  • 1篇周学军
  • 1篇宋大勇
  • 1篇王静芬
  • 1篇阎景龙
  • 1篇程慧

传媒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年份

  • 1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微小颗粒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探讨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修复节段性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兔自体或同种异体骨研磨成微小颗粒,分别与BMP及Ⅰ型胶原复合,并采用兔桡骨干1.5cm缺损的动物模型,通过X线、组织学、骨密度、生物力学等检测手段,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比较。结果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胶原比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成骨效果优良,其中复合BMP组在8周即可使骨缺损修复,髓腔通畅,在骨缺损修复各时期,其成骨速度及成骨量均好于未复合BMP组。结论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BMP均可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两种方法促进新骨形成无明显差异,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BMP是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邹天彪闫景龙付海亮候占江宋大勇
关键词:自体骨骨形态发生蛋白骨再生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形成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 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 型胶原以及骨形成蛋白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移植修复节段性兔桡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 新西兰大耳白兔 5 6只 ,切取自体髂骨研磨成微小颗粒 ,分别与 BMP及 型胶原复合 ,实验分成 4组 (n=16 )。 A组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 BMP、 型胶原 ,B组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 型胶原 ,C组 :自体微小颗粒骨 ,用于修复兔桡骨干 1.5 cm缺损的动物模型。D组 :空白对照组 (n=8) ,双侧桡骨缺损不作处理。术后 2、4、8和 12周 ,行 X线片、组织学观察 ,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检测 ,比较各移植物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 结果  X线片显示 ,A组术后 8周即可使骨缺损完全修复 ,而 B组术后 12周使骨缺损完全修复。术后 8、12周骨量测定 A组成骨量最多 ,12周生物力学测定显示移植物修复后的骨缺损具有最佳生物力学表现 ,而 C组则不能完全修复骨缺损。 结论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 BMP、 型胶原及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 型胶原均能有效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以复合 BMP移植效果更理想。
邹天彪闫景龙付海亮侯占江王恕怀夏景君
关键词:自体微小颗粒骨骨形成蛋白骨修复桡骨缺损
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胶原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3
2004年
目的探讨以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胶原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34只新西兰白兔,于两侧桡骨干制成长1.5 cm骨膜骨缺损,左侧(A组)植入由200 mg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10 mg BMP与0.2 ml胶原的复合物;右侧(B组)植入复合0.2 ml胶原的200 mg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分别于术后2、4、8、12周进行影像学,组织学检查;术后8、12周行骨密度检测;术后12周行生物力学检查。另取8只仅加入0.2 ml胶原作为空白对照组(即C组)。结果放射学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A,B两组骨缺损区均得到了比较彻底的修复,但A组在成骨速度、骨再生量、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B组。8、12周骨密度测试结果显示A组的骨密度值高于B组。12周的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显示:三点弯曲实验结果表明A组极限强度值明显高于B组,而且A组的弯曲刚度也好于B组;轴向压缩实验结果说明A组的抗压刚度优于B组;扭转实验结果指出A组的抗扭转刚度和最大扭矩分别高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骨密度测定和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证实了两组成骨情况的差异,这与新生骨的成熟程度不同有关。复合了BMP的A组因髓腔再通时间早,骨改建塑形更完善,新生板层骨的成熟度亦较高,耐受应力情况也更好。C组则不能产生骨性愈合。结论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
付海亮阎景龙邹天彪侯占江夏景君张志鹏
关键词:骨缺损
MUC1粘蛋白在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检测MUC1粘蛋白在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 ,探讨其对胃癌预后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 ,应用抗MUC1粘蛋白核心蛋白抗体 (DF3抗体 )检测 6 0例胃癌根治标本及对照组 2 0例胃正常黏膜组织标本MUC1粘蛋白表达。采用 χ2 检验及Kaplan Meier生存曲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UC1粘蛋白阳性表达率 5 5 %(33 6 0 )。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MUC1粘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71.0 % (2 2 31) ,无淋巴结转移组MUC1粘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37.9% (11 2 9) ,组间差别显著 (P <0 .0 5 )。按PTNM分期 ,Ⅰ期胃癌的MUC1粘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2 0 % ,Ⅱ期表达率 6 8.8% ,Ⅲ期表达率 5 3.3% ,Ⅳ期表达率 78.6 % ,Ⅰ期与Ⅱ、Ⅲ、Ⅳ期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经Kaplan Meier法生存曲线统计表明 ,MUC1阳性表达组 5年生存状况较MUC1阴性组差 (Log Rank检验 ,P =0 .0 37)。结论 在进展期胃癌中MUC1粘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随着胃癌的进展MUC1表达呈上升趋势 ;
王恕怀邹天彪程慧王静芬
关键词:MUC1粘蛋白胃癌免疫组化
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被引量:14
2003年
目的 通过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在自体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过程中的表达 ,探讨微小颗粒骨移植的成骨机制。 方法  4 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在臀大肌肌袋内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及自体块状骨。术后按期取材 ,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染色。 结果  (1)颗粒骨在成骨过程中吸收较快 ,至术后 2 8d时完全被新生骨替代。块状骨成骨能力弱 ,以骨吸收为主。 (2 )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颗粒骨异位成骨能力强于块状骨 ,bFGF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侯占江闫景龙付海亮邹天彪周学军张志鹏
关键词:成骨过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骨形态发生蛋白)移植修复节段性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兔34只,将自体髂骨制成微小颗粒,分别与BMP及Ⅰ型胶原复合,实验分成微小颗粒骨复合BMP Ⅰ型胶原组,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组...
邹天彪
关键词:自体微小颗粒骨骨移植骨形态发生蛋白骨再生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