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建军

作品数:39 被引量:184H指数:9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5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沉积物
  • 6篇地球化
  • 6篇地球化学
  • 6篇早期成岩
  • 6篇冰期
  • 5篇末次冰期
  • 5篇末次冰期以来
  • 5篇古环境
  • 5篇长江口
  • 4篇矿物
  • 4篇海槽
  • 4篇鄂霍次克海
  • 4篇冲绳海槽
  • 3篇东亚季风
  • 3篇季风
  • 3篇古气候
  • 3篇古生产力
  • 3篇海平
  • 3篇海平面
  • 3篇白令海

机构

  • 32篇国家海洋局第...
  • 7篇海洋沉积与环...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 1篇台湾海洋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俄罗斯科学院
  • 1篇中央研究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9篇邹建军
  • 32篇石学法
  • 18篇刘焱光
  • 9篇朱爱美
  • 9篇刘季花
  • 8篇吴永华
  • 8篇王昆山
  • 6篇陈志华
  • 6篇葛淑兰
  • 6篇方习生
  • 5篇黄元辉
  • 5篇白亚之
  • 4篇乔淑卿
  • 4篇刘升发
  • 3篇张辉
  • 3篇李传顺
  • 3篇姚政权
  • 3篇王春娟
  • 3篇程振波
  • 3篇杨刚

传媒

  • 6篇海洋地质与第...
  • 4篇科学通报
  • 4篇海洋科学进展
  • 3篇海洋学报
  • 2篇极地研究
  • 2篇地球科学(中...
  • 2篇2014中国...
  • 1篇地球化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海洋地质动态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第九届海峡两...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1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末次冰期以来日本海陆源沉积的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对海平面和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4
2010年
通过对日本海Ulleung盆地KCES-1岩心中的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粒度的综合分析,探讨了沉积物来源及其控制因素。结合地层年代模型,恢复了研究区48ka以来的古环境记录。结果显示,日本海Ulleung盆地沉积物以陆源碎屑为主,沉积物中主微量元素(Al、K、Fe、Mg、Na、Ti、Th、Sc、Rb、Sr、Cr、Co、Hf、Zr)含量普遍低于平均页岩。稀土元素丰度(ΣREE)为80~213μg/g,与长江、黄河及中国黄土接近,高于日本上地壳。球粒陨石标准化显示,沉积物中轻稀土显著富集,有显著的Eu负异常(0.6~0.8),Ce异常不显著。元素比值(La/Th、Th/Sc)及La/Th-Hf物源性质判别分析显示,研究区沉积物主要来源于上地壳,母岩落入长英质源岩区。在11~18ka,主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与11~0ka及48~18ka有显著差异。海平面和全球气候变化是控制主微量元素时空分布的重要因素。化学蚀变指数CIA(45~61)显示沉积物源区化学风化程度较弱,18ka以前风化程度低于18ka以后风化程度,暗示气候由干冷向暖湿转移。这与全球气候变化和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趋势一致。
邹建军石学法刘焱光刘季花
关键词:稀土元素末次冰期古气候
北太平洋亚极地古海洋与古气候演化:进展与展望
北太平洋亚极地海域作为现代大洋环流的终端,在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在北太平洋亚极地海域开展的重要科学调查活动及研究成果,对北太平洋亚极地海域古气候、古海洋学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基于我们对...
石学法邹建军陈志华黄元辉姚政权刘焱光S.Gorbarenko
末次冰消期以来白令海古环境及古生产力演化被引量:8
2012年
对白令海B5-4岩心沉积物中有机碳、CaCO3及17种地球化学元素进行分析,结合AMS14C年龄数据,恢复了白令海13.7ka以来古环境和古生产力的演化历史.结果显示,B5-4孔沉积速率高达34.2cm/ka,新仙女木(YD)、Bolling-Allerod(BA)及冰川融水信号在B5-4孔都有记录.白令海陆源沉积物的输入受源区气候、海平面变化和生源物质稀释等多种因素的控制.末次冰消期白令海以高生产力和底层水体缺氧为显著特征.冰川融水及太平洋暖水团输入是导致末次冰消期白令海高生产力的2个主要因素.末次冰消期底层水体缺氧与表层高生产力和次表层水体层化有显著的关系.但是,太平洋中层水通风能力及太平洋底层环流减弱也是导致底层水体出现缺氧现象的潜在因素.全新世,阿拉斯加环流成为白令海古生产力和古环境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生产力及古环境在全新世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
邹建军石学法白亚之朱爱美陈志华黄元辉
关键词:古生产力末次冰消期白令海
西北太平洋边缘海晚第四纪古海洋与古气候研究:进展与展望
西北太平洋中高纬度海域发育了一系列具有典型特征的边缘海,如发育黑潮主流系的东海,海槛最高的日本海,常年发育季节性海冰覆盖的鄂霍次克海以及具有高生产力的白令海.这些边缘海具有较高的沉积通量并且对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十分敏...
石学法邹建军姚政权吴永华王昆山刘焱光
日本海百年来沉积速率及粒度指示意义被引量:2
2016年
对日本海中部、北部和西部四个深水多管沉积岩芯中的^(210)Pb活度和沉积物粒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百年以来大和海脊、日本海北部和西部陆坡沉积物以粉砂和黏土质粉砂为主。在日本海北部和大和海脊表层沉积物存在显著的生物扰动现象,而在西部陆坡不存在。基于恒定供给速率(CRS)模式建立了4个岩芯的年代框架,并计算了沉积速率。日本海现代平均沉积速率介于0.19~0.42 cm/a,最低值出现在大和海脊。4个岩芯中沉积物平均粒径呈现不同的分布模式,但是在1940年和1980年,沉积物粒度分布模式同时发生了改变,这可能与百年以来北太平洋十年涛动(PDO)及东亚夏季风震荡有关。
宗娴石学法葛晨东邹建军Sergey Gorbarenko乔淑卿董智
关键词:粒度沉积速率沉积环境
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矿物学特征及其物质来源
对北冰洋西部7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全岩X射线衍射矿物组成分析,结合洋流和地质背景,探讨各矿物分区的物质来源。矿物组合分区表明研究区物质来源变化较为复杂:(1)在楚科奇海的中部靠近白令海峡处长石含量很高,主要是阿纳德尔...
董林森石学法刘焱光方习生陈志华王春娟邹建军黄元辉
关键词:XRD北冰洋西部矿物学表层沉积物
鄂霍次克海东南部OS03-1岩心重矿物分布特征及物质来源被引量:2
2014年
对鄂霍次克海东南部科学院隆起区OS03-1岩心碎屑重矿物及火山灰层进行了详细分析。岩心重矿物以紫苏辉石、绿帘石和普通角闪石为主,特征矿物为钛磁铁矿和普通辉石,矿物特征表明本岩心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冰筏搬运(陆源)和火山喷发。陆源物质大部分来源于鄂霍次克海西部和北部地区,少量来自堪察加半岛冰川携带沉积物;火山物质则来源于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的火山喷发产物。在岩心中识别出3个火山灰层,各种证据表明火山灰层1与已知的K2火山灰层相同,形成年代为26ka BP;火山灰层3具有明显火山物质与陆源物质混合特征,而火山灰层2则只能通过碎屑矿物的含量特征来判定,外在颜色不明显,已经明显的被陆源物质所稀释。研究表明,碎屑矿物组分参数可以有效地指示物质来源,也是识别火山灰层存在(特别是被陆源物质稀释)的可靠指标。
王昆山石学法吴永华邹建军姜晓黎
关键词:鄂霍次克海重矿物火山灰层
长江口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早期成岩过程被引量:10
2010年
通过测试长江口沉积物及间隙水中Fe、Mn、U及Mo的含量,结合早期成岩模型及地球化学热力学分析,探讨了在河口环境中影响间隙水氧化还原敏感元素(Fe、Mn、U及Mo)分布的主要因素.根据Fick第一定律,估算了Fe、Mn、U及Mo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间隙水Fe、Mn、U及Mo的含量分别介于0.8~106μmol/L、14.8~258μmol/L、1.9~14.4nmol/L及60~546nmol/L之间.在垂直剖面上,间隙水Fe、Mn峰值分别出现在约5cm或10cm的深度.早期成岩过程是影响长江口沉积物间隙水Fe、Mn分布的主要因素.吸附系数对间隙水Fe、Mn的分布也有重要的影响.吸附系数越高,间隙水Fe、Mn浓度越低.影响间隙水U分布的主要因素为Fe,而Mo与Fe、Mn之间不存在相关性.通量计算结果显示Fe、Mn、U及Mo的扩散通量分别介于3.0~10.5μmol.(m2.d)-1、35.7~439.5μmol.(m2.d)-1、-2.3~0.2nmol.(m2.d)-1及-36.0~94.6nmol.(m2.d)-1之间.沉积物中自生铀组分约占总铀的6%~67%.
邹建军石学法李乃胜刘季花朱爱美
关键词:早期成岩长江口地球化学
胶州湾西北部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评价被引量:20
2007年
研究了胶州湾西部大沽河口附近沉积物中As、Cd、Cr、Cu、Hg、Pb、Zn等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在平面和垂向上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化学要素性质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重金属元素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三角洲侧缘、前三角洲等泥质发育区,而低值区主要在分流河道、河口沙坝发育区。重金属元素的垂向变化特征表明沉积物环境质量总体上变化不大,仅Hg元素有逐渐富集规律,但在某一事件沉积过程中沉积物的环境质量有较大的变化。从平面分布特征分析,大沽河对胶州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贡献不及湾东部主要的排污河流,但在不同区域的不同沉积环境中重金属含量有相应的变化,在对全区进行含量对比以及污染源的分析时应考虑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影响。用地质累积指数对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沉积物主要受到Pb,Zn的污染,但污染程度较轻,沉积物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董贺平邹建军李广雪李绍全
关键词:重金属
长重力活塞取样器在鄂霍茨克海的应用被引量:4
2013年
2011-07-29—2011-08-09,中国与俄罗斯国际合作项目———鄂霍茨克海调查利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的"拉夫任捷耶夫院士"号科学考察船及我国海洋公益专项-深海底原位观测及取样测量系统研发的重力活塞取样器在鄂霍茨克海3 361m的深海区,成功获取10.9m长长柱状样品,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利用自己设计的重力活塞取样器在深海获取的最长柱状样品。实践证明,该取样器设计合理、取样率高、稳定性强,为将来开展国际合作及深远海调查研究等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程振波杨刚吴永华石丰登刘焱光方习生邹建军葛淑兰石学法
关键词:鄂霍茨克海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