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起搏
  • 5篇心脏
  • 4篇心肌
  • 4篇心脏起搏
  • 3篇动脉
  • 3篇起搏器
  • 2篇动脉疾病
  • 2篇心房
  • 2篇心房颤动
  • 2篇心功能
  • 2篇心肌病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 2篇心血管
  • 2篇血管
  • 2篇血清
  • 2篇右室
  • 2篇预后
  • 2篇流出道

机构

  • 10篇常熟市第二人...
  • 1篇扬州大学

作者

  • 10篇金静
  • 7篇盛晓东
  • 6篇陈志贤
  • 6篇金骁琦
  • 6篇周建龙
  • 6篇范韬
  • 5篇郑冠群
  • 4篇祁平东
  • 3篇朱宗成
  • 3篇陆敏
  • 2篇徐伟中
  • 1篇朱天哲

传媒

  • 3篇临床荟萃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国际心血管病...
  • 1篇成都医学院学...
  • 1篇心血管病防治...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RT和药物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影响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与药物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Dilat edcardio myopathy,DCM)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选取1998年2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DCM伴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在抗心衰药物治疗基础上,心衰仍不能纠正,且符合CRT治疗指征行CRT起搏治疗;对照组20例,为同期住院的DCM伴有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包括ARB、ACEI类改善心肌重构、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6月、治疗后(术后)12月心脏超声参数: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脑钠肽(BNP)含量,以评价治疗后心功能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术后)6月LAD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EDD、LVESD较对照组明显缩小,LVEF则明显提高,BNP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术后)12月两组比较LAD、LVEDD、LVESD无明显差异,BNP未见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T起搏治疗可改善DCM伴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但长期CRT起搏治疗并不优于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仍是DCM伴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基础。
金静朱宗成盛晓东周建龙范韬金骁琦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
PCI术后血清细胞因子改变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分析冠心病(CAD)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清细胞因子与术后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观察78例CAD患者PCI手术治疗效果,比较PCI手术前及术后24 h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IL-10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与术前比较有差异的细胞因子间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术后具有相关性细胞因子对PCI预后的诊断价值;以PCI预后的诊断价值高的细胞因子水平中位数进行分组,比较该细胞因子与PCI术后12周累积MACE发生率的关系。结果:78例CAD患者均成功进行PCI手术,术后12周内有18例并发MACE,未出现术后死亡病例;与术前比较,术后CAD患者CRP及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CAD患者血清TNF-α与CRP呈现显著正相关(r=0.813,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CRP以18.73 mg/L为截点值,CRP预测PCI术后并发MACE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曲线下面积均优于20.35 ng/L的TNF-α;高水平CRP患者术后12周累积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低水平患者(P=0.038)。结论:CAD患者PCI术后血清CRP水平检测对患者预后的诊断均有一定价值。
金静盛晓东周建龙范韬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预后心脏不良事件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在冠心病非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在冠心病非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40例冠心病非心肌梗死患为观察组,40例非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血清中的ESM-1和冠心病相关炎性因子水平。探讨ESM-1含量和炎性因子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两组血清中的ESM-1含量和冠心病相关炎性因子水平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ESM-1与炎性因子VCAM-1、TNF-α、IL-8呈明显的正相关(P<0.001)。结论冠心病非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ESM-1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升高对冠心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朱宗成金骁琦郑冠群陈志贤金静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内皮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类
不同右室心尖部起搏比例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不同的右室心尖起搏比例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置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根据右室起搏累积百分比分为低起搏比例组和高起搏比例组。随访置入起搏器后新发房颤、心衰住院、死亡等。结果:入选的294例患者中,死亡18例。低起搏比例组新发房颤发生率低于高起搏比例组(4.2%对9.9%),低起搏比例组因心衰住院人数低于高起搏比例组(4.2%对7.9%)P<0.05。低起搏比例组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小于高起搏比例组,左室射血分数则显著高于高起搏比例组,P<0.05。在校正影响患者预后的其他危险因素后,心功能与右心室起搏比例相关。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产生的不良后果与起搏比例相关。
盛晓东陆敏周建龙徐伟中朱天哲范韬金骁琦金静陈志贤郑冠群祁平东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心血管疾病
替格瑞洛治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高炎症反应患者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高炎症反应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0例行急诊PCI术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且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服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PCI术后予以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观察组PCI术后予以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比较2组术前和术后1个月血清炎症因子含量;PCI术后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超声,观察支架内再狭窄和新发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占比。结果术后,2组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水平均较术前下降,且观察组以上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新发右侧冠状动脉病变和其他新发冠状动脉病变占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冠状动脉病变与PCI术后1个月hs-CRP、IL-6、TNF-α和AGEs水平显著相关(P<0.05)。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可有效降低急诊PCI术后高炎症反应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减少远期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陈志贤朱宗成盛晓东金静
关键词:氯吡格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炎性因子
不同起搏方式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的远期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房室顺序起搏(DDD)起搏方式曾被认为是一种"全能"的起搏方式,因为与心室同步(VVI)起搏相比它能保持房室同步,与心房同步(AAI)相比它具有心室起搏和感知功能避免心室停搏。
盛晓东陆敏金骁琦徐伟中周建龙范韬金静陈志贤郑冠群祁平东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电描记术心脏起搏
采用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经验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介绍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经验。方法86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42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简称主动电极组),另一组44例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被动电极组),观察两组有关手术指标及主动电极组的起搏参数。结果主动电极组电极操作时间长于被动电极组(18.4±7.7 min vs 16.6±6.5 min,P<0.05),起搏QRS波时限则明显短于被动电极组(0.138±0.046 s vs 0.162±0.020 s,P<0.01);主动固定螺旋电极植入后起搏阈值达高峰,15 min后即降至稳定水平(0.78±0.26 Vvs 0.54±0.27 V,P<0.05);主动电极组1例发生电极脱位。结论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中是可行的、安全的,植入方法是关键。
盛晓东周建龙周建龙金骁琦范韬陈志贤金骁琦祁平东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主动固定电极右室流出道心脏起搏
心房起搏比率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起搏器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影响
2016年
目的探究心房起搏比率(AP%)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起搏器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间我院因病窦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同时术前无心房颤动病史的患者73例。在患者术后的1、3、6、12个月时分别进行随访,对患者的AP%、心室起搏比率(VP%)、心房高频事件(AHRE)的发作日期及时长等进行收集。心房颤动定义为起搏器记录到AHRE〉5min。结果三组患者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方面的差异不明显(P〉0.05),心房颤动对比结果差异明显(P〈0.05),同时发现AP≥60%、高血压、左心房增大是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P%与患者起搏器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有所关联,AP%≥60%、高血压及左心房增大为患者术后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金静
关键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颤动心房起搏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盛晓东周建龙范韬金骁琦金静陈志贤郑冠群陆敏祁平东
关键词:心律失常随访
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通过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探讨其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试验对象,共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CHF患者):50名[年龄:(64.7±15.6)岁,LVEF:(29.7±7.3)%],服用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及其它改善心功能药物;对照组(CHF患者):50名[年龄:(65.7±10.6)岁,LVEF:(32.7±7.3)%];服用阿司匹林及其它改善心功能药物。分别检测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房钠尿肽(BNP)、C反应蛋白(CRP)及6min步行试验(6MWT)等指标。结果:按厦性心衰治疗指南正规治疗后,A组和B组在出院前与治疗前组内相比,LVEF、BNP、6MWT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在治疗后组间比较LVEF、BNP、6MWT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n05),而c反应蛋白(CRP)在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8)。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具有明显改善心功能的治疗作用。
金静
关键词:麝香保心丸阿司匹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