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钱约男

作品数:16 被引量:67H指数:6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关节
  • 7篇韧带
  • 7篇膝关节
  • 6篇前交叉韧带
  • 6篇交叉韧带
  • 6篇骨隧道
  • 6篇股骨
  • 6篇股骨隧道
  • 5篇骨折
  • 4篇术后
  • 4篇髋臼
  • 4篇髋臼骨
  • 4篇髋臼骨折
  • 3篇应用解剖学
  • 3篇解剖学
  • 2篇止点
  • 2篇韧带重建
  • 2篇手术
  • 2篇隧道
  • 2篇前交叉韧带重...

机构

  • 11篇温州医科大学
  • 6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16篇钱约男
  • 15篇董伊隆
  • 13篇蔡春元
  • 10篇杨国敬
  • 6篇姜刚毅
  • 5篇刘良乐
  • 4篇赵章伟
  • 3篇姜文辉
  • 3篇姜文辉
  • 3篇张元勋
  • 2篇黄祥祥
  • 2篇张侠
  • 1篇汤呈宣
  • 1篇柯大观
  • 1篇刘芳

传媒

  • 4篇中国骨伤
  • 3篇解剖学报
  • 3篇中华全科医学
  • 2篇中医正骨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国生物医学...
  • 1篇温州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后外侧角股骨止点与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股骨隧道外口的关系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测量后外侧角(PLC)股骨止点和前交叉韧带(ACL)解剖重建股骨隧道外口的位置,以获得详细的解剖学资料,并以此为ACL和PLC一期解剖重建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采用30例新鲜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屈膝120°关节镜下经前内辅助入路解剖重建ACL股骨隧道,并用克氏针标记。在膝关节股骨外髁分离出膝关节外侧副韧带(LCL)和腘肌腱(PT)股骨解剖止点。以股骨外上髁为原点,建立x、y垂直坐标轴,测量LCL、PT的股骨解剖中心点和ACL股骨隧道外口在坐标轴的坐标,并测量3点之间的距离。结果 LCL附丽部中心点在股骨外上髁近端(1.27±3.35)mm,后方(2.99±1.29)mm。PT附丽部中心点在股骨外上髁远端(8.85±3.38)mm、后方(3.83±1.95)mm。ACL股骨隧道外口在股骨外上髁近端(16.12±5.34)mm,后方(6.84±4.17)mm。LCL附丽部中心点与PT附丽部中心点相距(9.67±3.92)mm,ACL股骨隧道外口与LCL附丽部中心点相距(13.07±4.93)mm,ACL股骨隧道外口与PT附丽部中心点相距(23.37±6.16)mm。结论揭示了LCL、PT的股骨解剖中心点和ACL股骨隧道外口位置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一期联合解剖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
董伊隆蔡春元姜刚毅钱约男姜文辉赵章伟杨国敬
关键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X线测量与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位置,为临床中ACL解剖重建时隧道角度选择及术后股骨隧道的评估提供放射学数据.方法:采用30例成人尸体膝部标本,保留膝关节上下至少20 cm,排除关节明显退变、畸形及关节损伤的标本.男13例,女17例,其中左侧11例,右侧19例,年龄24 - 65岁,平均(37.3±5.2)岁.屈膝120°,关节镜下经前内辅助入路(AMP)解剖重建ACL股骨隧道,并用克氏针标记.拍摄X线侧位片,描述股骨隧道外口的位置;分别拍摄X线正侧位片,测量股骨隧道中心线与膝关节线夹角和股骨隧道中心线与股骨干长轴的夹角.结果:在股骨侧位片上,股骨隧道外口均落在所画的矩形外,股骨隧道外口位于股骨外上髁近端(3.16±2.51)mm,前方(4.25±2.16)mm.在股骨正位片上,α角为(49.5±4.6)°,在股骨侧位片上β角为(31.3±3.1)°.结论:ACL解剖重建股骨隧道外口并不干扰膝关节后外侧角的重建;屈膝120°,经AMP入路ACL解剖重建,能钻取在矢状面、冠状面上令人满意的角度.
钱约男董伊隆姜刚毅姜文辉赵章伟蔡春元杨国敬
关键词:膝关节股骨隧道X线
髋臼骨折不同台阶状移位及程度对髋关节接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模拟累及关节面负重区的髋臼骨折,分别对不同方向旋转所形成的台阶状移位进行生物力学研究,以了解应力分布及接触面积等的改变情况。方法分别测量10个完整髋臼(I组)、解剖复位(K组)、不同台阶移位(A组:1mm;B组:2mm;C组:3mm;D组:4mm;a组:-1mm;b组:-2mm;c组:-3mm;d组:-4mm)时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接触特性。所获数据经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差异。结果完整髋臼负重时接触面积总面积为(7.59±4.42)cm2;K组髋臼以及A组移位髋臼保持了髋臼的解剖形态,未引起髋臼接触面积显著变化。其余类型移位均造成髋臼骨折总接触面积减小(P<0.05)。负重区的接触面积在完整髋臼时为(3.72±0.04)cm2,骨折后也使之减小。解剖复位组负重区接触面积为(3.64±0.87)cm2(与完整髋臼负重区面积相比P>0.05),当内旋使台阶移位达到3mm或更大,外旋移位台阶移位到3mm或更大时,负重区接触面积显著减小。结论髋臼骨折产生的台阶状移位改变了正常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使髋关节的接触面积发生了重新分布。
董伊隆钱约男黄祥祥刘良乐蔡春元杨国敬
关键词:髋臼关节面应用解剖学
有限开链加闭链运动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意义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采用开链运动(OKC)、闭链运动(CKC)与有限OKC加CKC相结合的运动康复效果。方法选择单侧ACL断裂并已行ACL解剖重建手术患者94例,按数字表法分为OKC组(采用OKC康复方案治疗)、CKC组(采用CKC康复方案治疗)和联合训练组(采用有限OKC加CKC相结合的康复方案治疗),其中OKC组33例,CKC组30例,联合训练组3l例。术前3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KT-1000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3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KT-1000值及主动、被动关节活动度差值。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IKDC评分及其KT-1000值和主动、被动关节活动度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OKC组、CKC组和联合训练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87.00±4.79)、(83.67±3.55)和(86.71±3.62)分,IKDC评分分别为(89.45±4.79)、(86.40±3.76)和(88.58±3.60)分;主动活动度差值分别为(10.06±2.06)、(7.73±1.41)和(8.10±1.35)。;被动活动度差值分别为(9.76±2.26)、(7.87±1.89)和(8.39±1.62)。;KT-1000值分别为(1.994-0.30)、(1.05±0.26)和(1.02±0.24)mm。3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主动活动度差值、被动活动度差值、KT-1000值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OKC组、CKC组和联合训练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91.33±5.68)、(91.23±5.48)和(92.00±4.40)分;IKDC评分分别为(93.45±4.35)、(92.40±3.96)和(93.18±4.61)分;主动活动度差值分别为(5.33±1.73)、(3.20±1.45)和(3.52±1.03)°;被动活动度差值分别为(4.45±0.94�
董伊隆钱约男刘良乐蔡春元杨国敬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运动疗法
PLC止点与ACL股骨隧道外口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2013年
目的探讨后外侧角(PLC)股骨止点和前交叉韧带(ACL)解剖重建股骨隧道外口的位置,以获得详细的放射学资料,并为ACL和PLC一期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0例成人尸体膝部标本。克氏针标记ACL股骨隧道,克氏针标记LCL、PT止点和股骨外上髁。在侧位X线片上建立以Blumensaat线为基准的矩形,用比率的方式测量ACL隧道外口、LCL和PT止点的位置。并以外上髁为原点建立坐标轴,测量各点的坐标及3点之间的距离。结果 ACL隧道外口均位于矩形外,LCL和PT止点中心均位于矩形内。LCL止点中心在股骨外上髁近端(1.27±3.35)mm、后方(2.99±1.29)mm。PT止点中心在股骨外上髁远端(8.85±3.38)mm、后方(3.83±1.95)mm。ACL股骨隧道外口在股骨外上髁近端(16.12±5.34)mm、前方(6.84±4.17)mm。LCL与PT止点中心相距(9.67±3.92)mm,ACL股骨隧道外口与LCL止点中心相距(13.07±4.93)mm,ACL股骨隧道外口与PT止点中心相距(23.37±6.16)mm。结论揭示了LCL、PT的股骨解剖中心点和ACL股骨隧道外口位置的解剖影像学特点,为临床一期联合解剖重建提供了影像学基础。
董伊隆蔡春元钱约男赵章伟姜刚毅姜文辉杨国敬
关键词:外侧副韧带
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股骨隧道与外侧副韧带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关系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单束解剖重建股骨隧道与外侧副韧带(LCL)重建股骨隧道的关系,以期为临床中ACL解剖重建提供解剖学数据,便于临床实际操作中避免2个股骨隧道相互干扰,为ACL和LCL一期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0例成人尸体膝部标本,保留膝关节上下至少20cm,排除关节明显退变、畸形及关节损伤。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在23~66岁,平均年龄38.7岁。屈膝120°经前内辅助入路(AMP)钻取股骨隧道。在股骨外髁外侧面寻找后外侧角(PLC)结构,钝性分离LCL,并钻取LCL隧道。标本进行CT扫描,在CT片上观察隧道碰撞数,并计算两个隧道的最短距离。结果在LCL股骨隧道深度为25mm时,其与ACL股骨隧道最短距离为(3.9±2.4)mm;在LCL股骨隧道深度为30mm时,其与ACL股骨隧道最短距离为(2.7±1.9)mm。在ACL股骨隧道深度为25mm时,其与LCL股骨隧道的最短距离为(4.4±2.6)mm;在ACL股骨隧道深度为30mm时,其与LCL股骨隧道的最短距离为(3.2±2.1)mm。在30例标本中,共发现6例隧道碰撞,碰撞的几率高达20%。结论我们发现两者隧道发生碰撞的几率高,临床一期解剖重建时,术前应做个体化准备,规划好LCL重建所需股骨隧道的长度和隧道直径,从而规避与ACL股骨隧道的碰撞。
董伊隆钱约男钟熙强刘良乐蔡春元
关键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外侧副韧带隧道应用解剖学
髋臼骨折不同移位类型对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术后的复位质量,并且分析复位质量对髋臼骨折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77例髋臼骨折患者,其中男45例,女32例;年龄19-78岁,平均42.4岁。按照Judet-Letournel分型:简单骨折41例,复杂骨折36例。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2周50例,〉2周27例。采用Matta复位标准对患者术后进行复位质量和远期影像学评价;根据改良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对患者的髋关节临床功能行评估,分析复位质量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全部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17个月。手术时间2.5-10.5 h,平均4.5 h;术中出血量400-5 500 ml,平均1 652 ml。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末次随访时d'Aubigné-Postel评分:疼痛4.60±1.35,行走4.80±1.14,关节活动度4.50±1.37,总分14.60±2.73;其中优12例,良43例,可15例,差7例,优良率71.4%(55/7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位质量与手术疗效有关(P〈0.05)。内旋阶梯状移位和外旋阶梯状移位同手术疗效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复位质量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而阶梯状移位对髋臼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明显,故主张手术时要注意阶梯状移位、尽量达到解剖复位,以最大限度地恢复髋臼骨折术后患者的功能。
董伊隆钱约男刘良乐张元勋蔡春元杨国敬
关键词:髋臼骨折
影响髋臼骨折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影响髋臼骨折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髋臼骨折患者77例,对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复位质量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7例患者术后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手术入路与髋臼骨折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无关(均P>0.05),而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时机、复位质量、异位骨化、创伤性关节炎与髋臼骨折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骨折类型、手术时机、复位质量是影响髋臼骨折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骨折类型、手术时机、复位质量是影响髋臼骨折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的独立因素,而手术时机和复位质量是手术医生可控的,故临床工作中要选择适当手术时机、尽量达到解剖复位,以最大限度地恢复髋臼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的功能。
张元勋董伊隆钱约男吴芝芝柯大观
关键词:髋臼骨折临床疗效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不同屈膝角度下ACL重建股骨隧道的解剖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手术在不同屈膝角度下前交叉韧带(ACL)单束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解剖特点,以期为临床中ACL解剖重建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采用20例成人尸体双膝部标本,保留膝关节上下至少20em,排除关节明显退变、畸形及关节损伤。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在24~65岁,平均年龄37.3岁。标本固定于手术台上,允许膝关节90°~130°范围活动。分别屈膝90°、100°、110°、120°及130°经前内辅助入路(AMP)钻取股骨隧道,并用克氏针标记。镜下操作结束,切除膝关节标本周围软组织,暴露隧道的外口。用游标卡尺测量裸露在股骨隧道外的克氏针长度,间接计算股骨隧道长度。再摄膝关节标本正位x线片,摄正位片时股骨侧以内外股骨髁皮质突出点为旋转标记,测量克氏针与髁间窝外侧壁在水平面的夹角,即横向钻角。结果本研究发现在同一尸体标本上,不同的膝关节角度下可以得到不同的股骨隧道长度和横向钻角。不同膝关节下测量的股骨隧道长度存在统计学差异(F=228.15,P=0.000),不同膝关节下测量的横向钻角存在统计学差异(F:930.71,P=0.000)。Pearson相关性分析股骨隧道长度和横向钻角二者间存在相关性(r=-0.908),股骨隧道长度与横向钻角存在负相关。结论国家级下经AMP入路解剖重建ACL时不同的膝关节角度影响股骨隧道的方向和长度。
董伊隆蔡春元钱约男姜文辉姜刚毅杨国敬
关键词:膝关节隧道X线
不同台阶状移位对髋臼骨折的生物力学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探讨髋臼骨折块不同旋转方向的台阶状移位对髋臼应力分布及大小等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髋臼骨折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采用5具成人骨盆标本(10个髋关节),其中男性尸体标本3例,女性2例,年龄在23~66岁,平均年龄38.7岁。排除骨折、畸形、发育未完全及退行性病变。分别测量完整髋臼(I组)、解剖复位(K组)、不同台阶移位(A组:1 mm、B组:2 mm、C组:3 mm、D组:4 mm;a组:-1 mm、b组:-2 mm、c组:-3 mm、d组:-4 mm)时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接触特性。所获数据经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差异。结果表明,完整髋臼负重区平均应力为(3.06±0.27)MPa,骨折后负重区应力有增大趋势。K组的平均应力为(2.98±0.50)MPa,当内旋使台阶移位达到2 mm或更大,当外旋使台阶移位达到3 mm时,负重区平均应力显著性增大。负重区的峰值应力在完整髋臼为(5.05±0.38)MPa,骨折后负重区峰值应力有增大趋势。解剖复位组的平均应力为(5.58±0.72)MPa(与完整髋臼负重区峰值应力相比P>0.05);当内旋使台阶移位达到1 mm或更大,外旋使台阶移位达到3 mm或更大时,负重区峰值应力与完整髋臼有显著性差异。髋臼双柱骨折产生的台阶状移位改变正常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使髋关节的接触面积、平均应力以及峰值应力均发生重新分布。
董伊隆黄祥祥钱约男刘良乐张元勋钟熙强蔡春元
关键词:髋臼关节面生物力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