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旭辉

作品数:22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2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艺术

主题

  • 9篇审美
  • 5篇山水
  • 4篇审美经验
  • 4篇审美意识
  • 4篇文化
  • 4篇美意
  • 3篇体物
  • 2篇音乐
  • 2篇中古
  • 2篇社会
  • 2篇神性
  • 2篇审美观
  • 2篇审美观照
  • 2篇汽车
  • 2篇取象
  • 2篇周易
  • 2篇文学
  • 2篇无线
  • 2篇无线充电
  • 2篇理路

机构

  • 11篇浙江大学
  • 9篇浙江树人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20篇孙旭辉
  • 1篇刘起林
  • 1篇陈力君
  • 1篇苏宏业
  • 1篇孙国峰
  • 1篇张春泉
  • 1篇刘之涛

传媒

  • 2篇理论与创作
  • 2篇浙江树人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晋阳学刊
  • 1篇学术月刊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南京航空航天...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鲁东大学学报...
  • 1篇国际公关
  • 1篇商情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2007年全...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宴游赋与我国传统体物审美经验的形成被引量:1
2020年
宴游及宴游赋是窥见我国传统体物审美经验之形成的合适标本。宴游赋体物特征的嬗变提升了我国传统审美意识的自然品格。上林、西园、南皮、华林和金谷所代表的宴游文学活动,促发了两汉至两晋诸多文学集团的创作活动,为生发新的赋作题材、引入新的体物因素做好了准备。由两汉至建安再至南朝,体物意识与文人审美经验层面的固着,其实质差别甚巨。文章选择西园、南皮、华林与金谷园宴游等个案,阐明建安宴游对于文人审美情感多层次化和立体化的开拓,以及两晋至南朝宴游活动及宴游赋对体物之审美经验的发明。
孙旭辉
关键词:体物审美经验
“道不可说”与“道不离言”:中古语言文学观及审美意识发展的佛禅理路
作为语言文学观及审美意识发展的自觉时期已为学界共识,从文学艺术现象及文论具体问题入手进行考察是其惯常方式.然而作为中古时期哲学背景组成之一,佛教与文学及审美意识发展之关系却尚待发掘,佛教受容理应成为考查中古语言文学观和审...
孙旭辉
关键词:中古时期审美意识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仿真研究
充电问题和电池问题是电动汽车扩大用户的最大阻碍,而动态无线功率传输绕过了目前电动汽车车载电池的技术瓶颈,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电池存储容量有限而导致电池寿命短或由于安装大量电池而导致初始成本高的问题。对于磁耦合器性能来说,功率...
孙旭辉
文化礼堂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与经验研究——以丽水市莲都区老竹畲族镇为例
2019年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怎样使农村文化礼堂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而非流于形式,已成为当前文化礼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着眼于文化礼堂建设的必要性、既往经验、不足之处和面向未来发展的对策这四方面进行探讨,为新形势下农村礼堂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吴斐孙旭辉
普世情怀与文学本体性——文学“人民性”小议
2006年
在话语转型的大环境中,文学“人民性”作为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时至今日依然没有淡出理论研究的视野。文学“人民性”问题的当下思考和讨论,继续着对“人民”含义的原初理解,同时,频繁更新的社会现实及文学现象之下,对“人民性”的理解一反其宏观群体价值定位,而趋向了对“民本”、“边缘”等个体价值的发现和强调,甚至由此过渡到将文学的“人民性”直接等同于文学形式层面的边缘性。对此问题的多元思考与其较强的理论概括能力和穿透力不无关系。同时,文学“人民性”的当下涵义是多元的,包含文学的“普世情怀”及文学的“本体性”两个基本层面。若将之形象化理解,则是文学亘古不息的炽热激情与其边缘理性之间矛盾却又幻彩纷呈的映照,体现了文学“慰他”与“慰己”的双重功效。
孙旭辉
民间自我言说意识的觉醒
2004年
孙旭辉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民间话语审美意识传统文化
“他者”到“自性”的流变及其悖论——上古至六朝时期“乐”定位轨迹考辨
2006年
从上古经春秋战国、两汉,直至魏晋六朝时期,中国音乐美学观念在"他者"与"自性"之间徘徊,历经从被神规定的音乐、被人规定的音乐,到被"自然"规定的音乐的自身定位的历史流变,完成了从作为娱神或礼制与伦理等审美意识形态工具的"他者",向作为音乐自身的"乐之为乐"的转化。作为转变核心的"自然"的意义,则由外在自然逐步转化为主体内在性情之自然。同时,"乐"的回归悖论性地导致了其边缘化的历史命运,具体表现为有明显娱乐性质的宫廷音乐、配合文人主观情感抒发所需的文人音乐,以及仅为装饰宗教仪式的宗教音乐这三种类型。
孙旭辉
关键词:他者自性悖论
“类”之运思与“观物取象”的审美观照方式——《周易》山水审美内质解析
2012年
《周易》作为考察先秦山水范畴涵义的典范性文本,携带着先秦审美方式的丰富信息和后世多元审美图景的萌蘖。由"类"的运思方式和"观物取象"的审美观照方式入手,解读《周易》独特山水审美内质,是廓清传统山水审美理路的先秦成因的关键。相对于原始儒家以道德本质主义为主体的文化建构而言,传统"类"之运思方式的变革为古典美学的发展注入了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的维度,之后发生于中国传统美学领域内的一系列变化多是循此而成。
孙旭辉
关键词:《周易》山水审美观照
神性祛昧与理性皈依——由中国传统乐论看音乐社会身份的流变被引量:2
2008年
对于考察音乐的社会身份转变,中国传统乐论具有标本性意义。传统乐论经历了从上古神灵崇拜意识下的神性音乐到先秦、两汉儒家"礼乐"观,以及落实到魏晋六朝"声无哀乐"论启发的音乐理性的皈依;完成了从审美意识形态之乐向赋有音乐理性的音乐本身的回归。中国音乐美学观念在神性与理性之间徘徊。同时,传统乐论中表现出的音乐社会身份的流变,也遗留了一组矛盾关系:审美意识形态下音乐主流地位以其音乐理性的丧失为代价,而音乐理性的获得之时也意味着其淡出社会主流逐渐边缘化过程的开始。
孙旭辉
关键词:乐论神性
汉魏六朝咏物赋体物日常化与中国传统自然审美经验的转捩
2022年
从审美角度重新认知汉魏六朝咏物赋,是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抒情方式及自然审美经验新变的重要途径。在创作方式上,汉魏六朝咏物赋通过把原始自然审美观念作用于对物体及精神层面的摹刻,使“体物”对象得以延展,从而为中国传统审美视域的扩展创造了条件;其次,汉魏六朝咏物赋的表现对象从目力所及之物向外部自然推展,体现了人们对于日常生活和俗世之景的关注,这种转变也给赋文体的空间拓展带来了更大的可能。“咏物赋体物日常化”是探究中国传统审美意识自然品格流变的重要线索。
孙旭辉
关键词:汉魏六朝咏物赋抒情方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