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兴华

作品数:40 被引量:493H指数:13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经济管理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历史地理
  • 4篇天文地球
  • 3篇建筑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生物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4篇长江
  • 13篇城市
  • 10篇经济带
  • 10篇长江经济
  • 10篇长江经济带
  • 6篇ESDA
  • 5篇鄱阳湖
  • 4篇铁路
  • 4篇县域
  • 4篇可达性
  • 4篇空间结构
  • 3篇地理
  • 3篇影响因素
  • 3篇韧性
  • 3篇社会网络分析
  • 3篇水陆交错带
  • 3篇探测器
  • 3篇客运
  • 3篇长江中游
  • 3篇长江中游城市...

机构

  • 38篇江西师范大学
  • 4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东北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江西财经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黑龙江省社会...
  • 1篇河南财经政法...
  • 1篇临沂大学
  • 1篇吉林建筑大学

作者

  • 40篇冯兴华
  • 27篇钟业喜
  • 6篇傅钰
  • 4篇黄洁
  • 3篇吴巍
  • 3篇陈琳
  • 3篇徐羽
  • 3篇徐丽婷
  • 3篇李建新
  • 2篇文玉钊
  • 2篇郑林
  • 2篇宋丽
  • 2篇李波
  • 1篇孟德友
  • 1篇靳诚
  • 1篇孙瑞丰
  • 1篇曾秀萍
  • 1篇修春亮
  • 1篇白立敏
  • 1篇高翯

传媒

  • 6篇长江流域资源...
  • 6篇世界地理研究
  • 4篇生态学报
  • 4篇地理与地理信...
  • 2篇地理研究
  • 2篇经济地理
  • 2篇热带地理
  • 2篇山地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城市问题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12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信息流与经济水平的东北地区城市体系分析
2020年
基于2018年东北地区41个城市的百度指数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利用核心-边缘模型及ESDA等方法,从城市节点特征、空间联系、整体格局3个方面分析东北地区城市体系,并进一步提炼其空间组织模式。结果表明:①东北地区城市体系分布符合位序-规模规律,但城市规模分布不均衡;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核心地位稳固,大庆、吉林和鞍山属于次级核心城市。②首位联系呈现指向区域中心城市的“核-辐结构”;四核(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一主轴(哈大发展轴)构成了东北地区核心联系轴带。③东北地区形成4个明显的核心区,分别为哈尔滨经济区、长吉发展区、沈阳经济区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区分布呈现出“沿海—内陆”的梯度格局以及“南北两片(沈大、哈长)”的空间分异格局。④东北地区初步形成核心-外围的圈层拓展式网络结构,其中辽中南核心组团处于网络结构的核心位置。
梅大伟修春亮冯兴华
关键词:经济水平信息流
长江经济带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被引量:111
2016年
在构建城市间经济联系网络基础上,从网络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QAP分析等角度对1988~2012年长江经济带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日趋成熟,三大经济地带内城市内聚性显著增强但地带间差异逐渐缩小,经济网络向均衡化发展;城市度中心性整体持续下降,经济网络出现多核心趋势,城市介中心性高值区的梯度推移特征明显;"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显示核心度高值区呈片状格局,高核心度城市由"质大量少"向"质小量多"转变,经济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呈组团式发展,组团内形成各自核心城市;QAP分析显示经济全球化、要素集聚与扩散、产业升级、交通技术创新与城市群建设等机制共同驱动着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的演变及优化重组。
钟业喜冯兴华文玉钊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长江经济带
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水平时空演变及障碍因子——以江西罗霄山区为例
2024年
评估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水平是探索多元化高质量乡村振兴道路的必要条件。已有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多从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出发,缺乏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角度的定量评价研究。本研究以江西罗霄山脉脱贫地区为例,基于县域尺度在五大振兴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趋势面分析方法探索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演变,利用障碍度模型探究乡村振兴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江西罗霄山脉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总体水平呈现上升态势,低水平县域不断缩减;各县域乡村振兴逐步由“单极化”与“低水平”向“均衡化”与“高水平”发展,其中产业、文化、生态振兴水平增长显著,组织与人才振兴水平增长缓慢,且存在近半数县域与高水平乡村振兴存在一定差距,乡村振兴向高质量发展仍然有待提升。(2)乡村振兴水平的空间演化趋势在南北方向上基本保持“北低南高”的态势,东西方向上由“东高西低”向“西高东低”转变,总体差异不断缩减。乡村振兴的过程主要是由产业、文化、生态振兴所驱动,与当地生态文明示范区、南方集体林区等区域特征相对应。(3)10年间,农业生产下土地生产率与单位耕地机械总动力障碍度上升最为显著,逐渐成为主要障碍因子,至2020年障碍度均值分别为17.22%、15.70%,提升土地生产率与农业机械化水平成为未来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可为脱贫山区更好地协调人地关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周达宝徐丽婷许鑫冯兴华
鄱阳湖水陆交错带生态韧性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2023年
鄱阳湖水陆交错带是一典型水陆相复杂生态系统,其人地关系矛盾和冲突强烈改变了区域生态韧性格局。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框架“潜力-连通度-恢复力”三维综合评价体系,以乡镇为研究单元,对鄱阳湖水陆交错带2000年、2010年、2020年的生态韧性进行评估;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各因素在不同时期对生态韧性的影响强度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从而为地区生态韧性提升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导。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鄱阳湖水陆交错带综合韧性指数先增后减,整体呈上升趋势,韧性低值区经历了“小集聚大分散→大集聚小分散→整体分散”的空间演化特征;(2)鄱阳湖水陆交错带大部分乡镇经历了“释放→重组→开发”的演化交替,其中2020年各乡镇韧性演化处于开发(r)、保护(K)、释放(Ω)、重组(α)阶段的乡镇数量分别占49.4%、28.3%、8.2%、14.1%;(3)2000—2020年内的不同时期,鄱阳湖水陆交错带生态韧性驱动因子的影响强度存在差异,其中植被覆盖、夜间灯光强度、建设用地距离以及夜间灯光强度变化趋势成为研究区韧性变化的主导驱动力,且影响强度出现较为明显的逐年增强趋势。本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剖析研究区域的韧性发展现状和趋势,推动形成具有地域特色且可持续的人地耦合系统。
王文慧钟业喜马宏智欧明辉冯兴华吴尚光
铁路客运视角下东北地区城市网络结构演变及组织模式探讨被引量:50
2017年
"流"空间成为大数据时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东北地区2005年、2010年及2015年铁路客运班列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总体规模、网络密度、城市中心性、凝聚子群等方面对东北地区城市网络结构演变进行分析,并对其空间组织模式选择进行相关探讨。结果表明:(1)铁路客运联系经历了普列主导、高铁萌芽及高铁繁荣等三个阶段,始发列车视角下城市等级体系的初级首位型分布特征明显、"一轴双核"地位相对稳固;(2)区域城市网络密度虽得到一定提升但仍处于较弱连接状态、演变进程中出现"马太效应",辽吉省际联系紧密、黑蒙(东)边缘化倾向明显;(3)城市程度中心度出现两极分化现象、高值区地域集聚特征显著,核心城市效应由极化向扩散转变、大连网络核心地位逐步确立;中介中心度高值区总体出现跃迁现象,其中哈尔滨中介效应稳固、部分核心城市的空间遮蔽范围持续缩小;(4)东北地区城市网络小团体现象明显,区域整合进程下的"四片区"格局逐步稳固,哈大轴线子群成为网络联系的核心组团;(5)基于城市个体特征及网络整体结构分析,提出东北地区的"圈层推进—轴辐拓展—组团分区"的空间组织模式。
孟德友冯兴华文玉钊
关键词:城市网络空间组织模式社会网络分析
长江流域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23
2015年
利用传统统计方法和ESDA方法,在ArcGIS 和GeoDa 等软件的支持下,以人均GDP 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及影响因子三个方面对2001 年~2011 年长江流域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长江流域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在波动中持续扩大,而相对差异呈现出迅速缩小的趋势;(2)长江流域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聚集特征;热点区范围在流域内出现自东向西不断扩散的态势,而以成都城市圈为内环的环状冷点区范围持续收缩;(3 )长江流域区间差异对流域总体差异贡献最大,虽呈现出缩小的趋势,但仍然是区域经济的主要差异;(4)多元回归模型显示历史经济基础、区域发展策略及地理区位是导致长江流域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其中区域发展策略对区域差异的影响程度最深.
冯兴华钟业喜李建新黄洁
关键词:流域经济ESDA长江流域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及效应分析被引量:15
2021年
城市群作为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合理的空间结构是城市群实现空间效应最大化的重要保障。基于"密度-规模-网络"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框架,借助数理分析、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测度了2007~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多中心结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小经济集团"日益显著,成为城市群发展的新兴地区,环鄱阳湖城市群是全区协调发展短板,九江、新宜萍地区出现跨区融合趋势;(2)城市群形成紧密联系网络,经济联系城市组团、交通轴带性集聚显著,跨行政区联系薄弱,外围城市经济联系有待增强;(3)长江中游城市群集聚水平不高,溢出效应不显著,人力资源、工业化水平、政府参与与交通基础设施均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正向因素,未来应促进要素梯级集聚,打破行政壁垒,增强跨区联系,完善交通网络,创造溢出新通道。
肖泽平钟业喜冯兴华毛炜圣
关键词:空间结构空间计量模型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分析被引量:67
2016年
基于Mann-Kendall方法对199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进行突变点分析,结合数理统计及空间分析方法,在Arc GIS、Geo Da等软件支持下,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对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多视角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总体呈东北—西南格局,重心迁移以东西方向为主、南北方向变化较小,在主半轴方向上阶段性特征明显,辅半轴则呈持续收缩趋势;县域经济格局具有两极分化、圈层扩散、地域差异等特征;1990—2003年区域县域经济呈集聚分布态势,2003—2013年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态势有所减弱,热点区主要位于长三角地区,冷点区集中分布于中西部地带;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满足位序—规模法则,其发展状况呈分散均衡型,其演变格局表明各类型县域比例差异较小,东部经济地带以先升后降型为主,中部经济地带以下降型县域为主导,西部经济地带主要为持续上升型;地理区位与交通条件、产业布局与全球化水平、城市等级体系状况、国家政策导向等因素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
冯兴华钟业喜陈琳傅钰
关键词:MANN-KENDALLSDEESDA长江经济带
水网型城市的蓝绿景观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分析——以南昌市为例
2023年
蓝绿景观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南方典型水网型城市—南昌市为研究区,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定量评估蓝绿景观格局及生境质量演化状况,并深入探究城市生境质量与蓝绿景观变化的时空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2005~2020年,蓝绿景观与耕地、建设用地间的转换频度与广度显著提升;生态屏障区蓝绿景观聚合度处于较高水平,中心城区的蓝绿景观持续收缩、破碎化程度加剧。(2)南昌市生境质量出现下降趋势并具有“外围高中间低”地域分异特征,高等级生境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生态屏障区,中心城区的低等级生境区在研究期内出现跨江拓展、南向扩张和内部填充等演化特征。(3)蓝绿景观的景观格局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方向性,景观聚合度(AI)与生境质量整体呈正相关,而边缘密度(ED)、散布与并列指数(IJI)和斑块密度(PD)对生境质量的正向影响主要集中在耕地和建设用地景观区域。该文认为蓝绿景观格局调控是促进生境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水网型城市应合理布局中心城区蓝绿景观、强化生态屏障区蓝绿景观完整性保护、构建蓝绿景观交织的生态格局。研究结果为水网型城市生态安全保障、实现“水陆共生、韧性发展”格局提供科学参考。
唐燕冯兴华曾凡盛李建新肖泽平毕曼玉
关键词:地理加权回归
长江经济带城市的网络层级——基于铁路公路客运视角的分析被引量:13
2017年
基于长江经济带内126个地级市间的铁路及公路客运班次数据,运用UCINET及ArcGis软件从网络密度、城市地位及网络层级三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的铁路客运网络下的省域间密度呈现出距离衰减性特征,公路客运网络形成了东中部、西部两大板块相关联的格局;度数中心度高值集聚区分别显示出轴带指向性及城市群的空间组织结构特征,铁路中介中心度的高值集聚区分布相对均衡;多层级网络分别显示出城市群核心关联格局及其组织结构拓展、客运真空地带等细节。在"海陆统筹、双向开放"的格局下,应加大西部地区交通建设投资,确立西部纵向关联轴带,加强省际边缘山区的交通网络建设,提升贫困山区中心城市的对外联系水平。
冯兴华修春亮钟业喜李峥荣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长江经济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