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珊珊

作品数:5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肾小管
  • 3篇细胞
  • 3篇小管
  • 3篇发育
  • 2篇肾小球
  • 1篇荧光
  • 1篇肾小管坏死
  • 1篇肾小球内皮细...
  • 1篇肾小球足细胞
  • 1篇肾脏
  • 1篇肾脏发育
  • 1篇生理
  • 1篇生理功能
  • 1篇死后
  • 1篇胚胎
  • 1篇胚胎发育
  • 1篇胚胎发育过程
  • 1篇足细胞
  • 1篇系膜
  • 1篇系膜细胞

机构

  • 5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篇沈珊珊
  • 4篇李旭艳
  • 4篇李清刚
  • 4篇谢院生
  • 4篇陈香美
  • 4篇金美玲
  • 3篇崔少远
  • 3篇白雪源
  • 3篇刘颖
  • 1篇尹忠

传媒

  • 4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5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肾小管的发育及各节段标志物的表达
2013年
目的:明确解剖和生理上与人非常接近的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肾脏发育过程中肾小管的形态学变化和肾小管各节段的特异性标志物。方法:采用高碘酸-希夫(PAS)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系统观察中国实验用小型猪妊娠28~112d(E28d~E112d)和出生后1d、7d、14d、21d(P1d~21d),共17个不同时间点猪肾小管的发育及肾小管特异性标志物雪莲花凝集素(LTL)、水通道蛋白1(AQP1)、钙结合蛋白(calbindin)-D28k在肾小管不同节段的表达。结果:(1)中国实验用小型猪E28d可见后肾间充质和输尿管芽,即后肾已经开始发育;但这时还没有肾小管。E35d可见不同节段的肾小管,即肾小管已开始发育。从E35d~P14d(E112d仔猪出生),肾皮质均有生肾区存在,即不断有新的肾单位发生;P21d生肾区消失,即不再有新的肾单位产生。(2)①LTL在E28d表达在输尿管芽,E35d开始在近端小管表达,以刷状缘表达最为明显;表达由弱到强,由点状到线状。②AQP1在E28d未见表达,E35d开始表达;AQP1表达在近端小管和髓袢的降支细段,主要表达在细胞膜,尤其在管腔侧的表达更为明显。③Calbindin-D28k在E28d表达在输尿管芽,E35d开始表达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Calbindin-D28k主要表达在细胞质,随着肾小管发育,表达逐渐增强。(3)发现集合管来源于输尿管芽,发源于输尿管芽的集合管从被膜下的生肾区一直延伸到肾髓质。结论:中国实验用小型猪妊娠35d可以见到不同节段肾小管。LTL、AQP1、Calbindin-D28k可以分别作为猪近端小管、髓袢、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标志物。
沈珊珊李旭艳谢院生金美玲崔少远季佳瑶万嘉嘉刘颖李清刚白雪源陈香美
猪后肾帽状间充质细胞发育为肾小球足细胞的过程
2013年
目的:探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肾小球足细胞的发育过程。方法:应用过碘酸-希夫氏染色观察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胚胎不同时间点(胚胎28d至出生后21d,以周为单位,共17个时间点)肾小球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猪胚肾不同阶段(帽状间充质、肾小囊体、逗号形体、"S"形体、毛细血管袢期肾小球、成熟肾小球)足细胞的发育过程。结果:猪在胚胎第28天(E28d)后肾已开始发育,可见典型的帽状间充质、肾小囊体、逗号形体和"S"形体;E35d可见肾小球形成,包括近皮质的不成熟肾小球以及近髓质的成熟肾小球。胚肾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胚肾早期足细胞标志物WT1表达于Six2阳性的后肾帽状间充质细胞,相继表达于肾小囊体、整个逗号形体、逗号形体尾部以及"S"形体下端,最终局限于肾小球足细胞。结论: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的足细胞来源于Six2阳性的后肾帽状间充质细胞,经过肾小囊体、逗号形体、"S"形体、毛细血管袢期肾小球阶段,发育成为成熟肾小球的足细胞。
李旭艳沈珊珊谢院生金美玲季佳瑶万嘉嘉刘颖崔少远李清刚白雪源陈香美
关键词:足细胞
肾小管坏死后修复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极性形成的比较
2013年
目的:细胞极性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发挥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成体大鼠肾小管坏死后修复过程中与胚胎大鼠肾小管发育过程中细胞极性形成过程的一致性。方法:通过皮下注射硫酸庆大霉素制作出生后8周雄性Wistar大鼠急性肾小管坏死后自然修复的动物模型,分别在注射庆大霉素后第7天(用药5d,停药2d)、第14天和第28天采集肾脏标本;另外采集妊娠20d大鼠的胚胎肾脏标本。观察成体大鼠肾小管坏死后修复再生过程中与胚胎大鼠肾小管发育过程中肾小管的形态学变化;以Na+-K+-ATP酶作为细胞极性的标志物,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比观察成体大鼠肾小管坏死后修复再生过程中与胚胎大鼠肾小管发育过程中细胞极性形成的过程。结果:(1)成体大鼠注射庆大霉素后第7天,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肾小管基底膜裸露,管腔内有大量脱落的上皮细胞碎片;第14天,肾小管基底膜出现新再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第28天,大多数肾小管结构基本恢复正常。(2)成体大鼠注射庆大霉素后第7天,裸露的肾小管基底膜没有Na+-K+-ATP酶的表达;第14天,新再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有Na+-K+-ATP酶的表达,但此时Na+-K+-ATP酶没有明显的极性分布,胞膜和胞浆均有表达;第28天,Na+-K+-ATP酶呈极性分布,主要表达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侧基底膜。(3)胚胎大鼠肾小管发育过程是从S形体发育成为不成熟的肾小管,再发育成为成熟的肾小管。(4)胚胎大鼠肾小管发育过程中,Na+-K+-ATP酶的表达从没有极性到有极性分布,即Na+-K+-ATP酶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膜和胞浆均有表达到只局限在侧基底膜表达。结论:成体大鼠肾小管坏死后修复过程中细胞极性形成的过程与胚胎大鼠肾小管发育过程中细胞极性形成的过程是一致的,提示大鼠肾小管坏死后修复再生的过程类似肾小管胚胎发育的过程。
沈珊珊李旭艳谢院生金美玲尹忠李清刚陈香美
关键词:细胞极性NA+-K+-ATP酶
猪肾小管发育及坏死后修复过程的研究
1、目的:  ⑴明确解剖和生理上与人非常接近的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肾脏发育过程中肾小管的形态学变化和肾小管各节段的特异性标志物;⑵细胞极性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发挥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明确成体猪肾小管坏死后修复过程与胚胎猪肾小管发...
沈珊珊
关键词:肾小管免疫荧光法发育特征生理功能
文献传递
猪肾小球内皮细胞与系膜细胞的发育过程及相互关系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明确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肾小球内皮细胞与系膜细胞的发育过程及相互关系。方法:采集不同时间点(胚胎28~112d及出生后1d、7d、14d、21d)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肾组织,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胚肾发育不同阶段(帽状间充质、肾小囊体、逗号形体、"S"形体、毛细血管袢期肾小球及成熟肾小球)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与系膜细胞标志物α-SMA的表达情况。结果: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在胚肾早期呈散在性分布,继而围绕肾小囊体和逗号形体呈"环抱"状分布,然后进入"S"形体下端的血管裂隙内聚集形成无管腔的"前毛细血管束",最后表达于成熟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系膜细胞标志物α-SMA在早期胚肾、肾小囊体和逗号形体阶段均无表达;"S"形体早期分布于"S"形体周围,后期进入"S"形体下端的血管裂隙;毛细血管袢期聚集在肾小球血管极根部;随着肾小球发育逐渐向肾小球内延伸,最终表达于成熟肾小球系膜区。CD31与α-SMA双重染色的结果显示,在毛细血管袢期CD31阳性的内皮细胞聚集形成无管腔的前毛细血管束,而α-SMA阳性的系膜细胞聚集在肾小球血管极的根部;随着肾小球发育,α-SMA阳性的系膜细胞逐渐由血管极根部向肾小球内迁移,同时CD31阳性的内皮细胞逐渐形成带有管腔的毛细血管丛。结论: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肾小球内皮细胞的发育开始于后肾间充质阶段,系膜细胞的发育开始于"S"形体阶段,即肾小球系膜细胞发育在内皮细胞之后;在肾小球血管丛形成过程中,内皮细胞与系膜细胞间可能存在重要的相互作用。
李旭艳沈珊珊谢院生金美玲季佳瑶万嘉嘉刘颖崔少远李清刚白雪源陈香美
关键词:肾脏发育内皮细胞系膜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