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
- 作品数:25 被引量:105H指数:6
-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一种适用于高茎植物的土壤温室气体自动采集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高茎植物的土壤温室气体自动采集装置,该装置两扇箱体通过转轴和卡扣闭合固定,在箱体一侧固装有自动采气轮动组和抽气模块,在箱体上侧固装有顶盖,顶盖内安装有水箱和电路控制总成,水箱依次通过微压水泵、供...
- 齐智娟张忠学郑恩楠刘明
- 文献传递
- 大豆GmESR1基因在调控植物蛋白质含量中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大豆GmESR1基因在调控植物蛋白质含量中的应用。本发明具体地公开了氨基酸序列是SEQ ID No.1的蛋白质或调控所述蛋白质活性和/或含量的物质在调控植物蛋白质含量中的应用。本发明通过将GmESR1蛋白的编...
- 苏安玉赵莹武小霞张超刘明张博李沫
- 大豆再生相关基因SSH文库构建、基因克隆及初步功能分析
- <正>大豆再生体系存在基因型依赖性强、再生率低、稳定性差等问题,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稳定的大豆再生体系仍是研究的热点。而生物技术作为分子育种的主要手段,在大豆育种中应用的关键保障就是高效稳定的再生体系,由此阻碍了生物技术...
- 武小霞孙晶刘明王敏张超
- 文献传递
- 保护性耕作对寒地黑土土壤水热效应与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5
- 2022年
- 为探明保护性耕作对东北寒地黑土土壤水热状况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基于秸秆全量还田和免耕播种为核心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方式,设置宽窄行秸秆全覆盖还田(FM)、均匀行秸秆全覆盖还田(LM)、秸秆旋耕全量还田(LX)和常规垄作秸秆离田(LN)4种模式,探究保护性耕作对寒地黑土土壤水热效应、玉米干物质量、产量构成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生育期内,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含水率,调节土壤温度,针对不同的气温变化,进行“增降温”。保护性耕作处理较LN处理0~60 cm土层平均土壤体积含水率增加27.28%~63.86%,气温最高时使平均土壤温度降低3.20%~7.63%,成熟期气温低时使平均土壤温度增加2.32%~5.37%。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作物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其中WUE较LN处理提高7.26%~12.90%,同时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分别提高14.29%~42.86%、4.00%~12.00%。保护性耕作能够提高玉米产量,促进玉米干物质积累,玉米产量、干物质量分别较LN处理提高37.7~431.0 kg/hm^(2)和2322.3~5451.7 kg/hm^(2),LM处理产量变异系数最小,产量最稳定。
- 齐智娟齐智娟张忠学刘明张忠学李骜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水热玉米产量
- 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晶体蛋白Cry1Ie定向进化的研究
- 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Bt)是目前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的杀虫微生物,其杀虫活性主要来源于杀虫基因编码的晶体蛋白。但是,Cry蛋白杀虫谱窄、毒力有限,以及害虫对Bt毒素的抗性风险上升等诸...
- 刘明
- 关键词:苏云金芽胞杆菌定向进化
- 文献传递
- 大米淀粉组成与挤压膨化特性相关性研究
- 目的:分析11种大米的淀粉组成及挤压特性,探讨总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及淀粉直支比与挤压特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Megazyme总淀粉、直链淀粉测定方法分析了大米中总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并计算淀粉直支比,对大米进行双螺杆挤...
- 岳崇慧刘明于国萍刘艳香田晓红汪丽萍翟小童吴娜娜谭斌
- 关键词:大米挤压膨化
- 大豆再生相关基因(GmESR1)及其表达分析
- 大豆再生相关基因(GmESR1)及其表达分析,属于遗传工程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通过对大豆植株进行荧光定量PCR对基因功能进行初步分析,利用对植株喷施细胞分裂素对大豆再生相关基因GmESR1进行克隆,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对...
- 武小霞苏安玉刘明
- 文献传递
- 抗新城疫病毒H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毒株间比较的应用
- 刘明
- 黑龙江西部喷灌玉米水氮耦合利用效应试验研究
-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保证黑龙江省的粮食增产稳产,对于保障黑龙江省乃至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水氮作为影响玉米生长的两个重要因素,影响着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在黑龙江省开展喷灌模式下的水氮耦合试验,对于提...
- 刘明
- 关键词:玉米水氮耦合同位素示踪技术氮素转运
- 文献传递
- 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玉米地土壤氮素和肥料氮素的影响被引量:21
- 2020年
- 为了解决东北地区灌溉条件下水氮合理施用问题,以大田试验为基础,采用15 N同位素示踪技术,设置3个灌水定额水平(W1:40 mm,W2:60 mm,W3:80 mm)和3个施氮量水平(N1:180 kg/hm^2,N2:240 kg/hm^2,N3:300 kg/hm^2),分析比较了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玉米地土壤氮素的吸收、土壤无机氮残留、土壤-作物氮平衡以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0~100 cm土层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和累积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提高灌水量可以提高60~100 cm土层铵态氮累积量、80~1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对土壤-作物氮平衡的研究表明,增加施氮量可以提高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和氮素盈余,而作物氮素吸收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氮素盈余量和表观损失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肥料氮累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施氮量300 kg/hm^2时肥料氮累积量占比21.27%~31.23%,肥料氮残留量和损失量所占比例均有所提高。玉米植株氮素中有66.70%~75.05%来自于对土壤氮的累积,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植株土壤氮素累积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综合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玉米地土壤无机氮残留、土壤-作物氮平衡以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得出,灌水60 mm、施氮240 kg/hm^2的水氮组合可保证肥料氮的充分利用,减少无机氮的残留和损失。
- 张忠学刘明刘明
- 关键词:水氮管理铵态氮氮平衡同位素示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