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怀生 作品数:60 被引量:290 H指数:10 供职机构: 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血红素氧合酶1通过影响脓毒症大鼠血栓调节蛋白表达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脓毒症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观察肾脏血栓调节蛋白(TM)表达的变化以及HO-1对TM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制作脓毒症大鼠模型。将72只脓毒症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LP组、CLP+HO-1诱导剂组和CLP+HO-1抑制剂组,每组18只;按分组处理后分时相处死大鼠,留取血浆和肾脏组织,分析各组之间血清肌酐(Cr)、胱抑素C(Cys-C)、碳氧血红蛋白(COHb)、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差别,ELISA法检测血浆TM、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变化,肾脏组织经马休黄/猩红/天青石蓝染色(MSB)法对比各组之间病理变化,并应用Western blot分析肾脏组织TM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组中大鼠肾脏微血栓形成明显,凝血功能障碍,炎症反应明显,肾脏功能受损;在HO-1诱导剂组中大鼠肾脏微血栓及炎症反应较脓毒症组显著减轻(P<0.05),肾脏功能得到改善,TM表达较脓毒症组上调(P<0.05);而HO-1抑制剂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结论:HO-1能够增加脓毒症大鼠肾脏TM的表达,发挥抗凝血及抗炎作用,从而改善脓毒症大鼠的肾脏功能。 南川川 李楠 李威 洪澄英 陈怀生 刘雪燕关键词:血红素氧合酶1 脓毒症 肾脏功能 血栓调节蛋白 国产替考拉宁治疗重症监护病房重度革兰阳性菌感染60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观察国产替考拉宁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治疗革兰阳性(G^+)球菌重度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收入ICU的60例诊断为重度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使用浙江省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生产的替考拉宁注射液,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用量,疗程为7~14d;观察用药前和治疗结束后最高体温、APACHEⅡ评分、炎症反应指标、肝肾功能及微生物学检查、不良反应。结果60例患者分离到G^+球菌72株,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58.33%,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8.33%,屎肠球菌16.67%,粪肠球菌5.56%,溶血葡萄球菌8.33%,醇鸡肠球菌2.78%;经替考拉宁治疗,59株清除,有13株未清除,细菌学清除率(按菌株计)为81.94%;患者痊愈28例,显效22例,临床总有效率83.33%;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表现为血小板数量轻微增减,且不需要临床治疗干预。结论国产替考拉宁治疗重度G^+球菌感染疗效确凿,安全性高,尤其对于ICU伴有器官功能损害的脓毒症患者,如临床高度怀疑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或肠球菌感染时,可考虑初始经验性使用。 刘雪燕 徐勇 陈怀生关键词:替考拉宁 重症监护病房 革兰阳性球菌 血浆BNP水平与心衰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 观察慢性左心衰患者严重程度和血浆BNP水平变化的关系 ,以及重度左心衰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缓解程度和血浆BNP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按Framinghan诊断标准及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 6 0例CHF患者 ,按NYHA分级、LVEF、LVEDD分别分组 ,ELISA法测定血浆的BNP水平 ;NYHAⅢ -Ⅳ级患者常规治疗 30d后随访复查BNP水平。结果 NYHAⅠ、Ⅱ级和NYHAⅢ、Ⅳ患者血浆BNP水平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经治疗 30d后 ,LVEDD、LVEF未见明显改善 ,但患者心衰症状缓解与血浆BNP水平变化呈正相关趋势。结论 血浆的BNP水平是心衰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的重大突破 ,BNP水平检测指导心衰的治疗已成为趋势。 陈怀生 陈玉成 曾智关键词:血浆BNP 心力衰竭 脑型利钠肽 ω-3鱼油脂肪乳治疗脓毒症并多脏器功能障碍30例 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观察ω-3鱼油脂肪乳对脓毒症并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患者的炎症、免疫指标及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纳入脓毒症并MODS、需要完全肠外营养患者30例。按照患者是否接受ω-3鱼油脂肪乳治疗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按照指南要求进行治疗,观察组加用ω-3鱼油脂肪乳。结果观察组3例患者死亡,对照组6例死亡。观察组第7天APACHEⅡ评分、Marshall评分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23、0.016)。观察组第7天CD3淋巴细胞百分比、辅助/诱导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26、0.016)。结论ω-3鱼油脂肪乳对脓毒症并MODS患者具有一定的免疫调理作用,并可能改善临床预后。 陈怀生 王薇 张华东 洪澄英 温隽珉 吴胜楠关键词:脓毒症 多脏器功能障碍 鱼油 免疫功能 预后 重症患者阵发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的治疗方法研究 2010年 目的:观察病因治疗能否使重症监护病房中阵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转复窦律;比较静脉注射毛花苷丙-胺碘酮序贯治疗与单独注射胺碘酮转复无心脏病基础的房颤效果。方法:42例发作阵发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的危重症患者进行病因治疗,对未纠律者随机分配至毛花苷丙-胺碘酮序贯治疗与单独胺碘酮治疗组。结果:病因治疗后23例患者转复窦律。余19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2组胺碘酮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6),心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4),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结论:病因治疗可转复危重症患者房颤心律。对病因治疗不能纠律者,直接静脉注射胺碘酮效果与毛花苷丙-胺碘酮序贯治疗相同。 陈怀生 刘雪燕 刘雪燕 文舜康 张华东 吴胜楠关键词:阵发房颤 病因治疗 毛花苷丙 重症监护 丹参酮ⅡA对动脉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28 2003年 陈怀生 陈玉成 曾智关键词:动脉损伤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血浆置换治疗妊娠期急性脂肪肝15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用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5例AFLP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并在治疗前后检测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血氨,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血浆置换治疗后,本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浮肿消退,食欲增加,精神好转,且肌酐(Cr)、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白细胞计数(WBC)、血氨水平均低于血浆置换前,血清白蛋白(ALB)、纤维蛋白原(Fg)水平高于血浆置换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但血浆置换前、后尿素氮(BUN)、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现皮肤瘙痒皮疹1例,治疗后出现PLT下降5例,大出血1例。结论血浆置换用于AFLP疗效明确,是有效、安全的。 洪澄英 洪澄英 刘晓娣关键词: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血浆置换 疗效 ω3鱼油脂肪酸治疗脓毒症并肠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ω3鱼油脂肪酸能否通过改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来降低肠功能障碍患者的病死率。方法选择48例存在肠功能障碍的严重脓毒症并多脏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将其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胸腺肽α1及乌司他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ω3鱼油脂肪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ICU住院日、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Marshall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28 d随访中,对照组死亡10例,占41.7%,观察组死亡3例,占12.5%,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U住院日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第7 d APACHEⅡ和Marshal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s-CRP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ω3鱼油脂肪酸可能通过改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从而降低肠功能障碍患者的病死率。 张华东 陈怀生 洪澄英 潘楚云关键词:脓毒症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肠功能障碍 β受体拮抗剂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β受体拮抗剂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对照组不做处理,剩余3组采用小剂量内毒素持续注射法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并分为模型组,美托洛尔组和艾司洛尔组。治疗前(0 h)、治疗24 h和48 h后检测各组大鼠心率、平均动脉血压;并于治疗48 h后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切片行病理学检测:HE染色,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线粒体内膜特异的腺甘酸转移酶(ANT)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内霉素建模后,模型组、美托洛尔组和艾司洛尔组大鼠与对照组比较均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竖毛、嗜睡、眼鼻渗血、稀便等脓毒症症状,体温和白细胞均显著下降(均P <0.001),而血清TNF-α及IL-6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 <0.05),表明脓毒症大鼠模型建立成功。治疗48 h后,美托洛尔组和艾司洛尔组心率低于模型组,而平均动脉压高于模型组(均P <0.05)。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疏松,电镜下细胞肌纤维断裂,线粒体、肌浆网形态辨认困难,而美托洛尔组和艾司洛尔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接近对照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心肌细胞肌纤维束排列有序,线粒体、肌浆网形态可见但有部分异常。美托洛尔组和艾司洛尔组ANT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均P <0.05)。结论β受体拮抗剂对脓毒症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洪澄英 陈怀生 曹静 杜玉洛 刘雪燕 李威关键词:脓毒症 心肌损伤 线粒体 Β受体拮抗剂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探索原发性高血压易感基因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应用第二代测序技术结合DNA pooling策略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寻找原发性高血压的易感基因。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深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及重症医学院科门诊和住院的患者,以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00名健康人分别建立DNA pooling,应用第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使用BWA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别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插入缺失(InDel)、基因拷贝数变异(CNV)、单核苷酸变异(SNV)、结构变异(SV)等变异进行检测,应用ANNOVAR软件对所有的变异序列进行注释。针对检测到的基因变异位点数据,采用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检验分析,检测达到统计学意义(P<0.01)的位点即推测为与疾病相关的变异位点,然后利用公共数据库进行过滤,统计突变类型,并且将其在全基因组水平上进行分布分析,利用基因本体功能注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突变基因相互作用分析对筛选出的变异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检验,推测可能参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易感基因。结果分组检验分析得到33 919个SNP位点、18 594个插入缺失位点、352个结构变异位点和88 707个CNV位点。纤维连接蛋白1(FN1)、蛋白激酶N1(PKN1)、融合蛋白19(CD19)、细胞分裂周期蛋白5样蛋白抗体(CDC5L)这4个位点是互相作用网络通路流经数据量最大的几个节点。结论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获得了全基因组水平上原发性高血压多种基因突变,而且发现尚未报道过的FN1、PKN1、CD19、CDC5L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基因。 张旭昌 刘雪燕 陈怀生 戴勇 王晓彬 范银强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基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