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长江

作品数:5 被引量:10H指数:1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植物
  • 4篇微表层
  • 4篇浮游植物
  • 3篇日变
  • 3篇日变化
  • 2篇植物群
  • 2篇植物群落
  • 2篇植物群落结构
  • 2篇群落
  • 2篇群落结构
  • 2篇浮游植物群落
  • 2篇浮游植物群落...
  • 2篇PCR-DG...
  • 2篇DNA指纹
  • 1篇东南
  • 1篇东南沿海
  • 1篇亚历山大藻
  • 1篇营养盐
  • 1篇中国东南
  • 1篇中国东南沿海

机构

  • 5篇暨南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5篇马长江
  • 4篇王朝晖
  • 2篇杨雪
  • 2篇梁建新
  • 1篇江涛
  • 1篇王小冬
  • 1篇许忠能
  • 1篇张玲

传媒

  • 2篇海洋科学
  • 1篇生态科学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国东南沿海四株亚历山大藻的系统发育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通过核糖体基因大亚基(LSU r DNA)D1-D2区以及ITS序列分析,研究了采自于中国东南沿海的4株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Halim)的系统发育。结果显示,本地的亚历山大藻与来自日本和韩国的藻株亲缘关系很近;而且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本地亚历山大藻与东亚藻株聚成一个大族。与东亚藻株在r DNA序列上的高相似性也说明本地株亚历山大藻属于温带亚洲基因型,而从欧美传入的机会较小。结果同时显示,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与链状亚历山大藻(A.catenella)LUS和ITS序列相近,可能在遗传学上是同一种类。
王朝晖马长江许忠能
关键词:亚历山大藻系统发育ITS
冬季大鹏澳海域微表层浮游植物色素特征的日变化研究
2016年
于2013年12月3日清晨、正午、傍晚采集了大亚湾大鹏澳海域3个站位的微表层和次表层水样,经过三级分级过滤(小型:〉20μm;微型:2.7-20μm;微微型:〈2.7μm)后,对其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色素分析,通过藻类色素化学分类法(CHEMTAX)分析不同浮游植物对Chl a的贡献,研究了微表层及次表层光合色素粒径特征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冬季大亚湾海域水体中存在的浮游植物光合色素主要有17种,以岩藻黄素和Chl a含量较高。微表层总Chl a平均浓度为0.797μg/L,略高于次表层的0.714μg/L,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微表层和次表层Chl a含量清晨最高,傍晚次之,正午最低。微表层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对Chl a的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小型、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分别为80.7%,10.1%和9.2%。CHEMTAX分析结果得出,冬季该海域硅藻占绝对优势,甲藻、定鞭藻、青绿藻、蓝藻、隐藻所占比重相差不大。微表层中定鞭藻、青绿藻和蓝藻等较小粒径浮游植物种群所占比重高于次表层,说明相对于次表层,微表层中的浮游植物群落有小型化趋势。
陈飞羽江涛张玲王小冬马长江王朝晖
关键词:微表层浮游植物光合色素粒级结构大鹏澳
大亚湾微表层浮游植物对无机氮磷的响应被引量:8
2016年
为了了解微表层浮游植物对氮(N)、磷(P)营养盐的响应,于2013年6月、7月和8月采集了大亚湾海域微表层海水,设置两组N、P浓度梯度(N1:35μmol·L–1,N2:70μmol·L–1,P1:2.2μmol·L–1,P2:4.4μmol·L–1),Si为35μmol·L–1,进行N、P添加的正交实验,观察微表层浮游植物的生长潜力,并在实验开始前、实验中期(培养2—4 d)以及实验结束时(培养7—10 d)测定培养液中无机氮(DIN)、无机磷(DIP)和硅酸盐(DSi)含量.实验结果显,3个月份的微表层水样均以高N高P的N2P2实验组生长最好,而低N低P(N1P1)、低N高P(N1P2)、高N低P(N2P1)组的生长状态相近;而添加单一营养盐的4个实验组(N1、N2、P1、P2)不能促进微表层浮游植物的生长。同时添加N、P后,浮游植物能快速生长,在培养的2—4 d内达到生物量的最高峰.与此同时,营养盐含量也在生长较好的同时添加N、P组迅速下降,特别是在N2P2组中尤为明显,说明浮游植物的快速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盐.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环境中N、P营养盐的输入能够促使浮游植物生物量迅速增加,而单独添加单一营养盐并不能促使浮游植物的生长。
杨雪王朝晖马长江熊毅俊梁建新
关键词:浮游植物微表层营养盐
广东典型海域微表层和次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DNA指纹研究
于2014年4月至12月在广东沿海大亚湾、广海湾、白沙湾、桂山岛海域四个典型海域采集了微表层和次表层水样,利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与显微镜观察对浮游植物DNA指纹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同时...
马长江
关键词:微表层浮游植物PCR-DGGEDNA指纹日变化
文献传递
冬季大亚湾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DNA指纹的日变化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解海洋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日变化特征,于2013年12月3日清晨(6:00)、正午(12:00)、傍晚(18:00)采集了大亚湾海域3个站位微表层和次表层水样,利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和显微镜观察对浮游植物DNA指纹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共分析鉴定出浮游植物79种,微表层和次表层浮分别为61种、68种,清晨、正午和傍晚观察的种类数分别为49种、61种、51种;清晨、正午和傍晚的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1.2×10^6、1.6×10^6、1.6×10^6个/L,微表层和次表层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1.72×10^6和1.22×10^6个/L。硅藻占有绝对优势,硅藻的数量百分比均在98%以上,主要优势硅藻为角毛藻(Chaetoceros spp.)、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等。微表层对总浮游植物、硅藻及优势硅藻具有明显富集作用,其中对中肋骨条藻和丹麦细柱藻的富集系数分别为4.20和5.47,富集率均为100%。浮游植物DNA指纹条带也较丰富,每个样品DNA指纹条带数为12-28条,其中傍晚指纹条带最为丰富。由于优势种类对非优势种的屏蔽作用,DNA指纹条带数低于浮游植物种类数,但在剔除数量上小于0.5%的非优势种后,DNA指纹条带数与浮游植物种类数相近,说明PCR-DGGE技术对浮游植物检测灵敏度为优势度0.5%左右。
马长江王朝晖杨雪梁建新
关键词: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DNA指纹PCR-DGGE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