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菁

作品数:17 被引量:72H指数:6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石家庄市科技局“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卒中
  • 7篇脑卒中
  • 6篇血清
  • 6篇血性
  • 6篇药物治疗
  • 6篇缺血
  • 5篇血管
  • 5篇他汀
  • 5篇缺血性脑卒中
  • 5篇伐他汀
  • 4篇疗效
  • 4篇颅内
  • 4篇颅内动脉
  • 4篇介入
  • 3篇动脉
  • 3篇患者血清
  • 3篇阿托
  • 3篇阿托伐他汀
  • 2篇动脉狭窄
  • 2篇血管内介入

机构

  • 17篇石家庄市第一...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中国电子科技...
  • 3篇石家庄长城中...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沧州市中心医...
  • 1篇河北省胸科医...

作者

  • 17篇王菁
  • 7篇秦世杰
  • 6篇刘云娥
  • 6篇朱倩
  • 5篇侯永革
  • 4篇刘春生
  • 3篇王俊刚
  • 3篇于江华
  • 3篇齐燕
  • 3篇解燕昭
  • 1篇夏瑞雪
  • 1篇温俊霞
  • 1篇戴建宁
  • 1篇柳晓锋
  • 1篇安贺娟
  • 1篇王冬欣
  • 1篇张进明
  • 1篇李艳华
  • 1篇杨茜
  • 1篇张丽冉

传媒

  • 5篇临床合理用药...
  • 2篇河北医药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药业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年份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6
  • 4篇2015
  • 7篇201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临床观察
2014年
目的观察血管内介入与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血管介入组32例和药物治疗组28例。随访1年,观察2组治疗效果。比较2组患者脑卒中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血管介入组的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组脑卒中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安全有效,具较高的临床价值,但术后1年内的病死率及脑卒中发生率与药物治疗相比无显著差异。
王菁齐燕刘云娥朱倩赵震双
关键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治疗脑卒中
基于CTP血管内介入与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效果比较
王菁齐燕刘云娥朱倩赵震双
通过比较基于CTP(CT脑灌注成像)血管内介入与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效果,经多方查阅资料,临床中详实统计数据、记录指标保证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有效。该课题旨在证实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于CTP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
关键词:
关键词: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
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ET-1和NO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神经内科收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且血脂正常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他汀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方法;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1次/d,疗程1个月。另选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ET-1和NO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lndex,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ET-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NO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他汀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他汀组NIHSS评分下降明显,BI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清ET-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血清N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他汀组血清ET-1水平明显下降,血清NO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血脂正常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且并不依赖于其降脂作用。
侯永革王菁刘萍王俊刚秦世杰刘春生
关键词:卒中血脂阿托伐他汀内皮功能
基于脑灌注分析支架介入术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观察基于脑灌注分析支架介入术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ICA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例症状性ICAS患者,根据入院CT脑灌注成像(CTP)变化分为低灌注组68例与正常灌注组132例。低灌注组行颅内血管介入+双抗药物治疗17例、单纯强化药物治疗31例、介入术后未坚持双抗药物治疗20例,正常灌注组行颅内血管介入+双抗药物治疗23例、单纯强化药物治疗83例、双抗药物治疗26例。治疗前后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RP、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6;分别于介入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CTP检测脑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记录治疗及随访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200例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血清CR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接受介入+双抗药物治疗与强化药物治疗患者血清CRP、IL-6水平均较未用强化药物治疗患者低(P均<0.05),介入+双抗药物治疗与强化药物治疗患者血清CRP、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灌注组介入+双抗药物治疗后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较治疗前改善(P均<0.05),而正常灌注组介入+双抗药物治疗后脑血流动力学参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灌注组中接受介入+双抗药物治疗的患者神经功能mR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较其他两种方法治疗的患者低(P均<0.05),接受介入+双抗药物治疗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种方法治疗的患者(P均<0.05)。结论颅内低灌注ICAS患者宜选择支架介入术+双抗药物治疗,颅内正常灌注ICAS患者宜选择单纯强化药物治疗。
王菁解燕昭刘云娥秦世杰朱倩
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脑灌注介入治疗药物治疗
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近远期疗效观察及再狭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分析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近远期疗效及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3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78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且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同时随访36个月,评估术后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再狭窄组(21例)和非再狭窄组(57例),对比分析术后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所选的78例患者中,手术成功率为94.87%。术前与术后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选的78例患者中,再狭窄率为26.92%;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年龄>55岁、有糖尿病史、有高血压病史、置入支架直径≥4.5 mm、hs-CRP>3 mg/L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糖尿病史(OR=3.87,95%CI:1.68~5.37,P=0.043)、有高血压病史(OR=1.81,95%CI:0.23~2.06,P=0.037)、置入支架直径≥4.5 mm(OR=1.41, 95%CI:0.61~2.48,P=0.003)、hs-CRP> 3 mg/L(OR=5.01,95%CI:1.26~8.04,P=0.016)是颅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手术成功率高,近期疗效确切,但其远期预后并不理想,有糖尿病史、有高血压病史、置入支架直径≥4.5 mm、hs-CRP> 3 mg/L均是颅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合理的干预,可以有效控制颅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风险。
王菁解燕昭刘云娥秦世杰朱倩
关键词:支架置入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近远期疗效
谷维素注射液治疗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2018年
目的探讨谷维素注射液治疗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病人16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82例。对照组使用心痛口服液治疗,研究组使用谷维素注射液联合心痛口服液的联合方案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病人在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即不良反应)的差异,对两组病人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对比两组病情复发情况。结果在心率变异性(HRV)对比结果中,除QTd外,其余考察标准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各项检测数据较治疗前有显著好转(P<0.05);两组血常规及血液流变学检测项目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408),两组未出现病情恶化或不良反应导致用药终止的情况,研究组复发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谷维素注射液能够有效提高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病人临床治疗效果,有效降低病情复发率。
王菁
关键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心痛口服液安全性神经功能失调
血管内治疗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比较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狭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或家属意愿分为血管内治疗组72例和药物治疗组73例,分别行血管内治疗手术(使用Gateway球囊、Wingspan支架、Apollo支架)或药物治疗(阿司匹林100 mg /d、氯吡格雷75 mg/d、阿托伐他汀2040 mg/d),随访观察1、3、6、9、12个月的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再狭窄率(以狭窄率〉50%为标准),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1)血管内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成功置入支架70枚,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8.6%(70/71);血管内治疗组共发生并发症7例(9.9%),其中合并出血2例,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眩晕、头痛、兴奋各1例;1例脑出血病情恶化死亡,其他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均痊愈出院,未遗留严重后遗症。(2)血管内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卒中复发率为8.4%(6例,均为TIA),药物治疗组为26.0%[19例,其中16例(占84.2%)为小卒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2,P〈0.01);治疗后12个月两组再狭窄发生率或狭窄加重发生率分别为5.6%(4例)和6.8%(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1,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药物治疗比较,疗效更显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优于药物治疗。
侯永革王菁刘燚隆王冬欣柳晓锋杨茜
关键词:颅内动脉疾病再狭窄
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患者226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未发生脑白质病变者11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分析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视空间能力、注意力、抽象力、延迟回忆以及MoCA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年龄>65岁和高血压是缺血性脑白质病患者变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临床应积极控制血压,避免发生认知功能障碍。
夏瑞雪李艳华张丽冉戴建宁王菁
关键词:脑白质病
辛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血清hs-CRP、FT_3、FT_4水平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素(FT4)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试验组给予辛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普罗布考治疗,连续治疗21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FT3、FT4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hs-CRP、FT3、FT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hs-CRP均有所降低,但试验组患者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T3、FT4水平均增高,但试验组患者增幅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hs-CRP水平,增高FT3、FT4水平,使其趋于正常水平。
王玉江韩海峰于江华王菁刘文进申静
关键词:辛伐他汀
血管内支架介入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介入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55例,依据临床治疗方法分为介入组(23例)与药物组(32例)。介入组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药物组采用规范药物治疗,连续随访观察3年。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10 d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大脑中动脉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搏动指数,采用CT脑灌注成像分析局部脑血流速度(rCBF)、局部脑血容积(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7 d、1年、3年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10 d PSV、搏动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介入组明显低于药物组[(96±22)cm/s比(136±18)cm/s、(0.85±0.23)比(1. 42±0. 31)](均P <0. 05)。介入组治疗后10 d患侧rCBF、rCBV较治疗前明显增加,MT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 <0. 05);药物组治疗前后患侧rCBF、rCBV、M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介入组治疗后10 d患侧rCBF、rCBV明显高于药物组[(524±102)ml/min比(466±99))ml/min、(23.8±2.9))ml/g比(18.7±2.5)ml/g],MTT明显低于对照组[(3.5±0.8)s比(6.0±1.0)s](均P<0.05)。治疗后3d,介入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药物组[(4.3±2.0)分比(9.1±2. 3)分](P <0. 05);治疗后14 d,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介入组治疗后7 d、1年、3年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均P<0.05)。结论颅内动脉支架介入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神经缺损症状,扩张血管狭窄段,增加患侧脑组织血液供应,减少临床不良事件发生。
王菁解燕昭刘云娥秦世杰朱倩
关键词:脑梗死血管成形术脑血流动力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