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小梅

作品数:28 被引量:155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沙漠气象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0篇降水
  • 8篇树轮
  • 8篇夏季
  • 6篇年际
  • 6篇年际变化
  • 5篇树轮记录
  • 5篇气候
  • 5篇气温
  • 4篇夏季降水
  • 3篇东亚大槽
  • 3篇月降水
  • 3篇中国气候
  • 3篇树轮宽度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3篇热带
  • 3篇黄河源区
  • 3篇副高
  • 2篇月相
  • 2篇频次

机构

  • 25篇中国气象局成...
  • 16篇四川省气象局
  • 10篇四川省气候中...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成都信息工程...
  • 3篇中国气象局
  • 3篇南京市气象局
  • 2篇江苏省气象科...
  • 2篇四川省气象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气象局广...
  • 1篇湖南省气象科...
  • 1篇沈阳区域气候...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28篇黄小梅
  • 16篇肖丁木
  • 9篇秦宁生
  • 4篇蒋兴文
  • 3篇梅海霞
  • 3篇管兆勇
  • 2篇舒建川
  • 2篇戴竹君
  • 1篇周林义
  • 1篇林蓉
  • 1篇卢萍
  • 1篇王黎娟
  • 1篇庞玥
  • 1篇焦敏
  • 1篇沈新勇
  • 1篇齐冬梅
  • 1篇何洁琳
  • 1篇李跃清
  • 1篇伍清
  • 1篇陈丹

传媒

  • 8篇高原山地气象...
  • 2篇中国沙漠
  • 2篇干旱区研究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气象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冰川冻土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气象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2013年高...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树轮资料重建黄河源区曲什安河1505—2010年流量被引量:1
2017年
利用采自青海省玛沁县雪山乡的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建立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分析树木生长与大米滩水文站平均流量的关系。前一年11月到当年6月的平均流量与树轮宽度密切相关,相关系数达0.62。重建了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曲什安河1505—2010年的流量,重建结果稳定可靠。结果显示,重建序列大体经历了5个丰水期(1655—1697、1746—1816、1898—1916、1933—1957、1962—1992年)和10个枯水期(1510—1520、1530—1541、1544—1586、1590—1654、1698—1720、1728—1745、1817—1836、1856—1886、1917—1932、1993—2004年)。本重建序列与青海德令哈地区降水序列及黄河上游流量序列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还得到了其他文献以及历史资料的验证。多窗谱分析表明重建序列存在着2~2.7、3、3.1~3.4、85~256a的显著变化周期,其中2~2.7、3、3.1~3.4a的周期可能与ENSO有关。此外,重建流量序列与AMO指数、南亚季风指数等大尺度气候驱动因子有一定的联系。
肖丁木秦宁生黄小梅
树轮记录的黄河源区1505~2013年5~9月相对湿度变化被引量:6
2017年
根据采集自青海省玛沁县雪山乡的祁连圆柏建立树轮宽度年表。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STD)与黄河源区内4个气象站平均5~9月相对湿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60(建模期为1969~2013年)。利用标准化年表重建了黄河源区过去509年的5~9月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序列,重建方程方差解释量达36.0%,且方程稳定可靠。重建序列在过去509年先后经历了6个湿润阶段和8个干旱阶段:湿润阶段为1655~1697年、1746~1793年、1795~1816年、1898~1916年、1933~1957年和1962~1992年;干旱阶段为1530~1541年、1544~1586年、1590~1634年、1728~1745年、1817~1836年、1856~1886年、1917~1932年和1993~2004年。利用多窗谱分析(MTM)表明,重建序列具有85~256a、3.0~3.6a和2.0~2.8a左右的显著周期变化。通过对比发现,此次重建序列与黄河源区附近及青藏高原东北部其他一些能反映干湿状况的树轮重建序列在低频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黄小梅肖丁木秦宁生
关键词:黄河源区相对湿度
西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年际变化与三江源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2023年
利用1979—2018年中国地面逐月降水量网格数据集和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通过定义夏季西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以下简称西亚急流)位置和强度指数,采用统计和动力诊断方法研究了西亚急流位置和强度年际变化与三江源区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揭示了急流位置变化对三江源区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夏季西亚急流南北位置和强度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急流位置在2000s之前表现为南北振荡变化特征,在2000s及其以后以偏南为主。在年际时间尺度上,西亚急流位置对三江源区夏季降水的影响比急流强度更加明显。当急流位置偏南(北)时,三江源区夏季降水偏多(少)。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西亚急流偏南年,三江源区位于高层正高度异常和中层负高度异常控制区,全区存在显著的上升运动异常,有利于高原低值系统活动。配合中低层异常气旋性环流东部的偏南风,有利于将热带海洋的暖湿气流输送到源区,导致降水偏多,反之亦然。
黄小梅齐冬梅李笛孙亦吕纯月
关键词:夏季降水年际变化
WRF单柱模式中单参数方法对热带对流模拟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利用耦合Milbrandt 2-mon(MY)双参数微物理方案的WRF中的单柱模式,对TWP-ICE试验(Tropical Warm Pool International Cloud Experiment)期间的个例进行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通过与观测资料和云分辨率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发现:MY方案默认的双参数版本和单参数版本均能够再现TWP-ICE期间的热带云系的总体宏观和微观特征。MY方案的双参数版本模拟的降水率的演变特征同观测十分吻合,冰相粒子的微观特征同观测事实较为一致。单参数默认版本的降水率、液态云的构成及冰相粒子微观特征方面同观测事实存在明显差距。然而实际业务应用中单参数方案由于计算量较小应用更为广泛,但模拟效果有待改善。为了使方案保持计算量较为合理的同时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参考双参数控制试验中的冰相物质的微观特征,尝试对单参数方案中冰相粒子的单参数方法进行改进。冰晶单参数改进试验中虽然对于冰晶数浓度采用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但模拟效果均未明显改善。其中冰云总含量更加接近观测,且冰云构成发生显著变化,主要归因于冰晶有效半径的减小间接削弱了雪和霰的发展。云滴含量的异常增强导致液态水含量比观测偏高约一个量级,暖云异常增厚则与上升运动的增强直接相关。雨水含量明显增强及雨滴有效半径减小综合导致了降水率仅有微弱改善。雪的单参数改进试验中,雪的截距值增加及环境场过饱和条件改善促进了冰云的发展。通过适当调整雪的截距的经验诊断公式,雪的截距、液态水含量以及降水率均得到较好的改善;而指定雪截距为常数的处理方式使液态云更为偏厚,降水率演变细节同观测仍然差异显著。改进试验结果表明,单参数方案中采用适当的经验公式诊断雪的截距的处理方法对改善单参数方案的模拟能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梅海霞沈新勇王卫国黄小梅
关键词:微物理单参数截距
冬季东亚大槽强度年际变化及其与中国气候联系的再分析
利用1951-2011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国家气象局整编的160站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定义了一个北半球冬季500hPa东亚大槽强度指数(IEAT),并分析了该指数所反映的冬季东亚大槽强度的年际变化规...
黄小梅管兆勇戴竹君梅海霞
关键词:年际变化降水气温
雨滴谱谱形参数对梅雨降水模拟能力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实际观测表明雨滴谱的谱形参数(μ_r)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特征,而微物理参数化方案中往往将其设定为常数。基于WRF 3.5.1模式中的Milbrandt 2-mon(MY)双参数方案,针对四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降水过程,利用江淮梅雨的实际雨滴谱观测资料结果,分析MY方案中诊断雨滴谱谱形参数的处理方法对梅雨降水模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雨滴谱斜率诊断μ_r的处理方式对梅雨降水的系统性偏差有一定的改善能力,对降水落区分布的局地性特征能够发挥一定的修正作用。较强降水对μ_r的完善表现出更显著的改善倾向。耦合经验公式后,μ_r总体增加,对流层中低层的μ_r随降水强度增加而降低。与μ_r直接相关的雨滴质量加权末速度的增加和雨水含水量的减小是改进试验中降水变化的直接原因。环境场的水汽与动力条件的改变是降水变化的重要间接原因,云物质的响应变化以及降水位置强度的宏观特征演变与此密切相关。强弱降水的改善程度的差异主要源于各自物理量场的响应特征的不同。强降水的暖云云物质特征变化趋势虽与弱降水时一致,但变化幅度等差异显著。弱降水时,物理量场对μ_r的响应特征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和一定的线性特征;而强降水条件下,云物理过程以及同环境条件之间的反馈作用更加复杂,冰云和环境场的响应特征往往没有显著规律可循。
梅海霞郭文刚周林义李昕黄小梅
关键词:微物理雨滴谱梅雨
两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WRF模拟青藏高原2013年夏季降水的影响被引量:16
2015年
本文利用区域气候模式WRF分析了YSU和MYJ两种边界层方案对青藏高原2013年夏季降水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案均能模拟出高原地区夏季降水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但均低估了西藏地区而高估了青海南部的降水。并且,两种方案在高原南部都存在辐散环流偏差,而在青海南部存在辐合偏差。对比得到:YSU方案相对于MYJ方案更接近于观测,前者能更好的模拟出高原中、东部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而造成两种方案模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MYJ方案模拟的位势高度在高原及其南侧地区比YSU方案高,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更为偏西,孟加拉湾及南海进入高原的水汽偏少。
吴遥李跃清蒋兴文黄小梅高笃鸣
关键词:边界层方案青藏高原WRF模式夏季降水
初秋西太平洋副高年际变化及其与我国气温的联系被引量:8
2015年
利用中国160站气温资料和5项西太平洋副高(以下简称副高)特征指数资料,分析了1951~2010年初秋(9月)副高强度、面积、西伸脊点、脊线、北界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我国气温的联系。结果表明:5项副高指数均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副高强度和面积指数具有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西伸脊点、脊线和北界位置均无明显长期变化趋势。在年际尺度上,初秋副高西伸脊点位置、脊线和北界位置与我国同期气温异常关系密切。当副高西伸脊点位置偏东(西),易造成我国青藏高原东部和川西地区、云南大部及华南部分地区同期气温偏低(高);当副高脊线或北界位置偏北(南),易造成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尤其是贵州大部和江南东部(浙闽一带)的同期气温偏高(低)。
黄小梅肖丁木戴竹君陈丹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高年际变化气温初秋
NCEP CFSv2对中国2015年夏季月尺度降水和环流预报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利用美国环境预报中心的第二代气候预报系统(NCEP CFSv2)提供的1982-2010年历史回报资料和2015年6-8月预报产品、NCEP CFSR再分析资料及中国地面观测降水资料,评估了NCEP CFSv2对2015年(厄尔尼诺发展年)中国夏季月降水和环流形势的预报能力,并分析了影响模式预报技巧高低的可能因子。结果表明:1)模式对降水的预报技巧较低且表现出明显的月变化(7月最高,8月次之,6月最低),但总体水平都不高。预报技巧明显依赖于提前时间的长短。2)CFSv2对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500h Pa关键区环流异常空间模态表现出较高的预报技巧。对全东亚区域,模式基本都可提前5-9天(7月9天,6月6天,8月5天)较为准确的预报出未来一个月高度异常空间模态。3)通过对比分析发现,CFSv2环流预报中选取12个集合成员(滑动3天)可以得到较稳定的预报结果。4)在2015年夏季月尺度环流异常模态预报中,东亚全区的环流预报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高纬地区的预报。CFSv2对中高纬环流月预报技巧(6-8月都能从提前4天开始就基本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比热带地区更高更稳定。
黄小梅蒋兴文肖丁木
关键词:月降水环流异常
中国西南夏季降水预测的统计降尺度建模分析被引量:13
2019年
利用BP-CCA方法并结合当前国际先进气候预测模式结果,探讨了如何建立对西南夏季降水具有较高预测技巧的统计降尺度模型及其可预报性来源。结果表明,将热带区域海表温度作为预测因子的降尺度模型的预测能力优于亚洲区域和热带区域500 h Pa位势高度作为预测因子的模型。对模型可预报性来源的分析表明,热带区域海表温度作为预测因子的降尺度模型的预测能力年与年之间的差异主要受热带海表温度EOF第二模态的影响。该模态表现为在热带东南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区域有正载荷值,而在热带中东太平洋区域有负载荷中心,其与影响西南夏季降水的菲律宾和海洋大陆西部对流有较好的相关,并且ECMWF和NCEP业务气候预测模式对其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舒建川蒋兴文黄小梅伍清
关键词:热带海温气候模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