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云
- 作品数:17 被引量:43H指数:5
- 供职机构:寿光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纳米炭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8
- 2014年
- 将30例胃癌患者术前局部注射纳米炭行胃癌根治术作为实验组,30例胃癌患者行常规胃癌根治术作为对照组,对切除微小淋巴结的数量及阳性微小淋巴结的数量进行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每例切除的N1、N2、N3、N3+PAL的微小淋巴结的数量:(5.01+0.495)和(2.88+0.255)、(3.84+0.365)和(1.76+0.253)、(1.95+0.221)和(0.58+0.055)、(1.31+0.124)和(0.44+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每例切除的转移微小淋巴结N1、N2、N3的数量:(1.11+0.088)和(0.46+0.041)、(0.56+0.049)和(0.33+0.021)、(0.39+0.036)和(0.11+0.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3+PAL的数量:(0.17+0.020)和(0.04+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注射纳米炭不仅可以清除更多微小淋巴结,而且可以清除更多转移的阳性微小淋巴结,从而提高了根治程度,对患者术后分期及术后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 刘汇明马荣梅丁洪华于素芹寇晨光刘翠云
- 关键词:纳米炭胃肿瘤
- 胆囊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
- 2001年
- 刘翠云马乃绪
- 关键词:胆囊肿瘤黑色素瘤病例报告病理诊断
- CK19与Bcl-2联合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CK19、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0—2014寿光市人民医院病理科临床资料完整的存档蜡块10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瘤旁正常组织中CK19、Bcl-2的表达。研究对象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45例、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40例、瘤旁正常组织20例。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瘤旁正常组织中CK19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25.0%和10.0%,Bcl-2的阳性率分别为73.3%、27.5%和5.0%。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CK19、Bcl-2的表达明显高于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和瘤旁正常甲状腺组织(P〈O.05),且CK19的阳性表达与Bcl-2的阳性表达之间呈正相关关系。CK1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与Bcl-2的联合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刘翠云成慧董惠王星辉孟兆武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CK19BCL-2
- 肺良性肌上皮瘤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报道1例肺的良性肌上皮瘤,并复习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讨论。方法对手术切除的肺及其肿瘤进行常规病理检查,HE及免疫组化(S-100、p63、CK、SMA、GFAP)染色,光镜检查。结果患者女性,58岁。左肺上叶舌段良性肌上皮瘤,突入支气管腔内,大小为1·8cm×1·5cm×1·2cm,瘤组织呈不规则片块状,由卵圆形细胞、透明细胞及少量梭形细胞构成,免疫组化显示瘤组织S-100、p63和CK(+)。结论肺良性肌上皮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根据组织形态、结合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可作出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 刘翠云王木森王全之杨方阎敬泽
- 关键词:肌上皮瘤病理学
- 卡纳琳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肿瘤周围多点注射卡纳琳(微粒子活性炭)对≤5mm淋巴结(微小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
方法:50例患者术前空芯针穿刺活检证实为乳腺癌,随机分为2组,25例术前24小时肿瘤周围注射微粒...
- 刘汇明丁洪华燕璐璐刘世江郑丽萍刘翠云
- 关键词:乳腺癌根治术微粒子活性炭
- 探讨nm23-H1、VEGF-C和CD3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的相关性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nm23-H1、VEGF-C和CD31联合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诊断与淋巴结转移方面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10例PTC手术切除标本中nm23-H1、VEGF-C和CD31表达情况,同时以6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组织和2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作为对照。结果nm23-H1、VEGF-C和CD31在PT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1%、68.2%和64.1%,明显高于良性乳头状增生组(35%、33.3%和43.1%),其中nm23-H1在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73.5%)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组(35.7%)(P<0.05);而VEGF-C和CD31在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90.5%和78.1%)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4.4%和51%)(P<0.05)。且PTC组织中nm23-H1的表达与VEGF-C的表达呈负相关(r=-0.63,P<0.05)。结论在PTC组织中,nm23-H1可能通过对G蛋白的控制来影响VEGF-C、CD31的表达及淋巴结的转移,三者联合检测为早期判断PTC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转移潜能提供重要依据。
- 刘翠云董惠成慧王星辉孟兆武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乳头状增生VEGF-CCD31NM23-H1
- 纳米炭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 探讨纳米炭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乳腺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研究组术前肿瘤周围注射纳米炭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照组行常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比较切除微小淋巴结的数量及阳性微小淋巴结的数目.结果 研究组每例清扫微小淋巴结(16.30±2.71)枚,对照组为(9.10±1.89)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每例清扫阳性微小淋巴结(3.50±0.44)枚,对照组为(1.10±0.09)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应用纳米炭可增加微小淋巴结清扫数目,提高根治程度,使病理分期更加准确,并可改善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淋巴示踪剂.
- 刘汇明丁洪华刘世江郑丽萍燕璐璐刘翠云
- 关键词:纳米炭乳腺癌
- VEGF-C、nm23 H_1在宫颈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 H_1)在宫颈增生性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1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VEGF-C和nm23 H_1的表达水平,以31例宫颈炎性、修复性增生组织,2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做对照,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宫颈炎性、修复性增生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分别为3.2%、40.7%、72.5%,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37.702,P<0.01);nm23 H_1的表达分别为100.0%、59.2%、33.3%,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35.349,P<0.01)。在宫颈鳞癌组织中,VEGF-C和nm23 H_1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7.5%和16.7%;未伴淋巴结转移中阳性表达率为59.3%和48.1%。在宫颈增生性病变组织中,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VEGF-C与nm23 H_1阳性表达始终呈负相关(r=-0.532,P<0.05)。结论 VEGF-C和nm23 H_1存在相关性,并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预后和转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可作为评价宫颈病变、推测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 刘翠云王美玲张春梅成慧陈伟娟田秀成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宫颈病变
- VEGF-C和VEGFR-3在宫颈增生性病变活检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2014年
- 目的 观察VEGF-C及其受体VEGFR-3在宫颈增生性病变活检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期成为早期判断宫颈癌有无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1例宫颈鳞癌组织活检中VEGF-C、VEGFR-3蛋白表达情况,同时采用15例宫颈炎性、修复性增生组织;4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CIN)做为对照.结果 VEGF-C与VEGFR-3在宫颈炎性、修复性增生组织,CIN及宫颈鳞癌活检组织中的表达依次增高,三者相比,P<0.05,在宫颈鳞癌活检组织中,VEGF-C与VEGFR-3的表达阳性率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 VEGF-C和VEGFR-3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作为早期判断有无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为临床早期干预治疗提供可靠实验室依据.
- 刘翠云王美玲张春梅成慧陈伟娟田秀成
- 关键词:活检组织VEGF-CVEGFR-3
- 伴淋巴结转移的胃肠间质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伴淋巴结转移的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例伴淋巴结转移的胃肠间质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结合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胃肠间质瘤分别发生于小肠和结肠。肉眼观察肿瘤均为黏膜下结节状肿物,体积较大,质地细腻,鱼肉状;镜下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混合构成,核分裂象>10个/50HPF,均出现大片坏死。免疫组化示CD117均(+)。结论伴淋巴结转移的胃肠间质瘤非常少见,核分裂象高与坏死可能为其主要组织学特征。
- 王星辉刘翠云
-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淋巴结转移CD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