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培培 作品数:6 被引量:24 H指数:3 供职机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颅内压增高及脑疝治疗进展 被引量:10 2014年 持续的颅内压(ICP)增高及脑疝形成是神经内科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的危急重症,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可导致严重脑损伤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导致颅内压增高或脑疝形成的病因有很多,其相应的治疗方法亦有很多,大致可分为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本文对不同病因及不同情况下治疗方法选择作一简要概述。 黄培培 殷竞争 滕军放关键词:颅高压 脑疝 颅内压监测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日凝血功能研究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凝血功能异常影响患者预后。探讨aSAH首日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并分析其与反映意识障碍程度的相关性。为重症aSAH患者首日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40例发病24 h内入住神经重症监护室的aSAH患者,与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对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结果、GCS评分进行分析;根据入院时GCS评分进行亚组分析,比较GCS≤7和GCS>7亚组TEG各项结果;并分析其与GCS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SAH患者首日反应凝血因子功能的TEG-R值明显降低(4.18±1.54 vs 6.61±0.95,P=0.001);纤溶系统(LY30、EPL)和其他指标(MA、K、Angel)、常规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CS≤7亚组较GCS>7亚组TEG-R值也明显降低(3.32±1.04 vs 5.24±1.41,P<0.001),且TEG-R与GCS评分具有相关性(r=0.551,P<0.001)。结论aSAH首日患者凝血因子功能增强的高凝状态,尤其是GCS≤7的患者,且与GCS高度相关;但纤溶系统无明显变化。 苗旺 赵珂 郭俊爽 张书语 申楠楠 王慧彬 荆婧 黄培培 张丽娜 滕军放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栓弹力图 凝血因子 纤溶系统 凝血异常 颅内压增高及脑疝治疗进展 持续的颅内压(ICP)增高及脑疝形成是神经内科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的危急重症,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可导致严重脑损伤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导致颅内压增高或脑疝形成的病因有很多,其相应的治疗方法亦有很多,大致可分为药物治疗及手术治... 黄培培 殷竞争 滕军放关键词:颅内压增高 脑疝 疗效评价 文献传递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凝血因子功能亢进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急性期(1周内)凝血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重症科自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202例aSAH患者(aSAH组),发病后第1、3天根据患者是否合并DVT,将其分为合并DVT组和未合并DVT组。另外选择100例年龄和性别与aSAH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于aSAH患者发病后第1、3、5、7天,对照组入组第1天采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受试者TEG的R值(TEG-R)。aSAH患者发病后第1、2、3、4、5、6、7天采用四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有无DVT。结果aSAH急性期共73例(36.14%)患者合并DVT。其中无症状性血栓患者66例,症状性血栓患者7例;下肢肌间静脉血栓59例,肌间合并其他深静脉血栓14例。发病后第1~3天合并DVT 68例(93.20%),是DVT的高峰期。发病后第1、3天,aSAH组患者的TEG-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第1、3天aSAH组患者的TEG-R低于发病后第5、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第1、3天,合并DVT组患者的TEG-R均低于未合并D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AH发病后第1~3天内凝血因子功能增强,DVT发生率最高,以无症状性的肌间静脉血栓为主;是否合并DVT与凝血因子功能亢进有关。 苗旺 王蕾 师云波 岳培建 赵珂 荆婧 黄培培 张丽娜 李东瑞 张书语 滕军放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弹力图 凝血功能 仙茅苷对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 基于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诱导的假定激酶1(PINK1)/E3泛素连接酶Parkin信号通路探讨仙茅苷(CUR)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以雄性SD大鼠为对象,随机选取15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以脊髓撞击法建立SCI模型并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CUR低剂量组(36 mg/kg CUR,灌胃)、CUR高剂量组(72 mg/kg CUR,灌胃)、CUR高剂量+3-甲基腺嘌呤(3-MA)组(72 mg/kg CUR,灌胃+20 mg/kg自噬抑制剂3-MA,腹腔注射),每组15只。各组大鼠给予相应药液/生理盐水,每天1次,持续28 d。于给药后第14、28天对各组大鼠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和Rivlin斜板实验;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检测其脊髓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氧化应激因子[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水平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PINK1、Parkin、p62、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可见明显的水肿和出血,并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其BBB评分和斜板角度,SOD和GSH水平,BDNF、PINK1、Parkin蛋白的表达水平和LC3Ⅱ/Ⅰ比值均显著降低,脊髓组织的细胞凋亡率、MDA水平和GFAP、p62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大鼠脊髓组织水肿、出血、炎症细胞浸润均有所减少,上述各定量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3-MA可显著逆转CUR对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P<0.05)。结论 CUR能促进SCI大鼠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其脊髓组织病理损伤并抑制细胞凋亡,上述作用可能与CUR可激活PINK1/Parkin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有关。 刘娜 黄培培 杨静 李亚菲关键词:仙茅苷 脊髓损伤 神经保护 重症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远期预后评估及相关因素分析 2023年 目的评估重症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远期运动功能、日常生活、回归社会状况,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性因素,并建立预后不良风险预测模型,为预测重症GBS远期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21-08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重症病区收治的93例重症GBS患者临床资料;至2022-08成功随访85例,分别于出院后3个月、6个月、1 a进行Hughes评分,对生活质量进行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并对社会功能恢复及自身感受情况评估。以随访1 a时Hughes评分进行分组,分为预后良好组69例(Hughes评分0~2分),预后不良组16例(Hughes评分3~6分),2组间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后不良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通过绘制校准曲线、决策曲线来评估预后不良预测模型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并对患者恢复独立行走所需时间相关因素进行K-M生存曲线分析。结果(1)入住神经ICU患者有感染诱因者占57.0%,合并基础疾病者占53.8%,入住原因82.8%和呼吸系统风险有关;67.7%患者应用呼吸机,44.4%患者辅助通气时长超过2周;主要治疗方案中,单纯免疫球蛋白治疗占63.4%,24.7%患者应用免疫球蛋白联合其他治疗。(2)重症GBS患者1 a病死率为10.5%,致残率为8.2%。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较大、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瘫痪程度重。其中年龄、发病至ICU时间是重症GBS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3)建立2个因素风险预测模型,并以列线图展示,重症GBS患者预后的校准曲线表明,预测模型与理想模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显示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4)K-M生存曲线分析表明,年龄与恢复独立行走所需时间无关,恢复行走所需时间与是否机械通气相关,机械通气患者总体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5)79.6%的患者日常生活不受影响,48.6%恢复正常工作,10.8%患者存在焦� 黄培培 苗旺 王亚婷 高林 张齐 何霞 滕军放关键词:重症吉兰-巴雷综合征 预后 社会功能 年龄 机械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