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飚
- 作品数:8 被引量:81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诱导分化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02年
- 周光飚王振义
- 关键词:诱导分化治疗分化诱导剂急性白血病
- 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被引量:13
- 2010年
-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总死亡人数更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在我国,恶性肿瘤因其难于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们生活幸福和影响居民健康指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 胡政周桂生周光飚
- 关键词:分子靶向治疗恶性肿瘤重大疾病死亡率
- 一种基于绿色荧光蛋白的蛋白酶体抑制剂细胞筛选模型被引量:4
- 2009年
- 为建立基于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药物筛选模型,并用此模型从包括中药提取物在内的化合物中筛选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本研究构建了pGC-E1-ZU1-GFP融合蛋白慢病毒表达载体并感染A549细胞,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用已知蛋白酶体抑制剂PS-341处理细胞,荧光显微镜检测处理前后细胞GFP水平变化。结果获得了稳定表达pGC-E1-ZU1-GFP的A549细胞,这些细胞用PS-341处理24h后用荧光显微镜检测,发现细胞绿色荧光强度相对于对照组明显增强。利用这一模型对一些化合物进行筛查,发现了一些新的蛋白酶体抑制剂。
- 方海同胡政周光飚
- 关键词:蛋白酶体抑制剂绿色荧光蛋白
- 实验血液学架起实验室与临床的桥梁--血液学的希望被引量:5
- 2008年
- 本文总结了国际近数十年来的血液学发展,展示了实验血液学如何不断地从临床实践的各种难题中寻找研究方向和新靶点,更新思路,实验室成果又如何不断地反馈和渗透到临床应用,促进了现代血液学的快速形成和发展,这是一个"转换型研究"的好典型。近数十年来,实验血液学研究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深化了我们对自身受精细调控的造血生成的认识,即胚胎与成体造血都是造血干细胞在各种转录因子、细胞因子、表观遗传学调控因素、造血微环境等的协调作用下,进行自我更新与分化,对称性与不对称性分裂并存,维持造血功能的正常。实验血液学研究还揭示了包括血红蛋白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红细胞疾病、血友病等凝血障碍性疾病、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血液系恶性肿瘤的分子机理,发现了这些血液病的治疗靶点并开发了靶向治疗方法与协同靶向疗法,大大改善了这些疾病的临床预后,甚至使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等发生了从高死亡率向高治愈率的转变。现在,实验血液学的研究进入了基因组与系统生物医学的时代,该领域的进展不仅使我们在分子水平上认识自我,还使我们看到了治愈某些恶性血液病的希望。在21世纪,整合资源、团结协作、共同发展,是促使我国实验血液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力量源泉。
- 陈竺陈赛娟周光飚
- 关键词:实验血液学血红蛋白病血友病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造血
- 白血病致病基因产物靶向治疗:从急性早幼粒到其他类型白血病被引量:4
- 2004年
- 近20年来,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作为分化诱导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获得了重大突破,使肿瘤细胞逆转的设想从理论走向实践,也使ATRA治疗APL成为肿瘤诱导分化疗法最成功的典范.本研究组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APL变异型染色体易位t(11;17)(q23;q21),并克隆了APL特异的染色体易位t(15;17),t(11;17)和t(5;17)所形成的PML-RARα,PLZF-RARα与NPM-RARα融合基因,建立了APL系列转基因小鼠,证实了其在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核受体共抑制物(CoR)与PML-RARα形成的复合物受ATRA调控,而ATRA不能使PLZF-RARα与CoR形成的复合物发生解离,不仅从分子水平阐明了ATRA治疗APL疗效的差异,还开辟了针对细胞转录调控治疗的新途径.从1994年起,本研究组应用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复发的APL取得成功,完全缓解率可达70%-80%,还发现As2O3对APL的治疗呈剂量依赖性的双重作用,即小剂量时诱导细胞发生部分分化,而较高剂量时诱导细胞凋亡.进一步研究发现,As2O3可使PML的第160位赖氨酸与泛素样SUMO-1结合,导致PML-RARα降解.虽然ATRA与As2O3的作用靶点均为异常转录因子PML-RARα,但前者通过针对RARα受体,后者通过PMLSUMO化后使PML-RARα致病蛋白发生降解,进而诱导APL细胞分化或凋亡.由于ATRA和As2O3作用途径?
- 周光飚董颖王月英印彤亢卉陈竺陈赛娟
- 关键词:APLAS2O3白血病致病基因
- 白血病基因产物靶向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被引量:21
- 2005年
- 全反式维甲酸 (ATRA)和三氧化二砷 (As2 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APL)获得了很大成功 ,已经成为白血病靶向治疗研究的代表性模式。ATRA与As2 O3的作用靶点均为异常转录因子PML RARα,前者通过针对RARα ,而后者通过PMLSUMO化后使PML RARα致病蛋白降解 ,导致APL细胞分化和凋亡。ATRA与As2 O3联合治疗初发APL ,证实了两药的相互协同作用 ,获得了迄今为止成人急性白血病治疗的最好疗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格力维 (Gleevec)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治疗中获得了成功。联合应用格力维与砷剂治疗CML已在临床和实验中初步证实其有效性 ,这一治疗方案是基于针对ABL异常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与降解BCR ABL融合蛋白的双重靶向作用。白血病多靶点联合治疗的思路将进一步拓展至ANLL M2b型白血病 ,为该类白血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有可能使该类白血病获得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
- 陈赛娟陈丽娟周光飚
- 关键词:白血病靶向治疗AS2O3APLCML基因产物
- 二萜化合物Rabdocoetsin B抑制蛋白酶体功能并诱导t(8;21)白血病细胞凋亡被引量:2
- 2009年
- 从香茶菜属植物细锥香茶菜中分离得到的二萜类化合物Rabdocoetsin B(Rabd-B),研究其对人类t(8;21)白血病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对蛋白酶体19S泛素识别亚基S6’(Rpt5)的抑制作用,为Rabd-B应用于t(8;21)白血病治疗提供实验依据。以不同浓度的Rabd-B处理t(8;21)白血病Kasumi-1细胞,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用Bliss法计算IC50值,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以稳定表达pGC-E1-ZU1-GFP的A549细胞作为蛋白酶体抑制剂筛选模型,荧光显微镜成像拍照GFP荧光。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浓度的Rabd-B处理Kasumi-1,检测Casp-3、S6’(Rpt5)、PARP、ubiqutin在该细胞内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Rabd-B明显抑制t(8;21)阳性的Kasumi-1细胞生长,48 h的IC50值为1.27μmol/L;同时诱导Kasumi-1细胞凋亡效果显著;荧光显微镜观察药物处理和未处理的pGC-E1-ZU1-GFP的A549细胞Ub-GFP表达,结果显示GFP平均荧光值随药物浓度增高而增强;Rabd-B处理Kasumi-1细胞24、48 h后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Casp-3、PARP,发现Casp-3激活,其底物PARP发生切割产生85 kD的降解带;2.5、5.0μmol/L Rabd-B处理Kasumi-1细胞24、48 h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酶酶体组分,发现19S调节亚基S6’(Rpt5)降解,细胞内泛素化水平增高。以上结果说明,Rabd-B一方面通过激活Caspase级联反应,另一方面抑制蛋白酶体19S泛素识别亚基,导致细胞内泛素化积累,进而抑制t(8;21)白血病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
- 冯婷婷普建新胡政刘大鹏孙汉董周光飚
- 关键词:泛素凋亡
- 吲哚美辛诱导K562细胞凋亡过程中半胱天冬酶及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变化被引量:24
- 2001年
- 目的 了解在吲哚美辛诱导的K5 6 2细胞凋亡过程中半胱天冬酶 3,8的表达、活化情况及亚细胞定位 ;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 ([fCa2 + ]i)变化及其机制 ;并探讨其凋亡调控是否依赖于环氧化酶 (COX)的活性抑制。方法 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LSCM)观察在吲哚美辛诱导凋亡过程中K5 6 2细胞内半胱天冬酶 3,8的变化及亚细胞定位 ,并用Westernblot分析其蛋白质的表达、活化情况 ;用钙荧光探针结合LSCM检测K5 6 2细胞 [fCa2 + ]i变化 ,并行钙螯合剂乙二醇双四乙酸 (EGTA)阻断试验探讨细胞内 [fCa2 + ]i变化的可能机制 ;对K5 6 2细胞加用COX抑制剂并观察细胞活力变化 (MTT试验 )。结果 ①半胱天冬酶 3,8分子呈散点状分布于胞浆及胞核 ,在吲哚美辛诱导凋亡过程中其表达水平随吲哚美辛浓度增加而上调 ,Westernblot分析证实其表达上调并被裂解激活。②K5 6 2细胞内[fCa2 + ]i随吲哚美辛浓度增高而增高 ;在Ca2 + 螯合剂EGTA阻断胞外Ca2 + 内流的情况下 ,吲哚美辛仍能诱导细胞内 [fCa2 + ]i增高及细胞凋亡 ,但增高的幅度较无EGTA干预明显为低。③低浓度吲哚美辛对K5 6 2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 ,高浓度则明显抑制细胞活力。结论 ①半胱天冬酶 3,8的表达上调和裂解激活是吲哚美辛诱导K5 6 2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 ;活化的半?
- 周光飚张广森
- 关键词:半胱天冬酶游离钙离子细胞内K562细胞系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