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孟晖

作品数:7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手术
  • 2篇肿瘤
  • 2篇外科
  • 2篇细胞
  • 2篇肋骨
  • 2篇肋骨骨折
  • 2篇基因
  • 2篇骨折
  • 2篇固定术
  • 2篇肺肿瘤
  • 1篇地黄
  • 1篇地黄丸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多发性肋骨骨...
  • 1篇心动图
  • 1篇胸外
  • 1篇胸外科
  • 1篇胸外科手术
  • 1篇预后

机构

  • 7篇石家庄市第三...
  • 3篇河北省儿童医...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河北省人民医...
  • 1篇河北省中医院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陈孟晖
  • 5篇张国亮
  • 4篇张东升
  • 4篇周雪涛
  • 4篇谢泽新
  • 2篇任珊
  • 2篇陈曼丽
  • 2篇王金烁
  • 2篇杨杨
  • 1篇贾银虎
  • 1篇李玉坤
  • 1篇李海滨
  • 1篇热依拉·牙合...
  • 1篇刘业伟

传媒

  • 2篇河北医药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影像科学与光...
  • 1篇中华胸部外科...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3D打印技术在复杂肋骨骨折隧道式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9年
隧道式肋骨骨折内固定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但该术式操作空间受一定限制,术中锁定板塑形难度大。基于此,笔者对于复杂肋骨骨折患者,术前采用3D打印制备肋骨模型,据此模型精确塑形内固定材料并选择螺钉型号,省去术中锁定板塑形步骤及钉孔测深等步骤。术后患者胸廓形态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3D打印技术可用于解决隧道式肋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内固定物塑形的问题,简化手术操作,具有可行性。
周雪涛张东升张国亮谢泽新陈孟晖梁政杨杨
关键词:肋骨骨折
TEE指导下介入封堵在VSD封堵术中的应用
2022年
本研究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实施介入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效果。选取53例单纯膜周型VS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9例患者采用TEE引导下经股动脉逆行性插管完成VSD封堵术(研究组)、24例患者采用传统的放射线下建立动静脉通道实施经导管VSD介入封堵术(传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封堵器型号大小,围手术期及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患者左心功能的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显示,研究组的封堵器型号大小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传统组(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Tie指数、LVEDV、LVESV、E峰、A峰测定值较本组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LVEF测定值较本组术前均显著升高(P<0.05)。TEE引导下经股动脉逆行性插管完成VSD封堵术与传统的放射线下建立动静脉通道实施经导管VSD介入封堵术的效果差异不大,但前者简化了手术操作,同时减少了X线损害。
陈孟晖梁政张国亮宫蕊
关键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介入封堵术室间隔缺损
多发性肋骨骨折微创手术治疗体会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肋骨骨折微创治疗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在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心胸外科行微创手术治疗260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术中和术后指标。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40~180 min,平均手术时间103 min,手术出血量20~150 ml,平均手术出血量83 ml。术后12例患者因呼吸功能不全,送ICU过渡,1~5d顺利拔出气管插管、脱离呼吸机,转回普通病房。多数患者术后胸痛明显缓解,短期可停用镇痛药物,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术后复查显示内固定物塑形良好,胸廓成型良好,与对侧胸廓基本对称。切口脂肪液化、感染患者11例,均经短期换药治愈。出院后每月随访,连续3个月,无明显胸部不适,骨折断端愈合良好。结论以胸廓的解剖特点为基础,根据不同部位及肋骨骨折情况选择、设计切口,解剖性游离、保护周围神经、血管,并结合3D打印技术、腔镜技术等,可以个体化、微创化的方式完成内固定手术,完美恢复胸廓形态,取得满意疗效。
周雪涛谢泽新陈孟晖梁政杨杨张国亮张东升
关键词:多发性肋骨骨折微创技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因素的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1和N2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接受手术切除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采样的临床分期Ⅰ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60例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结果 560例患者总淋巴结转移率为19.5%,包括11.3%N1淋巴结和8.0%N2淋巴结。N1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包括男性、吸烟、非腺癌、固体肿瘤、CYFRA21-1水平、中央型肿瘤、肿瘤大小、肿块最大标准摄取值和磨玻璃影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固体肿瘤、癌胚抗原水平、肿瘤大小、磨玻璃影比例为N2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指标(P<0.05)。肿瘤大小和固体肿瘤是N1与N2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大小和固体肿瘤是Ⅰ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针对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增强对术前分期的分析精度。
张东升谢泽新周雪涛陈孟晖王金烁
关键词:肿瘤分期胸外科手术
六味地黄丸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基因表达谱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中药六味地黄丸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分子机制并分析预测其靶标和药物作用通路。方法检索并下载GEO中与采用六味地黄丸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微阵列基因表达数据集。通过获取的基因表达数据集,分析六味地黄丸干预前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液中差异表达基因变化,并将这部分差异表达基因与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和正常绝经女性血液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取交集,获得两对比组中共同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基因本体论数据库(GO)对获得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从生物过程(BP)、分子功能(MF)和细胞组分(CC)三方面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利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利用生物通用交互数据集库(BioGRID)分析获得与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产物互作的蛋白质,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关系(PPI)网络,采用Cytoscape软件实现蛋白质-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的可视化。应用中医药数据库(BATMAN-TCM)对六味地黄丸主要中药成分的靶标基因进行预测。结果六味地黄丸干预后,得到1 35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322个,下调表达基因1 027个。58个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与六味地黄丸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分子机制相关,六味地黄丸干预后43个基因下调,15个基因上调。六味地黄丸主要中药成分的10个共同差异表达基因靶标为ESR1, FGFR2, MED1, PGR, PRKCB, PTGS1, PTGS2, TRIM24, VDR, WNT4。与六味地黄丸干预组差异表达基因对比分析,ATF2, FBXW7以及RDX基因在干预后呈现显著差异表达。结论 ATF2, FBXW7和RDX基因为参与六味地黄丸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分子调控机制的关键基因。六味地黄丸主要中药成分的10个共同靶标基因中,ESR1, FGFR2, MED1, WNT4为六味地黄丸干预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等相关内分泌疾病的潜在调控基因。
宫蕊任珊陈曼丽张国亮贾银虎陈孟晖李玉坤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绝经骨质疏松症基因表达谱
150例肺鳞状细胞癌术后生存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2014年
目的 探讨肺鳞状细胞癌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生存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在本院接受手术的150例病理诊断为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术后生存情况,并对其预后及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因素为 T 分期、淋巴血管侵犯、N2阳性淋巴结数目、N2淋巴结转移站数( P <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T分期(T3/T1)、淋巴血管侵犯、N2淋巴结转移站数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T 分期(T3/T1)、淋巴血管侵犯、N2淋巴结转移站数均是肺鳞状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张东升谢泽新周雪涛陈孟晖王金烁刘业伟
关键词:预后
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及两病并存患者基因表达差异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T2DM)、冠状动脉疾病(CAD)病理共有的关键调控基因及分子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上述2种疾病之间是否存在共有的调控基因,以期早诊断早干预。方法对确诊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同患两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uencing)。利用基因本体论数据库(gene ontology,GO)进行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然后应用生物通用交互数据集库(BioGRID,http://thebiogrid.org/)分析获得与冠状动脉疾病和(或)2型糖尿病的差异表达基因产物互作的蛋白质,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构建可视化网络。最后对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与2型糖尿病和冠状动脉疾病相关数据集,验证冠状动脉疾病和(或)2型糖尿病中的候选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共计191个基因在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和两病共存条件下均差异表达;2型糖尿病特异性的蛋白质-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中,TCF4(Degree=169)、SKP1(Degree=164)、UBE2W(Degree=75)为枢纽蛋白;冠状动脉疾病特异性的蛋白质-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中,HIF1A(Degree=124)、SMAD1(Degree=112)和SKIL(Degree=94)为枢纽蛋白;通过GSE23561基因表达数据集对候选差异表达基因验证,其中HIF1A、SMAD1和SKIL三个基因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HIF1A在2型糖尿病中显著下调。结论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病毒感染周期、抗凋亡、胰腺发育、先天免疫应答和凝血功能等生物功能和代谢通路。TCF4、SKP1与UBE2W为2型糖尿病的关键调控基因;HIF1A、SMAD1与SKIL为冠状动脉疾病的关键调控基因。冠状动脉疾病、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之间存在共有的调控基因,可能因其具有相似病理分子机制。
宫蕊热依拉·牙合甫张国亮任珊陈曼丽陈孟晖李海滨赵成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2型糖尿病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