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超

作品数:17 被引量:88H指数:5
供职机构: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肠癌
  • 6篇直肠
  • 6篇直肠癌
  • 5篇手术
  • 4篇切除
  • 3篇切除术
  • 3篇结肠
  • 2篇蛋白
  • 2篇蛋白指纹图谱
  • 2篇血清
  • 2篇造口
  • 2篇清蛋白
  • 2篇外科
  • 2篇外科治疗
  • 2篇胃癌
  • 2篇疗效
  • 2篇结直肠
  • 2篇结直肠癌
  • 2篇静脉
  • 2篇开腹

机构

  • 16篇内江市第二人...
  • 1篇泸州医学院
  • 1篇泸州医学院附...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威远县人民医...

作者

  • 16篇彭超
  • 6篇罗兵
  • 6篇陈卓
  • 5篇刘春
  • 4篇陈世杰
  • 3篇陈波
  • 2篇徐亮
  • 2篇袁万顺
  • 2篇杨建碧
  • 2篇涂元茂
  • 2篇林传彬
  • 1篇蒋鸥
  • 1篇蒋米尔
  • 1篇陆信武
  • 1篇徐加鹤
  • 1篇吴文建
  • 1篇吴文健
  • 1篇刘秀兰
  • 1篇黄思贵
  • 1篇陈波

传媒

  • 2篇中国普外基础...
  • 2篇泸州医学院学...
  • 2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吉林医学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西部医学
  • 1篇结直肠肛门外...
  • 1篇中华普外科手...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结直肠癌术后急性结肠假性肠梗阻治疗体会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术后急性结肠假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0年5月至2008年11月诊治的5例急性结肠假性肠梗阻(ACPO)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ACPO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结果ACPO患者腹胀突出而腹痛相对较轻,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发热,可少量排便排气,易与机械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混淆。腹部X光平片显示结肠胀气明显,液气平面少见。早期予全肠道动力药—莫沙比利、新斯的明治疗疗效较好。结论ACPO的临床表现具有相对的特点,尽早予全肠道动力药—莫沙比利、新斯的明治疗疗效较好。
彭超袁万顺陈卓罗兵刘春陈世杰
关键词:术后
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梗阻的外科治疗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梗阻的外科治疗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0例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一期切除吻合52例,一期切除近端造瘘远端封闭、二期吻合15例,直接造瘘13例。结果全组患者无死亡及腹腔感染,一期切除吻合无1例发生吻合口瘘。结论左半结肠及直肠癌伴急性肠梗阻的患者,经积极地围手术期处理,一期肠切除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罗兵刘春彭超陈卓陈世杰
关键词:左半结肠癌急性肠梗阻外科治疗一期切除吻合
ESD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部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观察内镜粘膜剥离术(ESD)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部侧向发育型肿瘤(LST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62例十二指肠非壶腹部LSTs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组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SD组行内镜黏膜剥离术,每组各31例。数据应用软件SPSS 22.0处理。围术期相关指标、炎性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rank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ESD组手术时间较EMR组显著增加,而ESD组术中出血量、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优于EMR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 C反映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较术前均显著增高,且ESD组三项水平均显著低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23个月,累积无病生存率:EMR组患者为80.6%,ESD组患者为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部LSTs是安全有效的,不仅能够有效的控制手术风险,而且具有更好的切除效果,并提高了患者的预后。
陈波彭超谭小辉王国仲涂元茂
关键词:十二指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切除术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接受术前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接受术前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58例接受术前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79例,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果、炎性因子水平、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住院、肠鸣音恢复及下床活动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切口长度更小,淋巴结清扫数量更多,炎性因子水平更低,CD4^(+)、CD8^(+)、CD4^(+)/CD8^(+)指标更高,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结论对接受术前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可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免疫功能与生活质量。
彭超陈波林传彬谭小辉
关键词:开腹手术放化疗直肠癌临床疗效
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两种乙状结肠造口对比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比较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患者经腹膜内、外两种乙状结肠造口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172例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腹膜内乙状结肠造口60例(经腹膜内组)、经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76例(经腹膜外组)及经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并功能锻炼36例(功能锻炼组)。对比3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造口功能。结果 1手术情况:3组患者在造口定位选择、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膜内组和功能锻炼组在术后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明显早于经腹膜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并发症:经腹膜外组和功能锻炼组的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经腹膜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锻炼组又低于经腹膜外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造口功能:经腹膜外组排便信号出现时间>30 s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经腹膜内组,功能锻炼组又高于经腹膜外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膜外组排便信号出现后自主控制排便到排出粪便时间>2 min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经腹膜内组,功能锻炼组又高于经腹膜外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经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较经腹膜内造口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少,且控便、排便能力更好。术后功能锻炼能进一步减少造口相关并发症及改善造口功能。
陈世杰刘秀兰彭超陈卓
关键词:乙状结肠造口经腹膜外造口并发症
下肢静脉性溃疡与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被引量:9
2001年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性溃疡与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42例下肢静脉性溃疡表面脓苔和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对 12例溃疡面小于 1 5cm× 1 5cm者采用溃疡贴外敷 ,对于 30例溃疡面大于 1 5cm× 1 5cm者采用植皮术。结果 :42例下肢静脉性溃疡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增多有细菌生长 ,其中绿脓杆菌感染率71 43%,表皮葡萄球菌的感染率为 2 8 5 7%,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为 7 1%。 30例植皮患者均在术后 14天拆线 ,植皮全部存活 ,12例未植皮者溃疡均于术后 2~ 3周愈合。结论 :静脉高压为细菌感染提供了条件 ,细菌感染可能参与溃疡面的扩展 。
吴文健彭超陆信武蒋米尔
关键词:下肢静脉性溃疡细菌感染细菌培养
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直肠癌保肛手术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直肠癌保肛手术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直肠癌患者按照术式分为传统开腹保肛术组(O组,n=40)与腹腔镜手术组(L组,n=40),统计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应激反应各指标水平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L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尿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O组(P均〈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O组(P〈0.05)。L组术后1~3 d T淋巴细胞亚群各指标(CD3+T、CD4+T、CD8+T及CD4+/CD8+T)水平均处于稳定状态;O组术后1~3 d CD3+T、CD4+T、CD4+/CD8+T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及L组(P均〈0.05),CD8+T明显高于术前及L组(P均〈0.05);2组术后1~2 d NK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均〈0.05),但L组明显高于O组(P均〈0.05)。2组术后即刻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均上升至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2组术后1 d时IL-6及CRP水平上升至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L组术后即刻至术后2 d其他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O组(P均〈0.05),术后3 d时上述指标水平与术前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O组(P〈0.05)。结论 与传统开腹直肠癌保肛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对机体免疫力影响小,且机体应激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彭超陈波陈卓
关键词: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应激反应
血清蛋白指纹图谱筛选胃癌血清标志物的初步探讨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利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仪及其配套蛋白质芯片筛选胃癌生物学标志物,初步探讨建立的诊断模型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国Ciphergen公司研制的蛋白指纹图谱仪和蛋白质芯片检测40例胃癌患者、20例胃溃疡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蛋白质的相对含量,用SPSS 11.5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筛选标志物,建立诊断模型。结果在正常人中未发现差异蛋白质峰表达;胃溃疡患者中仅1例有差异蛋白质峰表达,质荷比分别为5910和4095;在胃癌中共发现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质峰表达,质荷比分别为:3300、5329、4095、5910和8691。筛选质荷比为4095、5910和8691建立诊断模型,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5%和97.5%。结论蛋白指纹图谱技术在胃癌的早期诊断及筛选生物学标志物方面有很大的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刘春徐亮韩海彬杨建碧罗兵彭超
关键词:胃癌蛋白质组学血清标志物
改良双吻合术与常规双吻合术在直肠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改良双吻合术与常规双吻合术在直肠低位前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于本院接受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的6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30例。患者均行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观察组实施改良双吻合术,对照组予以常规双吻合术。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导尿管拔除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引流管置管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观察术后1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2年记录患者死亡、肿瘤复发、转移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引流管置管时间、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其他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肠梗阻、吻合口漏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2年,两组死亡、复发、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常规双吻合术相比,改良双吻合术应用于直肠低位前切除术总体疗效更优,可降低术后肠梗阻及吻合口漏发生率,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杨威彭超
关键词:直肠低位前切除术直肠癌
早期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的疗效分析及影响因素
2024年
目的 探索早期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该院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行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的患者临床病历资料,根据造口还纳时间分为早期组(<3个月)54例和普通组(>3个月)140例,分析两组一般资料、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情况;对影响早期还纳决策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早期组在性别、术前合并症、新辅助放化疗、肿瘤位置、术后排便次数、腹胀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与普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年龄、造口相关并发症、造口生活时间、术后放化疗、肿瘤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的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早于普通组(P<0.05),肛门坠胀发生率高于普通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0.836,95%CI 0.791~0.883,P=0.000)及肿瘤位置(OR=3.000,95%CI 1.139~7.899,P=0.026)是影响早期造口还纳的主要因素。结论 早期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对中高位直肠肿瘤的中青年患者是安全可行的,并能显著改善造口并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何万鹏陈波涂元茂王国仲彭超
关键词:回肠造口术直肠癌疗效影响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