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卓 作品数:10 被引量:65 H指数:5 供职机构: 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结直肠癌术后急性结肠假性肠梗阻治疗体会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术后急性结肠假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0年5月至2008年11月诊治的5例急性结肠假性肠梗阻(ACPO)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ACPO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结果ACPO患者腹胀突出而腹痛相对较轻,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发热,可少量排便排气,易与机械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混淆。腹部X光平片显示结肠胀气明显,液气平面少见。早期予全肠道动力药—莫沙比利、新斯的明治疗疗效较好。结论ACPO的临床表现具有相对的特点,尽早予全肠道动力药—莫沙比利、新斯的明治疗疗效较好。 彭超 袁万顺 陈卓 罗兵 刘春 陈世杰关键词:术后 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梗阻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梗阻的外科治疗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0例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一期切除吻合52例,一期切除近端造瘘远端封闭、二期吻合15例,直接造瘘13例。结果全组患者无死亡及腹腔感染,一期切除吻合无1例发生吻合口瘘。结论左半结肠及直肠癌伴急性肠梗阻的患者,经积极地围手术期处理,一期肠切除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罗兵 刘春 彭超 陈卓 陈世杰关键词:左半结肠癌 急性肠梗阻 外科治疗 一期切除吻合 结肠经提肌隧道拖出浆肌层反折叠原位肛门成形术治疗低位直肠癌600例 2002年 陈卓 周丽关键词:手术方法 低位直肠癌 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两种乙状结肠造口对比分析 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比较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患者经腹膜内、外两种乙状结肠造口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172例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腹膜内乙状结肠造口60例(经腹膜内组)、经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76例(经腹膜外组)及经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并功能锻炼36例(功能锻炼组)。对比3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造口功能。结果 1手术情况:3组患者在造口定位选择、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膜内组和功能锻炼组在术后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明显早于经腹膜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并发症:经腹膜外组和功能锻炼组的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经腹膜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锻炼组又低于经腹膜外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造口功能:经腹膜外组排便信号出现时间>30 s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经腹膜内组,功能锻炼组又高于经腹膜外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膜外组排便信号出现后自主控制排便到排出粪便时间>2 min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经腹膜内组,功能锻炼组又高于经腹膜外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经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较经腹膜内造口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少,且控便、排便能力更好。术后功能锻炼能进一步减少造口相关并发症及改善造口功能。 陈世杰 刘秀兰 彭超 陈卓关键词:乙状结肠造口 经腹膜外 造口并发症 肠道手术后废除胃管的研究——附400例报告 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探讨肠道手术后废除胃管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组于手术后废除胃管 ;对照组按常规安置胃管 ,两组对比观察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观察 40 0例 ,其中 386例成功 ,14例失败。但其它各项观察指标效果满意。结论 :肠道手术后除老年体弱或梗阻时间长者外 ,可废除常规安置胃管。 袁万顺 李维芝 吴泓 陈卓 文辉彬关键词:肠道手术后 病例报告 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直肠癌保肛手术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直肠癌保肛手术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直肠癌患者按照术式分为传统开腹保肛术组(O组,n=40)与腹腔镜手术组(L组,n=40),统计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应激反应各指标水平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L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尿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O组(P均〈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O组(P〈0.05)。L组术后1~3 d T淋巴细胞亚群各指标(CD3+T、CD4+T、CD8+T及CD4+/CD8+T)水平均处于稳定状态;O组术后1~3 d CD3+T、CD4+T、CD4+/CD8+T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及L组(P均〈0.05),CD8+T明显高于术前及L组(P均〈0.05);2组术后1~2 d NK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均〈0.05),但L组明显高于O组(P均〈0.05)。2组术后即刻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均上升至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2组术后1 d时IL-6及CRP水平上升至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L组术后即刻至术后2 d其他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O组(P均〈0.05),术后3 d时上述指标水平与术前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O组(P〈0.05)。结论 与传统开腹直肠癌保肛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对机体免疫力影响小,且机体应激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彭超 陈波 陈卓关键词:直肠癌 腹腔镜手术 应激反应 外剥内扎术联合切断肛门括约肌对痔疮患者肛肠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 探讨外剥内扎术联合切断肛门括约肌对痔疮患者肛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89例经病理确诊为环形混合痔患者按照术式分为对照组(n=44)与观察组(n=45),对照组仅采用外剥内扎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肛门括约肌切断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1 d、术后3个月肛管动力学指标(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肠管动力学指标(直肠感知阈值量、直肠最大耐受量及直肠最大顺应性)水平。结果 ①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肛管动力学指标(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较术前1 d均显著降低(P〈0.05~0.01),且观察组术后3个月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肠管动力学指标(直肠感知阈值量、直肠最大顺应性及直肠最大耐受量)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1 d(P〈0.05~0.01),但是两组患者术后上述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剥内扎术联合切断肛门括约肌治疗痔疮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肛肠动力学各项指标,且对肛门功能无显著性损伤,值得推广应用。 彭超 陈世杰 黄思贵 陈卓 林传彬关键词:痔疮 外剥内扎术 经骶尾部入路直肠腺瘤切除术 2003年 为探讨经骶尾部入路局部切除中低位直肠腺瘤的适应症及优缺点,总结24例距肛门4-10cm直肠腺瘤经骶尾入路的手术治疗及术后随访结果。24例腺瘤切除彻底,近期无局部复发征象。结果表明,经骶尾入路局部切除中低位直肠腺瘤,具有损伤小、显露好、操作简便、病灶清除彻底等优点,可推广应用。 陈卓 周丽 等关键词:经骶尾部入路 直肠腺瘤 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 手术方法 手术切除直肠癌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6例直肠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不同因素患者的5年生存率。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不同病程、术前CEA水平、手术方式、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个数、肿瘤临床分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CEA水平、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以及肿瘤临床分期均为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CEA水平、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以及肿瘤临床分期均为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手术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将具有重要意义。 陈世杰 刘秀兰 陈卓 陈波关键词:手术 直肠癌 预后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外科治疗体会(附44例分析) 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确诊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44例进行手术治疗,其中行保留回盲部的结肠次全切除术15例,行切除回盲部的回肠乙状结肠下端吻合术25例,全结肠切除术2例,结肠部分切除术2例。结果: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均证实结肠肠间神经节细胞减少变性或缺如。盲肠直肠吻合术后3月患者大便次数多数1-4次/日,平均2.3±1.1次/日,回肠乙状结肠下端吻合术后3月患者大便次数多数1-5次/日,平均2.5±1.2次/日,全结肠切除术后为3-8次/日,结肠部分切除术后为1-2次/1-2日。结论:结肠次全切除术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有效方法,保留回盲瓣的结肠次全切除术与切除回盲部回肠乙状结肠下端吻合术疗效无显著差异。 彭超 徐加鹤 陈卓 罗兵关键词:便秘 结肠慢传输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