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松青

作品数:22 被引量:22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5篇油藏
  • 13篇缝洞
  • 12篇缝洞型
  • 12篇缝洞型油藏
  • 6篇油田
  • 6篇塔河油田
  • 5篇盐岩
  • 5篇碳酸盐岩
  • 3篇碳酸
  • 3篇碳酸盐
  • 3篇流体流
  • 3篇流体流动
  • 2篇压裂
  • 2篇剩余油
  • 2篇剩余油分布
  • 2篇数字模型
  • 2篇水平井
  • 2篇碳酸盐岩缝洞...
  • 2篇平井
  • 2篇主控因素

机构

  • 2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0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中国石化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22篇郑松青
  • 6篇康志江
  • 3篇李阳
  • 3篇崔书岳
  • 3篇赵志峰
  • 3篇刘中春
  • 2篇李小波
  • 2篇刘坤岩
  • 2篇张宏方
  • 2篇张世亮
  • 2篇李阳
  • 2篇姚志良
  • 1篇刘慧卿
  • 1篇邬兴威
  • 1篇薛兆杰
  • 1篇王强
  • 1篇陈云亮
  • 1篇韩科龙
  • 1篇张望明
  • 1篇龙喜彬

传媒

  • 3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新疆石油地质
  • 2篇特种油气藏
  • 2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大庆石油学院...
  • 1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油气田地面工...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 1篇“高含水期油...
  • 1篇2009全国...
  • 1篇第6届全国水...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7篇2009
  • 1篇200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缝洞型介质内单相流体流动特征被引量:3
2009年
忽略孔、洞、缝的具体形式,从宏观角度,建立了以Navier-Stokes方程为控制方程的流体流动模型,对不同尺度复杂储集空间内流体的流动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阻力因子同雷诺数的双对数曲线上可分为线性流区、过渡区和阻力平方区.这种模式同管流、渗流类似.结果表明:缝洞型储层内既存在线性流也存在非线性流,但以非线性流为主;用渗透率对缝洞介质进行表征存在适用条件;相同压力梯度下,流动通道尺度越大,黏度越小,非线性流发生的概率越高;缝洞型储层内流体的流动同渗流、管流存在密切联系.
郑松青卢占国孙华
关键词:流动特征线性流非线性流
塔河12区奥陶系油藏初期产水主控因素及措施
2015年
针对塔河12区奥陶系油藏开发初期产水主控因素不清的问题,基于油气运移特征,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开发等资料,从构造特征、储层类型、开发设计角度出发,采用流体运移机理分析与实钻验证相结合方法,揭示了油藏开发初期产水主控因素为储集体类型、构造位置、古河道、井型设计等。现场采取残丘高点侧钻、缝洞体高点侧钻、部署水平井措施后,塔河奥陶系缝洞型稠油油藏降水增油效果显著。
刘坤岩邬兴威郑松青韩东司朝年
关键词:水平井
缝洞型油藏离散模型表征研究
离散模型可以描述油藏任意尺度上的非均质性,可以更加灵活的建立流体流动数学模型。对缝洞型油藏离散模型表征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溶蚀缝洞的不同特征,分别采用了球型模型、圆管模型、多边形模型和Baecher圆盘模型进行描述。根据...
郑松青李阳赵志峰
关键词:缝洞型油藏泊松过程
文献传递
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理论与实践被引量:95
2018年
针对中国碳酸盐岩油气田成藏模式多样、构造复杂、储集层差异大的特点,跟踪分析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开发技术攻关实践,系统总结了所形成的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理论与技术,分析了其适应性与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思路。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主要形成了:(1)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成因机制、复杂介质复合流动机理理论;(2)以地球物理描述、离散缝洞建模方法为核心的储集体识别和描述技术;(3)自由流-渗流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及试井分析技术;(4)空间结构井网设计、变强度注水和堵水封窜为核心的注水开发和氮气单井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5)钻完井、酸化压裂增产技术。进一步实现碳酸盐岩油气藏高效开发,需要开展4个方面的攻关:(1)发展更高精度的复杂储集层描述技术;(2)研发多途径的油气藏提高采收率技术;(3)完善和发展超深层碳酸盐岩钻井、酸化压裂改造方法,大幅降低工程成本;(4)加强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与油气藏开发的融合,实现油田开发的智能化。
李阳康志江薛兆杰郑松青
关键词: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集层酸化压裂提高采收率
利用地震资料约束小尺度离散裂缝的空间分布被引量:4
2012年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能够表征储层任意尺度上的非均质性,已经成为裂缝性油藏描述的一项先进技术。在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建模过程中,应视裂缝尺度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易识别的大尺度裂缝一般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难以识别的小尺度裂缝一般采用基于示性点过程的随机建模方法。针对小尺度裂缝随机建模过程中裂缝片空间位置的确定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能够利用地震资料约束井间裂缝分布的方法。该方法在裂缝密度模型建模的基础上,先将其转化为概率模型,再以概率模型作"中介",并同一定的终止条件相结合,最后确定裂缝片位置,解决了井点处裂缝密度同控制裂缝生成的密度不一致的问题。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王强卢泉杰韩科龙郑松青
关键词:地震资料
基于HMM的缝洞型油藏产量预测算法被引量:3
2020年
缝洞型油藏具有非均质性强,开采难度大的特点.预测油藏产量变化规律对后期开发方案的制定、调整以及实际的生产优化至关重要.本文以塔河油田实际生产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基于HMM(隐马尔可夫模型)的缝洞型油藏产量变化规律预测模型.该模型可预测未来一周油藏生产井产油趋势,为油藏生产开发提供指导.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基于HMM的产量预测算法预测精度最大可达85.71%.
崔书岳黄晓辉陈云亮郑松青
关键词:油藏工程缝洞型油藏塔河油田HMM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开发特征及改善对策被引量:3
2022年
以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实践为基础,综合应用地质、地球物理、示踪剂测试、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其水驱开发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低效水驱模式,并针对性提出了改善水驱技术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开发呈现三大特征:①受效方向单一;②注水利用率低;③注水失效的主要原因为底水水侵。主要存在低水驱控制型、低水驱动用型、低洗油效率型3大类10亚类低效水驱模式。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对策包括:①围绕连通缝洞体(或缝洞群)构建(或完善)注采关系,通过完善井网、改善连通等提高水驱控制程度;②通过调驱、注采参数优化、改变水驱方向、变强度注水等提高水驱动用程度;③通过改善岩石及油水界面性质提高水驱洗油效率;④通过提高生产井井底压力、封堵水侵通道、降低底水能量等方式抑制底水。同时,还要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提高油藏描述精度,提高技术实施有效率。
郑松青康志江程晓军程晓军李小波张世亮崔书岳
关键词:连通性缝洞型油藏碳酸盐岩塔里木盆地
基于数字模型的缝洞型油藏流体流动模型研究
本文利用充填溶洞的数字模型,建立了以Navier-Stokes方程为控制方程的N-S模型,模拟溶洞内流体的流动,并将模拟结果同渗流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溶洞内流体流动为层流时,可以利用达西渗流模型进行近似模拟,过...
郑松青赵志峰鲍敬伟
关键词:渗流模型
文献传递
缝洞型油藏复合介质模型及流体流动数学模型被引量:2
2009年
缝洞型油藏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尺度差异大,流体流动形式复杂。根据流体流动特征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将缝洞型油藏流体流动形式划分为基岩、微裂缝发育带的孔隙流和大型裂缝、溶洞中的“空腔流”。对应于两种类型的表征单元体:多孔介质表征单元体和“流体质点团”。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缝洞型油藏储集体是一种由多孔介质和“空腔介质”组成的复合介质。不同的介质具有不同的流体流动形式和表征单元体。最后,分别建立多孔介质和“空腔介质”中的流动方程,并以其耦合形式作为缝洞型油藏流体流动的数学模型。这对于该类油藏下~步高效开发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郑松青李阳张望明张宏方赵艳艳
关键词:缝洞型油藏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后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与提高采收率途径被引量:32
2019年
综合岩心、测井、地震、生产动态等多方面资料,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多尺度特征、储集体类型、缝洞体空间形态及分布模式、与生产井的配置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各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建立了水驱后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模式;结合塔河油田的开发实践,系统研究了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表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后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可归结为局部高点、井控不足、连通通道屏蔽和弱水动力4大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是一个系统工程:天然能量开发阶段,做好生产调控,防止底水窜进;注水早期,依据储集体类型、连通性、空间位置构建注采关系,提高水驱控制及动用程度,尽量减少剩余油;注水开发中后期,依据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征,通过加强井控、利用重力分异和毛细管的渗吸作用、扰动(改造)流场等措施,实施精准挖潜。同时做好技术储备,开展储集层改造、新型注入介质、智能优化开发等技术的研发,做好注水、注气技术的接替,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
郑松青杨敏康志江刘中春龙喜彬刘坤岩李小波张世亮
关键词: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