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晓翠

作品数:5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多裂骆驼蓬
  • 2篇粘液
  • 2篇植物
  • 2篇种皮
  • 2篇种皮纹饰
  • 2篇种子扩散
  • 2篇繁殖
  • 2篇甘草
  • 2篇甘草属
  • 1篇引物
  • 1篇引物开发
  • 1篇亲缘
  • 1篇亲缘关系
  • 1篇亲缘关系分析
  • 1篇种皮结构
  • 1篇种皮微形态
  • 1篇种子
  • 1篇种子生产
  • 1篇资源分配
  • 1篇微形态

机构

  • 5篇石河子大学
  • 4篇新疆生产建设...

作者

  • 5篇陆嘉惠
  • 5篇陈晓翠
  • 4篇韩春
  • 3篇宋凤
  • 2篇陈超南
  • 1篇谢良碧
  • 1篇李学禹
  • 1篇张爱霞
  • 1篇李晓岚
  • 1篇王跃
  • 1篇杨旭

传媒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6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5种甘草属植物花序和种子生产的位置效应及繁殖资源分配模式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以种植于新疆石河子的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inn.)、胀果甘草(G.inflata Batal.)、乌拉尔甘草(G.uralensis Fisch.)、黄甘草(G.eurycarpa P.C.Li)和蜜腺甘草(G.glabra var.glandulosa X.Y.Li)为研究对象,对植株不同部位的花序数量、花序正常发育率、每花序单花数量和果穗干质量,以及植株不同部位和花序不同部位的生物量投入比、座果率、结籽率、种子投影面积和种子千粒质量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对供试5种甘草属(Glycyrrhiza Linn.)植物的繁殖资源分配模式和种子生产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植株内,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黄甘草和蜜腺甘草的花序数量、花序正常发育率、每花序单花数量和果穗干质量从植株下部到上部总体上依次递减,而胀果甘草植株不同部位间这4项指标总体上无显著差异。同一植株内,胀果甘草植株中部的生物量投入比和座果率均较高,但其生物量投入比、座果率和结籽率在植株不同部位间均无显著差异;而供试另4种植物的生物量投入比、座果率和结籽率从植株下部到上部总体上依次递减。同一花序内,胀果甘草花序中部的生物量投入比明显高于花序上部和下部,座果率从花序下部到上部依次递减,结籽率则在花序不同部位间无显著差异,而供试另4种植物的生物量投入比、座果率和结籽率从花序下部到上部总体上依次递减。供试5种植物的种子投影面积和种子千粒质量在植株不同部位间和花序不同部位间均无显著差异。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在资源竞争、结构效应和花粉限制的影响下,供试5种甘草属植物存在2种不同的资源分配模式和种子生产格局。其中,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黄甘草和蜜腺甘草通过减少对晚发育的花或果实的资源投入来保障早发育的花或果实获得较多的资源,达到繁殖成功的目的;而胀果甘草则采取对花和果实随机败育的方
韩春陆嘉惠陈晓翠牛清东宋凤陈超南
关键词:花序发育种子生产
荒漠植物骆驼蓬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为了探究荒漠植物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的繁殖生物学特性,采用野外定点观察的方法研究其花部特征和开花动态、主要传粉昆虫和访花特性,并利用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来初步测定骆驼蓬的繁育系统。结果显示:(1)群体花期5月中旬至7月下旬,约80 d,单花花期2-3 d;雄蕊15枚,花药渐次开裂;子房3室,胚珠55-70枚,柱头呈三面微凹的三棱柱形;子房基部具有5个蜜腺窝,盛花期花蜜量较丰富;(2)OCI≥4,花粉-(P/O)为15443.9±1407.051,综合分析,初步推断骆驼蓬属于异交,部分自交亲和的繁育系统类型;(3)研究发现骆驼蓬具异型花柱,长花柱型花占多数,短花柱型花只占有极少的比例,存在雌雄异位现象,异位距离为0.067±0.0047 cm;(4)传粉昆虫主要为蜂类。日访花频率显示,在12:00左右达到最大值,16:00左右达到最低,到19:00之后又出现1个小高峰。此外,阴雨低温天气造成访花昆虫数量减少,与花冠闭合和延迟开花等现象相适应,这是植物长期对气候和访花昆虫相互适应的结果。
杨旭陆嘉惠陈晓翠牛清东韩春王跃
关键词:骆驼蓬花部特征传粉特性
多裂骆驼蓬种皮纹饰和粘液的解剖结构特征及其对种子扩散和萌发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荒漠植物多裂骆驼蓬粘液质种皮吸水前后的形态变化,通过种子吸水-脱水、粘土、漂浮和萌发实验研究了种皮纹饰和粘液特征在种子扩散和萌发中的适应意义,以期为研究该物种在荒漠环境中的适应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多裂骆驼蓬种皮纹饰由表皮细胞外切向壁的附属物向外突起形成,呈多面体网纹状;种皮纹饰上覆盖1层粘液薄膜,将多面体网眼围成封闭的腔,种子吸水后粘液薄膜变成凝胶状,腔内有气泡产生;粘液薄膜经过反复吸水-脱水后逐渐溶解消失。(2)种皮网眼状腔室结构和粘液薄膜可使种皮纹饰内储存空气,以增强种子的漂浮能力,有助于种子扩散;种皮纹饰和粘液还增强了种子的粘土能力,使种子锚定在土壤表面,避免种子裸露和活力丧失;此外,种皮纹饰及粘液的快速吸水和保水能力能防止种子失水,有效维持该物种在荒漠环境中的土壤种子库。(3)种皮纹饰和粘液虽可抑制种子萌发,但能促进幼根的伸长生长,对增强幼苗的建植能力有一定积极作用。
陈晓翠陆嘉惠陈超南韩春宋凤牛清东
关键词:种子扩散
4种甘草属植物EST-SSR引物开发及其亲缘关系分析被引量:18
2015年
通过乌拉尔甘草表达序列标签(EST)数据库查找甘草属的SSR位点,并利用Primer 3.0软件在线设计EST-SSR引物,对来自甘草属4个种22份材料的EST-SSR指纹图谱特征和聚类结果进行分析,为探讨甘草属种间亲缘关系和疑难种的分类地位提供分子依据。结果显示:(1)去掉冗余序列后共得到441条EST序列,获得504个SSR位点,其中二核苷酸为重复单元的序列最多为350个,占69.44%,重复类型中以TC/AT、TA/AG形式的微卫星最为丰富。(2)设计的40对EST-SSR引物,均能扩增出清晰条带,其中15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在22份甘草属植物材料中共获得等位基因59个,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3.93个等位基因位点,扩增产物多态性比率为89.44%,能很好地表征甘草属种间的等位基因差异。(3)引物Primer 64对4种甘草属植物均能扩增出特异性条带,黄甘草在180和220bp 2个位点分别与光果甘草、胀果甘草基因共享,具有杂交种特征。(4)聚类分析表明,当相似性系数为0.82时,22份材料被划分为四组(与经典分类结果一致),第一组为内蒙古杭锦旗分布的乌拉尔甘草;第二组为新疆巴楚分布的光果甘草、黄甘草;第三组为新疆石河子分布的胀果甘草、黄甘草;第四组为新疆石河子分布的乌拉尔甘草;不同居群的黄甘草遗传分化较大,可能与同域分布亲本种的差异及种间的渐渗杂交有关。研究表明,开发的15对EST-SSR引物在甘草属内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可以为该属的种间亲缘关系和种内遗传分化研究及物种鉴定提供分子依据。
李晓岚陆嘉惠谢良碧张爱霞陈晓翠李学禹
关键词:甘草属SSR亲缘关系
多裂骆驼蓬种皮微形态及其粘液特征的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为研究多裂骆驼蓬种子扩散前(未脱落)和扩散后(土壤库)的种皮微形态及种皮粘液质的变化,本研究利用体式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该物种的种皮微形态、粘液特征及种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多裂骆驼蓬的种皮结构由1-3层薄壁细胞、1层栅栏状细胞和多层肉质化细胞组成;种皮纹饰由表皮细胞外切向壁的附属物向外突起形成,呈网纹状,多面体网眼底部具有许多分叉或不分叉的突起,为种皮的次要纹饰;网眼表面覆盖一层粘液薄膜,将网眼围成封闭的粘液腔,种子吸水后,粘液薄膜变成凝胶状,粘液腔内出现大量气泡,但经多次吸水-脱水后,粘液薄膜破裂逐渐消失,种皮变得疏松;扩散后种子的萌发率、平均发芽天数和幼根长均显著大于扩散前种子的。以上结果表明,种皮网纹状纹饰和粘液有助于种子在表面形成空气层,并粘附土壤,增加种子重量,提高干旱环境下种子的保水和粘附能力,避免种子裸露和活力的丧失;种皮粘液经过反复吸水、脱水和粘土后会逐渐释放到土壤中,有利于种子的锚定和萌发,是对极端荒漠环境的一种适应。
陈晓翠陆嘉惠韩春宋凤牛清东
关键词:种皮纹饰种皮结构粘液种子扩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