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亚南

作品数:13 被引量:108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针刺
  • 3篇应激性
  • 3篇睡眠
  • 3篇睡眠时间
  • 3篇溃疡
  • 2篇亚群
  • 2篇应激性胃溃疡
  • 2篇针刺干预
  • 2篇直接灸
  • 2篇清和
  • 2篇黏膜
  • 2篇黏膜损伤
  • 2篇胃溃疡
  • 2篇胃黏膜
  • 2篇胃黏膜损伤
  • 2篇细胞
  • 2篇细胞亚群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淋巴细胞亚群

机构

  • 7篇北京中医药大...
  • 5篇北京京北职业...
  • 3篇北京按摩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闫亚南
  • 6篇马惠芳
  • 3篇杨萍
  • 3篇马佳佳
  • 3篇田瑶
  • 2篇黄迎华
  • 2篇李倩
  • 1篇侯中伟
  • 1篇邢兆宏
  • 1篇王宁
  • 1篇刘琼

传媒

  • 3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针灸临床杂志
  • 1篇现代医学与健...
  • 1篇环球中医药
  • 1篇运动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职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教学改革探索被引量:4
2020年
作为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之中的核心课程,中国《传统康复技术》也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课程体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教学效率和质量较为低效,文章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多方面改革着手进行探究。
闫亚南刘琼
关键词:高职教学改革
基于HPA轴谈“胃不和则卧不安”被引量:4
2018年
早在《素问·逆调论》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说法,也被历代医家所认可并加以解释。临床实证中常见有"胃不和""卧不安"疾病,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现代医学研究发现HPA轴对"胃不和""卧不安"均有调节作用。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内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
闫亚南
关键词:HPA轴胃不和则卧不安中医理论
直接灸“肝俞”对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23
2016年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对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模型大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的影响,探讨直接灸对肝癌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5只)、直接灸1组(15只)、直接灸2组(15只)以及隔姜灸组(15只),采用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法逐步诱导肝癌模型,为期10周。直接灸1组、直接灸2组造模的同时分别给予直接灸"肝俞"穴3壮/穴、6壮/穴干预,隔日1次;隔姜灸组造模开始的同时运用"肝俞"隔姜灸法进行干预,3壮/穴,隔日1次,连续10周。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 3^+、CD 4^+、CD 8^+的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D 3^+、CD 4^+T细胞含量降低(P<0.05,P<0.01);直接灸干预后其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而隔姜灸组与模型组比,CD 3+T细胞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 4^+T细胞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D 8^+T细胞含量升高(P<0.01);直接灸1、2组及隔姜灸组CD 8+T细胞含量与模型组比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后CD 4^+/CD 8^+比值显著升高(P<0.01)。在病理改变方面,艾灸各干预组镜下癌细胞分化程度高,异型性低。结论:直接灸和隔姜灸对肝癌癌前病变病理形态学变化有改善作用,可能与调节外周血中CD 3^+、CD 4^+、CD 8^+T细胞的含量,提高充分免疫应答效应,增强免疫监视,避免肿瘤细胞逃逸相关。
闫亚南王宁王卓昱田瑶成宇镇马惠芳侯中伟马佳佳关翰宇
关键词:直接灸隔姜灸癌前病变T淋巴细胞肿瘤免疫
针刺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网络版、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检索从建库(刊)到2016年9月发表的关于针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统计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6项RCT,合计1 57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针刺与西药比较:在有效率、溃疡面积愈合率、幽门螺杆菌(HP)转阴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发率方面,针刺组低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0.35,95%CI(0.14,0.84),P<0.05]。(2)针刺+西药与西药比较:在有效率、溃疡面积愈合率、复发率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R=1.20,95%CI(1.04,1.38),P=0.01;RR=1.29,95%CI(1.06,1.58),P=0.01;RR=0.27,95%CI(0.16,0.45),P<0.00001]。证据等级分析结果显示,除针刺治疗的溃疡面积愈合率和针刺HP转阴率评为"低级"外,其余都被评为"极低级"。结论:针刺联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对照常规西药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该结论的证据质量等级不高,研究结论需谨慎对待,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田瑶闫亚南关翰宇马佳佳王卓昱马惠芳邢兆宏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针刺META分析
针刺对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血清和下丘脑中GAS、SS和MT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从脑-肠轴角度分析胃肠疾病对睡眠的影响,为"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提供现代科学支持。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每组7只。采用束缚-浸水(restraint water-immersion stress,RWIS)应激法造大鼠胃溃疡模型;针刺治疗组选用"中脘""足三里",每天针刺20分钟,每5分钟行针30秒,药物组选用奥美拉唑肠溶片(0.2 mg/kg),每日一次灌胃给药,干预5天后取材,40 mg/kg戊巴比妥钠诱导大鼠睡眠,记录各组大鼠睡眠持续时间,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和下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丘脑中胃泌素(gastrin,GAS)、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和褪黑素(melatonin,MT)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睡眠时间明显少于正常组(P<0.05),针刺治疗后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造胃溃疡模型成功;针刺组和药物组大鼠损伤指数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和下丘脑GAS较正常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MT、SS含量显著降低(P<0.01);针刺组和药物组大鼠血清和下丘脑GAS含量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1),针刺组大鼠血清和下丘脑MT、SS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胃肠疾病与失眠密切相关,针刺"中脘""足三里"能够促进大鼠胃溃疡的愈合,改善大鼠睡眠,这与其降低外周和中枢GAS含量,增加SS、MT含量有关。
马佳佳闫亚南关翰宇付晨露李婧婷薛婷王旒靖邵一轩熊敏葛东宇董瑞娟马惠芳
关键词:应激性胃溃疡针刺干预脑肠轴胃泌素
关于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被引量:3
2018年
本文对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述了新时期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从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构建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2大方面来对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对策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肖品圆闫亚南
针刺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睡眠时间及纹状体中五羟色胺、多巴胺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从脑-肠轴角度探讨针刺不同穴位对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愈合及睡眠情况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治胃组、安神组、联合组,每组8只。采用无水乙醇灌胃方法造成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治胃组穴选双侧“足三里”“中脘”,安神组穴选双侧“申脉”“照海”,联合组穴选双侧“足三里”“中脘”“申脉”“照海”,用0.22 mmx13 mm不锈钢毫针刺入5-10 mm,留针20 min。针刺干预5 d后检测热痛阈的变化。按40 mg/kg大鼠体质量腹腔注射2%戊巴比妥钠,记录注射后大鼠的睡眠持续时间。肉眼观察大鼠的胃黏膜形态,Guth法计算黏膜损伤指数(UI),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纹状体中5-羟色胺(5-HT)、多巴胺(DA)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热痛阈和睡眠持续时间显著下降(P<0.01),UI 及5-HT、DA 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热痛阈和睡眠持续时间增加(P<0.05,P<0.01),UI均显著降低(P<0.01),治胃组和联合组中5-HT含量明显降低、治胃组DA含量显著降低(P<0.01);各治疗组间比较,联合组热痛阈及睡眠持续时间显著增加(P<0.01),UI显著降低(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中脘、照海、申脉可促进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愈合,同时延长睡眠持续时间,其中四穴联合应用效果更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纹状体中5-HT及DA含量发挥作用。
李倩黄迎华刘曜纶杨萍闫亚南马惠芳
关键词:应激性胃黏膜损伤针刺热痛阈睡眠时间多巴胺
针刺对胃黏膜损伤大鼠睡眠时间及血清和海马中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介素-25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从脑-肠轴角度探讨针刺在治疗胃黏膜损伤及改善睡眠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胃组、安神组和联合组,每组8只。采用无水乙醇灌胃法造成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和胃组选"中脘""足三里"穴,安神组选"照海""申脉"穴,联合组选"中脘""足三里""照海""申脉"穴,针刺治疗5d。末次针刺后,用戊巴比妥钠溶液腹腔注射,记录注射后大鼠的睡眠诱导时间。肉眼观察大鼠的胃黏膜形态,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和海马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25(IL-25)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睡眠诱导时间和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增高(P<0.01),血清与海马中TNF-α及IL-25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3个治疗组睡眠诱导时间和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降低(P<0.01),血清与海马中TNF-α及IL-25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和胃组与联合组较安神组胃黏膜损伤指数、血清IL-25含量、海马TNF-α和IL-25含量降低明显(P<0.01,P<0.05),安神组与联合组在缩短睡眠诱导时间方面的效果均优于和胃组(P<0.01,P<0.05),联合组血清TNF-α含量显著低于和胃组与安神组(P<0.05)。结论:"中脘""足三里""照海""申脉"联合针刺能够更好地促进大鼠胃溃疡的愈合,同时缩短睡眠诱导时间,这与其降低血清及海马中TNF-α及IL-25含量有关。说明胃肠疾病与睡眠之间相互影响,为临床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黄迎华李倩杨萍闫亚南马惠芳
关键词:胃黏膜损伤针刺干预睡眠时间肿瘤坏死因子-Α
预针刺对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睡眠时间及CRH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观察预针刺对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的睡眠时间和血清、下丘脑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含量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空白组、模型组、和胃预针刺组、安神预针刺组,每组8只。和胃预针刺组选取双侧"足三里"及"中脘";安神预针刺组选取双侧"照海""申脉",针刺预处理10天后采用束缚-浸水(RWIS)应激法复制应激性胃溃疡模型。记录各组大鼠睡眠持续时间,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下丘脑中CRH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的睡眠持续时间显著缩短,和胃组、安神组均延长睡眠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大鼠胃粘膜皱襞变平且颜色较暗,粘膜表面溃疡缺损形成,和胃组、安神组均可改善此病理变化,且睡眠的持续时间与胃溃疡指数呈负相关;模型组大鼠血清、下丘脑中CRH的含量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和胃组、安神组均有显著下降(P<0.01),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胃粘膜损伤越严重,睡眠持续时间越短,针刺可有效地保护胃粘膜,预防应激性溃疡,延长造模后大鼠睡眠时间,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中枢及外周CRH含量,进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减轻机体的应激性反应。
闫亚南杨萍田瑶王卓昱马惠芳
关键词:应激性胃溃疡睡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直接灸“肝俞”对HCC癌前病变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IL-2的影响
目的:本实验以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肝癌癌前病变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直接灸与间接灸法刺激模型大鼠肝俞穴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含量以及IL-2含量的变化,探讨灸法对肝癌癌前病变大鼠免疫功能的影...
闫亚南
关键词:白介素-2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