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雅文

作品数:25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会议论文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颅内
  • 15篇颅内静脉
  • 15篇颅内静脉窦
  • 15篇颅内静脉窦血...
  • 15篇内静脉
  • 15篇静脉窦
  • 15篇静脉窦血栓
  • 13篇静脉
  • 10篇梗死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5篇影像
  • 5篇窦血栓形成
  • 5篇颅内静脉窦血...
  • 5篇脑白质
  • 5篇脑梗死患者
  • 5篇静脉窦血栓形...
  • 5篇白质
  • 5篇CT
  • 5篇病变

机构

  • 25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5篇杨雅文
  • 24篇田成林
  • 16篇李倩
  • 5篇于生元
  • 5篇吕斌
  • 5篇李倩
  • 4篇蒲传强

传媒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七届中华医...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22篇2015
  • 3篇2014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内静脉窦血栓所致颅内出血CT影像特点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所致颅内静脉性出血的CT影像特点。方法选取2006--2013年间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全脑血管造影(DSA)或头颅静脉核磁共振成像(MRV)或头颅静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V)检查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经头颅CT证实存在出血共24例,总结其出血在CT平扫影像的特点。结果出血部位除3例位于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外,其他均分布在脑叶。其中上矢状窦病变7例,其并发的出血主要位于额叶;侧窦病变7例,其并发出血部位主要位于同侧的颞叶及顶叶;多个静脉窦病变共10例,为上矢状窦合并一侧和(或)双侧侧窦病变,其并发出血可位于额、顶、颞及枕叶。就出血形态而言,渗血、点片状出血共13例,类似动脉性出血的实体血肿共3例,实体血肿合并渗血共5例,出血周围可合并与血肿体积不匹配的大面积低密度区,实体血肿其低密度区直径/出血直径=1.85(1.62~2.27)。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所致静脉性出血多见于脑叶,可多部位同时发生,多呈点片状渗血,较少形成实体血肿。
杨雅文李倩吕斌田成林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颅内出血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增强MRI"空δ征"随时间演变规律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增强MRI"空6征"在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价值及其随时间演变规律.方法 以2004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45例,作为实验组.以同期住院诊断为原发...
杨雅文李倩田成林
CT静脉窦高密度征对不同部位不同阶段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意义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评价头颅CT平扫"高密度征"对不同部位、不同阶段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6-2013年我院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49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入组患者均行颅脑CT平扫、MRI及DSA/MRV/CTV检查。以MRI+DSA/MRV/CTV作为确定血栓形成部位金标准。统计上矢状窦、左侧横窦和乙状窦、右侧横窦和乙状窦、直窦血栓在不同时间段进行CT平扫时异常"高密度征"的阳性率。结果 49例中,经MRI+DSA/MRV/CTV证实92个静脉窦存在血栓,部位分布为上矢状窦31个,左侧横窦和乙状窦25个,右侧横窦和乙状窦26个,直窦10个。CT"高密度征"对上矢状窦、左侧横窦和乙状窦、右侧横窦和乙状窦及直窦血栓的识别阳性率分别为32.3%、40%、42.3%、90%;在发病后≤7 d、8~30 d、〉30 d时行CT检查,"高密度征"的阳性率分别为80.8%、37.0%、23.1%。结论头颅CT平扫"高密度征"能够识别不同部位静脉窦血栓,对直窦血栓识别率最高。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7 d时,头颅CT平扫通过"高密度征"能较敏感地识别大静脉窦部位血栓;病程〉7 d时,头颅CT平扫仍能识别部分CVT,这对于临床上早期识别并诊断CVST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李倩杨雅文田成林蒲传强于生元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头颅CT平扫
颅内静脉窦血栓所致颅内出血的CT影像特点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所致颅内静脉性出血的CT影像特点.方法 选取2006年-2013年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MRI+DSA/MRV/CTV检查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经头颅CT证实存在出血的患者共24例,总...
李倩杨雅文田成林
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脑白质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脑白质病变是发病率较高的脑小血管病。既往研究示肾功能与脑小血管病相关,而血清胱抑素C是反映肾功能的敏感指标。因此,本研究探索脑梗死患者中血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脑白质病变的关系。  方法:以2012年1月1日至201...
杨雅文
关键词:脑白质病变血清胱抑素脑梗死
文献传递
颅内静脉窦MRI强化特征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价值的评价
目的 静脉窦周边线样强化(在与静脉窦垂直层面被称为"空6征")被认为是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影像证据,本研究旨在观察血栓形成的静脉窦在增强M...
杨雅文田成林李倩吕斌蒲传强
穿支动脉梗死的部位分布
目的穿支动脉梗死是脑梗死主要分型之一。在脑梗死中的发生率约为25-30%。有关穿支动脉梗死部位分布的资料多来自CT影像。本研究根据磁共振DWI检查结果,描述分析了穿支动脉梗死的部位分布。方法以我院2008年4月至2011...
杨雅文田成林
文献传递
单个皮质下梗死的大小、部位与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单个皮质下梗死的大小、部位与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于发病后1周内行颅脑磁共振检查并且弥散加权成像显示在穿支动脉分布区存在单个皮质下梗死的患者。...
李倩杨雅文田成林
文献传递
穿支动脉梗死的部位分布
目的穿支动脉梗死是脑梗死主要分型之一。在脑梗死中的发生率约为25-30%。有关穿支动脉梗死部位分布的资料多来自CT影像。本研究根据磁共振DWI检查结果,描述分析了穿支动脉梗死的部位分布。方法以我院2008年4月至201 ...
杨雅文田成林
脑梗死患者的脑白质病变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索脑梗死患者中脑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37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Fazekas量表评价核磁共振T2WI脑室旁白质和皮质下白质病变严重程度。分别比较不同程度脑室旁白质病变、皮质下白质病变患者间各个危险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高血压是脑室旁白质(OR年龄=1.090,95%CI:0.073-0.099,P<0.05;OR高血压=1.699,95%CI:0.242-0.818,P<0.05)和皮质下白质病变(OR年龄=1.074,95%CI:0.059-0.083,P<0.05;OR高血压=1.353,95%CI:0.017-0.588,P<0.05)共同的危险因素。收缩压(OR=1.008,95%CI:0.001-0.015,P<0.05)是皮质下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年龄、高血压是脑室旁白质病变、皮质下白质病变共同的危险因素,收缩压是皮质下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
杨雅文田成林李倩吕斌于生元
关键词:脑白质病变核磁共振成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