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裂变径迹
  • 2篇磷灰石
  • 2篇磷灰石裂变径...
  • 1篇地貌
  • 1篇地貌形态
  • 1篇新生代
  • 1篇雅鲁藏布大峡...
  • 1篇油气
  • 1篇油气勘探
  • 1篇油气勘探方向
  • 1篇油气勘探意义
  • 1篇造山带
  • 1篇山带
  • 1篇山脉隆升
  • 1篇四川盆地
  • 1篇天山造山带
  • 1篇盆地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因素
  • 1篇前陆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王丽宁
  • 3篇季建清
  • 3篇孙东霞
  • 2篇龚俊峰
  • 2篇张志诚
  • 2篇徐芹芹
  • 1篇于祥江
  • 1篇韩宝福
  • 1篇赵磊
  • 1篇庆建春
  • 1篇涂继耀
  • 1篇钟大赉
  • 1篇朱自虎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 3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天山晚古生代以来山脉隆升与热史演化研究
天山造山带是中亚重要造山带。天山古生代的碰撞造山和新生代的陆内造山是具有时空差异的两次造山运动。现代的天山山脉是在古生代造山基础上,于新生代强烈抬升而形成。本文从热史演化的角度研究天山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的地壳演化和山脉隆升...
王丽宁
关键词:天山造山带晚古生代磷灰石裂变径迹山脉隆升
新疆博格达—哈尔里克山晚新生代压扭性变形与隆起成山被引量:5
2010年
压扭性走滑变形是陆内变形的最主要构造样式之一,并且是陆内造山系统得以形成的最基本构造样式。位于天山东部的博格达—哈尔里克山链,横亘在吐哈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是研究新生代山脉形成理想的野外实验室。本文结合压扭造山带的研究,通过野外地质填图、遥感解译和DEM分析,裂变径迹测试等研究,确认博格达—哈尔里克山与山脉隆起相关的断裂构造主要为北东东向和北西西向压扭性走滑断裂,认为它是晚新生代压扭造山带(transpressional orogen)。主要证据是:首先博格达—哈尔里克山与山脉隆起相关的构造变形为北东东70°走向和北西西290°走向,山脉两侧呈现向盆地方向的逆冲冲断构造,体现了近南北向为构造主压应力场特点;其次天池河床砂岩屑AFT分析出的年龄峰值集中在42.8 Ma(62.8%)、18.8 Ma(29.0%)、3.2 Ma(8.2%),表明样品所代表的流域地质体在42.8 Ma、18.8Ma、3.2 Ma经历了3次冷却事件。依据裂变径迹等年龄投影圈闭图显示博格达山裂变径迹年龄存在中间新,两边老的特点。基于相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压扭造山模式也可以解释整个天山晚新生代山脉强烈隆升。
朱自虎季建清徐芹芹王丽宁孙东霞龚俊峰赵磊
关键词:裂变径迹
四川盆地龙门山北段冲断带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意义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缘和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龙门山冲断带是中国中-新生代构造地质研究的热点地区,同时也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域。本研究结合最新的油气勘探资料,解剖龙门山北段冲断带的构造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有利的勘探...
王丽宁
关键词:前陆冲断带油气勘探方向
西南天山隆起时代的河床砂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被引量:13
2010年
现代的天山山脉是在古生代造山基础上,于新生代强烈抬升而形成.其新生代造山和隆升过程,造就了现今的天山地貌格局.本文选取西南天山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河床砂岩屑裂变径迹测年分析,从统计角度限定西南天山的隆升-剥露过程.样品采集于特克斯河支流阿克雅孜河、夏特河、木扎河以及特克斯河干流的沉积河床.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和统计分析表明,存在代表源区热史演化不同阶段的年龄峰值.尽管不同样品的年龄众数分布有少许差别,颗粒年龄众数的去褶积分析获得了西南天山山体新生代冷却的三个基本一致的阶段:6~8 Ma,12~19 Ma以及32~40 Ma.结合山脉隆起的地质地貌模型,无论是整体抬升或掀斜抬升,以及压扭性背景的花状挤出抬升,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封闭温度推断的抬升量与现今天山高度基本相当的事实,都可以确认西南天山山体是6~8 Ma以来形成的.天山这三期快速抬升冷却事件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主要隆升时期有较好的对应,证明了天山隆升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关系.另外,6~8 Ma的冷却事件与沉积地层学研究揭示的6 Ma左右的气候显著变化相互印证,显示了研究区域山脉隆升和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王丽宁季建清孙东霞徐芹芹涂继耀张志诚韩宝福
关键词:西南天山磷灰石裂变径迹地貌形态
雅鲁藏布大峡谷气候因素引起地壳剥蚀冷却的证据被引量:10
2011年
雅鲁藏布大峡谷处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是全球气候和构造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也是地貌演化最为迅速的区域,因此成为了研究气候构造两者相互作用的良好野外实验室.在这一地区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的方法,对多雄拉-背崩剖面上海拔高程分布在4210~710m之间11个基岩样品进行测试.该剖面是一个综合的气候、构造因素的多元梯度带,具有降雨量、地形高程、变质程度、热史年龄等方面的梯度变化,为进行气候-构造因素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途径.测试的结果显示,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在(4.6±0.6)^(1.7±0.3)Ma之间,裂变径迹长度分布在11.0~12.4μm(标准偏差为2.0~2.7μm).在这一剖面上,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与高程大致呈正相关,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样品冷却速率呈增加的趋势,这与同一剖面上用黑云母40Ar/39Ar年代学方法获得的冷却速率随高程的变化趋势不同.东喜马拉雅构造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分布,与区域降水量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空间耦合,指示剖面内岩体的剥蚀冷却速率与降水量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热史模拟结果一致显示了多雄拉-背崩剖面开始加速剥蚀冷却的转折时间为1.0~0.5Ma,与前人获得的大峡谷水汽通道开始发挥作用的时间相一致.这些证据都显示了以降水为主的气候因素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新的快速地壳剥蚀冷却过程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于祥江季建清龚俊峰孙东霞庆建春王丽宁钟大赉张志诚
关键词:裂变径迹气候雅鲁藏布大峡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