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华友

作品数:12 被引量:91H指数:4
供职机构:汉中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胃癌
  • 3篇细胞
  • 2篇蛋白
  • 2篇修补术
  • 2篇预后
  • 2篇手术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肿瘤
  • 2篇疝修补
  • 2篇疝修补术
  • 2篇无张力
  • 2篇激酶
  • 2篇腹腔
  • 2篇腹腔镜
  • 2篇肠外
  • 1篇蛋白激酶
  • 1篇低位直肠
  • 1篇低位直肠癌
  • 1篇新辅助治疗

机构

  • 12篇汉中市中心医...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陕西省人民医...

作者

  • 12篇周华友
  • 4篇杨超
  • 4篇党立力
  • 3篇赵伟
  • 3篇王振国
  • 2篇李克峰
  • 2篇刘畅
  • 1篇廖新华
  • 1篇吕增发
  • 1篇毛智军
  • 1篇仇广林
  • 1篇樊林
  • 1篇车向明
  • 1篇杨华
  • 1篇黄永丽
  • 1篇陈宏
  • 1篇杨瑞
  • 1篇孙学军
  • 1篇刘栋
  • 1篇余钧辉

传媒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国微循环
  • 1篇腹部外科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国现代手术...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临床小儿外科...
  • 1篇航空航天医学...
  • 1篇临床医学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2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UBE2O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研究泛素结合酶E2O(ubiquitin conjugating enzyme E2 O,UBE2O)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明确UBE2O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并初步探索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利用癌症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UEB2O mRNA在胃癌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明确UBE2O蛋白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在AGS和SGC-7901细胞中转染UBE2O shRNA,CCK-8和Trasn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蛋白质免疫印记实验检测AMP活化蛋白激酶α2(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α2,AMPKα2)、磷酸化雷帕霉素机制靶点(phosphorylated mechanistic target of rapamycin,p-mTOR)和mTOR表达。结果:TCGA数据提示UBE2O mRNA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免疫组化结果证实胃癌组织中UBE2O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UBE2O表达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TNM分期显著相关;干扰UBE2O显著抑制AGS和SGC-7901细胞增殖和侵袭;沉默UBE2O导致AGS和SGC-7901细胞中AMPKα2蛋白水平增加,而p-mTOR蛋白水平降低。结论:UBE2O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并与恶性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UBE2O可能通过AMPKα2/mTOR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
党立力刘畅周华友周鹏张流余钧辉赵伟
关键词:胃癌增殖
TAPP与开放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比较被引量:44
2016年
目的对比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与开放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汉中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78例腹股沟疝(均为单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行TAPP治疗,对照组行开放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52±12)min比(60±15)min],排气时间晚于对照组[(16.8±1.9)h比(12.4±1.6)h],镇痛药应用比例低于对照组[17.9%(7/39)比38.5%(1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复发及慢性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PP与开放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安全有效的,各有优势,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疗单位条件及患者经济情况等综合因素来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均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周华友杨超龙雪艳党立力
关键词:腹股沟疝疝修补术腹腔镜
肠外瘘早期手术治疗11例报道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探讨通过早期手术治疗肠外瘘的方法。方法 应用全静脉营养技术和生长激素、抑素等药物 ,ICU支持 ,对部分肠外瘘病例行早期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重建肠道连续性 ,以缩短疗程。结果 早期决定性手术治疗 11例 ,手术 12例次 ,取得较好疗效。结论 病例选择。
严秦川周华友王振国
关键词:肠外瘘手术治疗生长激素吻合术切除术
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对淋巴结检出数目的影响及预后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接受新辅助治疗的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在根治性切除术中可能影响淋巴结检出数目的因素,并分析淋巴结检出数目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且接受新辅助治疗联合根治性手术的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模型筛选影响淋巴结检出数目的因素,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共收集到81例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淋巴结检出数目(12.11±5.54)枚/例;检出淋巴结平均数目<12枚者42例、≥12枚者39例。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和联合新辅助放疗可降低检出淋巴结数目的概率(分别为:t=–3.17,P=0.002;t=–2.44,P=0.017)。以检出淋巴结平均数目12枚为截点分析<12枚和≥12枚患者的Kaplan-Meier法绘制的生存曲线,经log-rank检验发现,检出淋巴结平均数目<12枚和≥12枚患者的总生存和无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0.107,P=0.743;χ^(2)=0.027,P=0.870)。对64例临床区域淋巴结阳性患者将淋巴结检出数目平均6~13枚分别以<6枚/≥6枚、……和<13枚/≥13枚作为分组截点进行分层分析的结果显示,以平均7枚和8枚淋巴结检出数目作为分组截点的2组患者的累积总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7,P=0.046;χ^(2)=3.977,P=0.046),即检出淋巴结平均数目至少7枚或8枚者的总生存情况更好。结论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提示,男性患者和联合了新辅助放疗的患者对术后获检淋巴结数目会有一定的影响;从总体患者的生存分析看,未发现检出淋巴结数目与总生存和复发有关,但在临床区域淋巴结阳性的患者中发现,至少检出7枚或8枚淋巴结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孙祺刘畅邬君义黄文博周华友孙学军赵伟
关键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预后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分析肠内和肠外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术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胃肠道肿瘤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依照营养支持方法不同分为EN组和PN组,EN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PN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分析营养支持效果。结果:术后患者体重、血红蛋白水平等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7天开始逐渐恢复,两组患者指标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营养支持,生化指标明显改善,EN组各指标改善情况显著高于PN组(P<0.05),EN组首次排气时间(2.18±0.75)d、排便时间(3.26±0.85d)显著短于PN组(3.25±0.87d)、(5.26±1.26d,P均<0.05)。常见并发症为恶心呕吐、腹泻、静脉炎以及伤口感染等,EN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1.6%)显著低于对照组(6.6%,P<0.05)。结论:肠内营养能够更好地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状况。
周华友杨超杜黎党立力黄永丽
关键词:消化系统肿瘤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52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的方法、疗效。方法:对1998-10~2009-01实施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52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治愈出院,术后并发症少,无复发病例。结论: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的方法合理,适应症广,疗效确切,明显优于传统疝修补术式。
严秦川李克峰杨超王振国周华友
关键词:疝修补术无张力
微小RNA-122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诊断及预后中的意义
2024年
目的探讨血清微小RNA(microRNA,miR)-122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BV-HCC)诊断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以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汉中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26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128例HBV-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128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血清miR-122水平,评价miR-122联合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维生素K缺乏/拮抗剂II诱导的蛋白质(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antagonist II,PIVKA-II)诊断HBV-HCC的临床价值及miR-122在HBV-HCC预后中的意义。结果相较于健康对照组,CHB组和HBV-HCC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PIVKA-II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且HBV-HCC组较CHB组升高更明显(P<0.05)。另外,HBV-HCC组AFP水平高于其余2组(P均<0.05)。MiR-122在健康对照组、CHB组和HBV-HCC组的相对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均<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miR122对HBV-HC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联合AFP、PIVKA-II时诊断价值最高。以miR-122中位值分层,miR-122低表达组患者中肝纤维化患者比例明显更高,并且HBV DNA水平更高(P均<0.05)。此外,存在肝纤维化的HBV-HCC患者miR122水平显著低于未存在肝纤维化的HBV-HCC患者(P<0.05)。随访期间,33例HBV-HCC患者死亡,3例失访。肝癌巴塞罗那分期B期、不完整肿瘤包膜、手术切缘>1 cm、miR-122低表达是影响HCC患者死亡的独立性因素(P均<0.05)。HCC患者中miR-122高表达组(≥0.521)总生存时间[33.3(17.5,46.8)个月]显著长于miR-122低表达组[15.0(6.5,32.4)个月](χ^(2)=49.349,P=0.001)。结论MiR-122可能参与HBV相关肝炎向HCC的进展,并可能作为HBV-HCC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陈宏楚兴周华友杨华杨瑞
关键词:预后
TMIGD1通过促进细胞黏附抑制胃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研究
2022年
目的探究免疫球蛋白结构域的跨膜蛋白1(TMIG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细胞侵袭、迁移、黏附的关系。方法收集60份胃癌患者病理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MIGD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指标的关系。进一步挖掘TCGA数据库,通过Transwell、Western Blotting、细胞黏附率实验探究过表达TMIGD1对胃癌细胞侵袭、迁移、黏附的影响。结果TMIGD1在胃癌组织中呈低表达,TMIGD1阳性组黏液腺癌、发生淋巴脉管浸润的占比低于TMIGD1阴性组(P<0.05)。过表达TMIGD1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株AGS与BGC803的侵袭、迁移能力,提高细胞黏附能力(P<0.05)。结论TMIGD1在胃癌组织中呈低表达,过表达TMIGD1能够通过促进胃癌细胞黏附来抑制细胞侵袭、迁移。
吴云桦周华友刘萍刘栋薛飞普彦淞高增战毛智军
关键词:胃癌迁移
无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的生存状况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无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的生存状况,探寻影响患者生存率和生存时间的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接受根治手术切除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180例。统计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时间,应用Log-Rank检验及Cox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率的因素。结果 180例无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根治术后随访时间为60-94个月,半数生存期为67个月,1年生存率78.89%,3年生存率68.33%,5年生存率57.78%。应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无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状况的相关因素:年龄、病期、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分化程度、TNM分期、围手术期输血、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术后综合治疗、浸润深度。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术后综合治疗的有无是影响结无淋巴结转移胃癌术后生存状态的重要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术后综合治疗的有无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状况的重要因素。早诊断,早治疗,积极手术治疗,术后进行综合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周华友赵伟杨超龙雪艳党立力
关键词:胃肿瘤淋巴转移
小剂量尿激酶顺行静脉溶栓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方法经患肢足背静脉小剂量持续注射尿激酶10万单位+250ml生理盐水,2次/d,20滴/min,溶栓治疗5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病程在72h内溶栓显效100%(18/18),病程超过72h至10d以内溶栓显效49%(17/35),有效43%(15/35),病程10d以上溶栓有效80%(4/5),治疗过程无出血倾向。结论溶栓时间越早效果越好,经患肢足背静脉小剂量注射尿激酶既使药物持续作用又可避免其副作用。
严秦川吕增发王振国许素珍周华友李克峰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尿激酶溶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