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军
- 作品数:7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复合牛骨在修复牙槽突裂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通过15例单侧牙槽突裂临床病例观察复合牛骨修复牙槽突裂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5例单侧牙槽突裂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复合牛骨行牙槽突裂植骨治疗。术前和术后拍摄X线片及三维CT重建,进行对比判断治疗效果。结果:15例患者无感染及骨外露情况,未见明显排异反应,均痊愈出院。术后患者外形矫正效果佳,患者鼻翼,鼻基底及患侧唇部明显上抬,达到手术预期效果。出院后1个月及4个月复查,外形良好,X线显示有明显新骨形成。结论:采用复合牛骨修复牙槽突裂,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并且减少了因取自体骨给患者带来的手术创伤,减轻了患者的手术痛苦,同时减少了患者医疗费用。
- 徐燕翟晓梅陆玉平韩笑郭建军张涵蓓
- 关键词:牙槽突裂牛骨植骨术
- 83例急性草甘膦除草剂中毒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分析急性草甘膦除草剂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不同中毒严重程度的差异。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急性草甘膦除草剂中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接触时间、中毒剂量、中毒原因、中毒途径、临床表现、住院期间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式、住院时间、预后等信息,并根据2016年《急性中毒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中毒严重程度评分标准进行病情分级,以住院期间最高病情分级为最终病情分级,根据病情分级结果,无症状和轻度纳入轻症组,中度、重度和死亡纳入严重组。对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确定83例急性草甘膦除草剂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存活,主要为轻度中毒(56.6%),男女比例为33∶50,平均年龄为39岁。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最高),且多发于春夏季节。主要中毒原因和中毒途径分别为自杀(71.1%)和直接口服(83.1%),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71.1%)。实验室检查多见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 percentage,NEUT%)、D-二聚体升高和血红蛋白、血钾降低。与轻症组相比,严重组平均年龄更大[(51±17)岁vs.(35±19)岁]、自杀和直接口服占比更高、住院时间更长[8.0(4.8,12.0)d vs.3.0(2.0,5.5)d]、中毒剂量更大[200.0(50.0,200.0)mL vs.30.0(11.3,57.5)mL]、入院24 h内NEUT%更高[(83.4±10.4)vs.(73.2±12.8)]。严重组较轻症组更易发生WBC、NEUT%、谷草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等指标升高和血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草甘膦除草剂中毒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一般病情较轻、预后较好,中老年人、直接口服、中毒剂量�
- 张保乾袁丁李毅徐志高余言午孙昌华车璐段国宇李素娟朱桂英郭建军侯林林张岩杨放闫弘义孟翠翠高艳霞
- 关键词:草甘膦除草剂急性中毒
- 三维重建齿槽裂模型并鼻畸形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测量唇裂患者牙槽突裂隙骨缺损量及并分析骨缺损量与鼻畸形程度的相关性,为唇裂后期修复手术的实施提供影像学参考数据,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纳入2012年1月-2015年4月我科室收治疗的单侧唇裂并伴齿槽裂患者46例,搜集患者CT影像学资料,通过螺旋CT对患者上颌及牙齿的三维重建,计算骨缺损量,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计算骨缺损量与患侧鼻孔高的相关性。结果:4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骨缺损,缺损最小值为961mm3,最大值为1820mm^3,平均(1450±135)mm^3。骨缺损程度与患者患侧鼻孔高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801。结论:齿槽裂患者骨缺损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齿槽裂患者上颌及牙齿模型可获得较准确的患者真实骨缺损量,为植骨手术提供数据支持。
- 郭建军翟晓梅
- 关键词:齿槽裂CT三维重建鼻畸形
- CBL教学法在全科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将案例导入式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应用于全科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培养中,分析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进行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192名随机分为CBL教学组(95名)和传统教学组(97名)。培训结束后进行全科医学理论和技能考核、岗位胜任力评价,并进行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192位学员中位年龄24岁,男性占46.4%,学员类型包括订单定向(40.1%),委培(24.0%)和社会人(35.9%)。两组间学员在性别、年龄、学员类型构成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CBL教学组学员全科医学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成绩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人文执业能力、教育学习能力等全科医学岗位胜任力指标均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学员对CBL教学法的效果评价和认可度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L教学法在全科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培养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传统带教方法。
- 高艳霞袁丁孙昌华段国宇车璐徐志高李素娟闫改勤余言午朱桂英郭建军韦毅萌
-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
- 150例自诉敌草快中毒患者的回顾性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分析自诉敌草快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为自诉敌草快中毒的患者提供诊疗思路。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收集并总结2016—2021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自诉敌草快中毒患者的临床数据,并根据毒物检测结果是否含有百草枯,分为单纯敌草快中毒组及毒物检测到百草枯阳性组,分析比较两组脏器损伤、治疗、预后的差异,并研究分析了单纯敌草快中毒存活组与死亡组临床特征差异以及单纯敌草快中毒患者口服摄入量与脏器损伤、预后的关系。结果2016—2021年自诉敌草快中毒的患者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150例自诉敌草快中毒的患者中,65例毒物检测含百草枯成分,占比43.33%。百草枯阳性组病死率高于单纯敌草快组(63.08%vs.15.29%,P<0.001)。摄入量超过100 mL,单纯敌草快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发生率高于百草枯阳性组。摄入量超过50 mL,单纯敌草快中毒的病死率、肾损伤及心血管损伤的发生率均升高。和存活组相比,单纯敌草快中毒死亡组的初始血白细胞水平及多脏器损伤的发生率均升高,接受血液灌流、血液透析的比例显著性较高。结论敌草快中毒呈逐年增多趋势;敌草快中毒病死率低于百草枯;大剂量敌草快中毒的神经系统毒性强于百草枯;摄入量超过50 mL、入院初始血白细胞显著升高、出现多脏器损伤的敌草快中毒患者预后差。
- 李素娟袁丁侯林林李毅徐志高余言午闫改勤郭建军陈继红高艳霞
- 关键词:百草枯急性中毒
- 应用螺旋CT的齿槽裂骨缺损体积测量
- 目的:应用螺旋CT建立唇裂患者齿槽裂患者三维模型,测量裂隙骨缺损量,为唇裂后期修复手术的实施提供影像学参考数据,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单侧唇裂并伴齿槽裂患者46例,搜集患者CT影像学资料,通过螺旋...
- 郭建军翟晓梅
- 关键词:齿槽裂CT三维重建
- 文献传递
- 脑脊液二代测序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病原学诊断价值被引量:13
- 2022年
-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感染性疾病中的病原学诊断价值。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确定170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病原体检测结果。纳入患者均送检常规以及mNGS检测,将检测结果分为常规方法检测组及mNGS检测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表示;分类资料采用例数及百分比[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一致性检验以Kappa值表示;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对病原微生物的检出情况及检出病原谱的规律。结果在CNS感染性疾病中mNGS检测的总体阳性率高于常规方法(58.23%vs.18.8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检测方法均阳性的20例样本中,所检出病原体种类完全一致者10例,完全不一致者和部分一致者各5例。在结核性神经系统感染病例检测中,检测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血T-SPOT、脑脊液mNGS、结核杆菌DNA、腺苷脱氨酶(ADA)以及结核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分别为66.7%、53.8%、40.0%、24.0%、4.0%,抗酸染色阳性率为0%;mNGS与常规方法结合的检测阳性率为80.8%。结论脑脊液mNGS在CNS感染中病原菌检出率总体优于常规方法;但对结核杆菌的检测阳性率较T-SPOT未显示出明显优势;mNGS检测的病原菌更为广泛,有助于深入全面地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菌种特点,两者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临床常规检测的不足,可最大化提升检出率。
- 孟翠翠袁丁余言午王金柱郭建军朱桂英韦毅萌陈继红张蕾蕾高艳霞
-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