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越

作品数:8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更多>>
发文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教育
  • 3篇民族
  • 2篇新疆班
  • 2篇文化
  • 2篇文化互动
  • 2篇民族志
  • 2篇内地新疆班
  • 2篇互动
  • 2篇绘本
  • 2篇教师
  • 2篇儿童
  • 2篇儿童绘本
  • 1篇动物
  • 1篇读图
  • 1篇读图时代
  • 1篇多民族
  • 1篇多民族地区
  • 1篇信息化
  • 1篇信息化时代
  • 1篇学校教育

机构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张越
  • 2篇郑新蓉
  • 1篇杜亮
  • 1篇佟彤
  • 1篇雷雅琦

传媒

  • 2篇中国民族教育
  • 2篇中国教师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西北民族研究
  • 1篇教育学术月刊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如何提供文化互动的良好环境——我在内地新疆班做田野调查的思考被引量:1
2015年
在中央民族大学读硕士期间,我选择内地新疆班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领域,也因此在南方某省一所学校的内地新疆班以及学生在新疆的家乡做了三个月左右的田野调查。最后,我的这项研究以《超越文化差异:M中学内地新疆班维汉文化互动的民族志》为题,发表在《教育学术月刊》2014年第11期,后被转载于《教育人类学研究通讯》第2期。文章发表后,得到了不少业内研究者的关注,认为这篇文章“为理解内地新疆班维汉文化互动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文本”。
张越
关键词:新疆班文化互动教育人类学民族班超越文化
读图时代视角下西部农村地区教师阅读与媒介的使用被引量:2
2016年
中国西部农村的媒介环境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但变化速度快,在纸本阅读资源仍十分紧缺的现状下就被卷入快速发展的电子-图像阅读时代。基于西部二省四县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西部农村地区教师图书占有量少、阅读题材集中、阅读量小;但电视、电脑、网络等电子媒介使用已经初步普及,在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甚至侵占了纸本阅读的空间;但在自身被卷入图像-电子时代的同时,农村教师仍然坚持学校教育对待电子媒介保守谨慎的态度、坚持印刷时代"专心致志""记忆背诵"的学习要求、坚持读文识字的价值胜于读图的价值;于此同时,农村教师开始接受电子时代对"信息搜集能力"的重视,并且在儿童阅读指导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城市化、西方化倾向。
张越雷雅琦
关键词:农村教师读图时代
图像解码与儿童生活经验——中国西部乡村儿童绘本阅读的文化符号分析被引量:15
2017年
基于图像的文化符号属性,以图像阅读的"解码"为中心,展开对儿童绘本阅读与乡村儿童经验的文化符号分析。通过在中国西部乡村小学进行的儿童绘本阅读参与式观察与田野调查发现:乡村儿童的读图解码遵循文字解码的一般规律,既受到文化情境的制约也具有能动的创造性;解码图像的过程具有经验依赖和价值依赖的特征,乡村儿童比城市儿童普遍更能意识到图像表达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之间的矛盾。
郑新蓉张越
关键词:图像解码文化符号儿童绘本儿童经验西部乡村
当代美国社会的爱弥儿——《社会动物》评介
2015年
1760年,让-雅克·卢梭塑造了爱弥儿这个教育学历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通过卢梭的描写,我们随爱弥儿诞生、成长到恋爱、结婚,看到了卢梭所称的"自然教育"—服从自然永恒法则、保存人类天性之善的教育。300多年后的今天,戴维·布鲁克斯仿效卢梭,在《社会动物》一书中塑造了两个新时代的人物形象——哈罗德和埃丽卡。
张越
关键词:爱弥儿哈罗德《爱弥儿》现代学校教育
不一样的教师,不一样的学生——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态度的改变
2016年
云南"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是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在2011—2015年开展的师资培训项目。该项目在云南省景洪市和腾冲市实施,旨在依托"导师制",建立可推广的"县级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同时通过教学尝试,探索实践一套语言与文化适切的教育学理论与方法,促进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绩。2011年12月的对景洪市教育状况的基线调研发现,尽管执教于多民族地区,
姚岩张越杜亮
关键词:移动教育多民族地区教学尝试适切爱生
图像符号与意义建构:一项城乡儿童读图的民族志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图像是儿童最早接触、最熟悉的符号系统。读图时代的图像符号更强有力地建构了儿童的意义系统,全球化时代共享的图像符号却可能造成意义的分化。为了揭示儿童的图像世界及其意义建构,通过挑选、整合英语教材插图和儿童绘本,形成家庭空间、礼物和亲情三个图画主题,对城市儿童、流动儿童、村小儿童三类群体进行了儿童读图的参与式观察。研究发现:图像在生活方式、感情表达和父亲角色三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塑造了偏物质—消费、西方—城市的价值取向;儿童与全球化图像符号的距离与行政距离相似,城市儿童的认同度最高,流动儿童的压迫感最强,乡村儿童的解释保有能动性。
张越郑新蓉蓝川
关键词:图像符号教材插图儿童绘本民族志
超越文化差异:M中学内地新疆班维汉文化互动的民族志被引量:15
2014年
内地新疆班与内地西藏班(校)作为新时代的边疆少数民族内地办学项目丰富了内地学校场景中的文化多样性,为多民族师生的文化互动搭建了平台。借鉴人类学田野民族志的方法,笔者以英语实习教师的身份进入田野,进行了一年的参与式田野调查,通过一个个案折射内地新疆班维汉文化互动的全貌。维汉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生活差异、语言差异、学业差异等被维汉师生认为在文化互动的初期带来挑战。个案学校"以宽代严"、"眼高手低"、"共享校园"、"弹性编班"等管理制度和理念对促进维汉师生的文化互动取得了成效。这些经验体现出一个总的理念,即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强调文化深层次的普世性,体现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和谐社会基本理念。在个案情境下,维吾尔族学生和当地师生互动的过程成为了超越文化差异的过程,双方建立了"背着馕去做客"的跨文化友谊,这种文化互动还进一步延伸到了学校所在的小镇和学生的家庭中。这一个案的启示在于,文化差异对参与互动的双方都会形成挑战,但在积极的文化环境中,不同文化群体间的接触越多,他们彼此的尊重和态度就会越积极。边疆少数民族内地办学增加了不同民族师生的接触与交往,为增进了解、超越差异提供了潜在的机会。
张越
关键词:文化互动文化差异内地新疆班民族志跨文化适应
2014-2015年民族教育网络议题盘点
2016年
教育,在宏观上事关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在微观上则是每个个体、家庭心之所系。民族教育,更是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民族教育的舆情反映着基于不同利益和立场的政策诉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民族教育的讨论也不再限于街头巷尾,而是跨越本土的地理和圈子,发生在更为广阔的网络平台上。
张越佟彤
关键词:民族教育教育网络议题信息化时代民族团结网络平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