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联军

作品数:12 被引量:80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大熊猫
  • 2篇大熊猫栖息地
  • 2篇日活动节律
  • 2篇栖息
  • 2篇栖息地
  • 2篇自然保护
  • 2篇自然保护区
  • 2篇雉类
  • 2篇王朗自然保护...
  • 2篇相机
  • 2篇活动节律
  • 2篇红外相机
  • 2篇保护区
  • 1篇形码
  • 1篇血雉
  • 1篇岩羊
  • 1篇夜栖地
  • 1篇遗传资源
  • 1篇生长率
  • 1篇生境

机构

  • 12篇四川王朗国家...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四川大学
  • 3篇四川省林业科...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成都动物园
  • 1篇北京建筑大学
  • 1篇四川省野生动...
  • 1篇天全县林业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2篇赵联军
  • 2篇刘少英
  • 2篇廖锐
  • 2篇冉江洪
  • 2篇康东伟
  • 1篇古晓东
  • 1篇余凌帆
  • 1篇康文
  • 1篇王新
  • 1篇杜世章
  • 1篇唐明坤
  • 1篇李俊清
  • 1篇杨宏伟
  • 1篇周材权
  • 1篇詹祥江
  • 1篇宋国华
  • 1篇徐基良
  • 1篇陈顺德
  • 1篇李晟
  • 1篇李晟

传媒

  • 6篇四川动物
  • 2篇四川林业科技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动物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活动趋势及管理对策被引量:15
2003年
通过 5年 (1997~ 2 0 0 1)对王朗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活动的监测 ,发现⑴人为干扰活动主要包括偷猎、挖药、放牧、旅游等种类 ;⑵干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 7~ 9月 ;⑶干扰方式、程度和干扰人员来源随着年度、月份、沟系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⑷由于监测巡护和打击力度增强 ,人为干扰数量和程度有了明显下降。针对实际情况 ,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监测巡护力度、开展社区项目、与周边保护区联合监测巡护工作。
陈佑平蒋仕伟赵联军黄俊忠
关键词:王朗自然保护区管理对策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构建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遗传资源数据库及物种鉴定被引量:2
2023年
DNA条形码(DNA barcode)是基因组中较短的、种内变异相对稳定的基因序列,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物种鉴定、生物多样性评估的有力手段之一。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属于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在我国珍稀动物保护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目前保护区已累积了大量的陆生脊椎动物监测数据,但缺乏遗传资源本底调查和基础的遗传资源数据库。本研究基于DNA条形码技术,以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要研究区域,基于样线法和博物馆标本调研,对所采集的314份样品进行DNA条形码分析,共鉴定兽类、鸟类、两栖类18目35科74种,首次获得了王朗齿突蟾(Scutigerwanglangensis)的线粒体基因(COI、12S-16S、16S、Cytb)及核基因(RAG1)的条形码序列信息,并通过比较不同监测方法说明了DNA条形码技术在动物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基于DNA条形码技术最终获得了216份DNA条形码数据,初步建立了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遗传资源数据库,该数据库将为评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提供基础信息,为动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邢超林依周智强赵联军蒋仕伟林蓁蓁徐基良詹祥江
关键词:DNA条形码陆生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喉雉鹑的日活动节律及种群密度被引量:5
2022年
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是我国特有高山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了解其生活习性及种群参数,2020-2021年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技术、样线法和样点法对红喉雉鹑的日活动节律及其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红喉雉鹑在保护区分布海拔为2 773~3 777 m,主要活动在3 200~3 400 m,常见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未在草甸生境中记录到;核密度函数绘制的日活动节律曲线表明,红喉雉鹑为昼行性动物,全年日活动曲线整体呈单峰模式,日活动强度在06∶00后快速升高,在08∶00-10∶00达到最高,之后快速降低至12∶00,其后缓慢下降,20∶00趋近于无;繁殖季和非繁殖季的日活动节律均呈双峰模式,但差异不显著(Δ=0.79),均以早晨最为活跃,非繁殖季比繁殖季的活动高峰推迟1~2 h;红外相机拍摄的群体平均大小为2.63只/群,样线调查的为3只/群,样线法和样点法估算的种群密度分别为7.60只/km;和5.42~6.18只/km;。本研究丰富了红喉雉鹑的野外生态学资料,为其保护管理和种群监测、评估提供了依据。
曹亚珍赵联军张塔星王灿郑勇许路冉江洪
关键词:日活动节律种群密度雉类红外相机
四川省岷山和邛崃山发现红耳鼠兔分布
2019年
红耳鼠兔(Ochotona erythrotis)是中国特有种,分布范围很狭窄,原记录仅分布于青海和甘肃,在四川仅记录于巴塘。该种分布区主要局限于以青海湖为中心的高原盆地及黄河上游的干流及支流两岸、河西走廊南部祁连山山地的红色土岩、土林、石壁、灌丛中。分布区域光照充足,全年无夏,降雨集中,湿度较小,蒸发强烈。2018年,在四川省王朗自然保护区再次采集到红耳鼠兔标本,并通过红外相机,在四川西部岷山、邛崃山海拔3850 m以上的区域发现了红耳鼠兔几个种群,其栖息地气候特点和传统纪录区域迥异且相互隔离,但遗传距离和传统区域红耳鼠兔很小,有99.9%的相似性,其自然历史值得深入研究。
刘少英赵联军陈顺德李晟唐明坤刘滢珣廖锐
人工林作为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通过对王朗自然保护区人工林的植被调查,分析人工林、次生林、原始林的群落结构特征及主食竹特征,研究人工林是否恢复成为大熊猫适宜栖息地。结果表明:人工林中均未发现大熊猫活动痕迹。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物种优势度、栖息地盖度、植株数(H>5m)等均高于原始林。群落高度、最大胸径、平均胸径、栖息地成熟度等均低于原始林。从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来看,人工林对上层林木结构恢复快,但密度大,胸径变异小,栖息地盖度偏高,限制了林下植物物种的生长。人工林林下自然更新竹类密度小、生物量低,更新能力差。而人工种植竹类高度、盖度均达不到大熊猫取食要求,且干扰严重。说明人工林未能恢复成为大熊猫适宜栖息地。
杨宏伟康东伟康文李洁李俊清赵联军王小荣
关键词:人工林大熊猫栖息地群落结构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与家畜竞争关系被引量:10
2011年
基于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的野生动物生境监测数据,利用列联表法、生态位重叠法和分布频率法,研究了大熊猫与家畜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与家畜竞争的主要环境条件是,海拔(A)为2 500 m≤A<3 000 m的针阔混交林中,乔木特征是高度(D)为20 m≤D<30 m、郁闭度(E)为0.25≤E<0.50、乔木胸径(F)为20 cm≤F<30 cm;灌木特征是高度(G)为2 m≤G<3 m、盖度(H)为25%≤H<50%;竹子特征是高度(I)为2 m≤I<3 m,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e)生长状况良好。此研究可以为大熊猫生境恢复、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康东伟赵联军宋国华
关键词:大熊猫家畜
基于MaxEnt模型的二郎山廊道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评价被引量:13
2016年
基于地理分布点和环境变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ing)对二郎山廊道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适宜度进行综合评价:坡度、坡向和干扰距离的综合贡献值分别为53.00%、21.90%和18.00%,累积贡献率达92.90%,是影响该区域大熊猫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使用自然断点法将大熊猫栖息地分为不适宜、潜在、适宜和最适宜栖息地4种类型: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68.45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39.02%;潜在栖息地面积为212.71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49.28%;适宜栖息地和最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49.79 km^2和0.68 km^2,两者仅占研究区域面积的11.70%。建议在该廊道开展大熊猫栖息地人工修复项目,以增加该地大熊猫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同时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以便廊道在促进各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黎运喜陈佑平余凌帆涂正彬赵联军杨旭煜古晓东高强
关键词:廊道大熊猫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岩羊肠道菌群组成分析
2024年
为了揭示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岩羊Pseudois nayaur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影响因素,于2023年4—5月收集了保护区内5个分布点的野生种群和成都动物园圈养种群共53份新鲜粪便样品。通过16S V3~V4区通用引物的PCR产物高通量测序,得到7202473条序列。序列分析显示,厚壁菌门Firmicutes(65%)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14%)是主要菌群;α多样性分析显示,外侧坡和大草坪的观察物种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金草坡和铁板房(P<0.01);β多样性分析显示,圈养种群富集WCHB1_41、Mailhella属和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外侧坡和大草坪的肠道菌群最相似,马熊沟的变化最大;LEFSe分析结果显示,16个属可用于区分不同地点的野生岩羊。研究结果为保护区不同分布地点岩羊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理论指导。
张文平周智强张明春周航范露萌赵杨花东来赵联军杜世章
关键词:岩羊肠道菌群生境
红喉雉鹑繁殖季的夜栖行为与夜栖地选择被引量:1
2023年
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是中国特有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其繁殖季的夜栖地选择,能丰富该物种的基础资料,理解其生存策略,为该物种的保护和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021年和2022年的3~7月,采用跟踪观察和系统搜索法,对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期红喉雉鹑的夜栖行为和夜栖地选择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夜栖地样方34个。采用卡方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逻辑斯蒂回归模型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红喉雉鹑主要夜栖于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等针叶树,常见1只单独夜栖或2只共同夜栖,未见有集群夜栖;夜栖树通常位于上坡位,距离林缘和最近乔木较近,具有较大的胸径和郁闭度,栖枝距离地面高度6.6 m左右,栖枝长度约1.66 m;夜栖地具有较大的坡度和落叶盖度,而灌木盖度较小。安全因素(夜栖树胸径、坡度)和食物因素(落叶盖度)是红喉雉鹑选择夜栖地的最关键因素。
许路赵联军张塔星白俊罗春平曹亚珍郑勇冉江洪
关键词:雉科鸟类濒危物种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血雉的日活动节律被引量:25
2020年
血雉Ithaginis cruentus是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至喜马拉雅山脉的珍稀濒危雉类物种。本研究使用红外相机调查技术,于2014—2018年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8个标准公里网格内布设调查位点283个,其中249个有效位点上总有效工作量为26 123相机日,共拍摄到血雉照片与视频合计8 907份(占鸡形目Galliformes总数的71.46%),独立探测922次(占鸡形目总数的70.11%),相对多度指数35.29。基于核密度函数绘制了血雉的日活动节律曲线,结果显示,血雉为严格的日行型动物,所有记录均发生在05∶50—19∶50;日活动曲线整体呈现单峰模式:活动强度在日出后快速增加,在09∶00—11∶00达到最高,之后强度逐渐降低,在18∶00后快速下降。在不同季节,血雉的日活动节律模式存在差异,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日活动节律模式差别较为明显。本研究基于可靠的调查手段和充足的数据量,分析了血雉的日活动模式,表明红外相机技术是动物行为研究的有效工具,为血雉及其他森林雉类行为生态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与信息。
赵联军刘鸣章罗春平卜红亮马东源尚晓彤李晟
关键词:红外相机血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