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玮玮

作品数:10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松江区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病理
  • 3篇病理学
  • 2篇组织化学
  • 2篇文献复习
  • 2篇免疫
  • 2篇免疫组织
  • 2篇免疫组织化学
  • 2篇内镜
  • 2篇复习
  • 2篇病变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多基因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血吸虫
  • 1篇血吸虫病
  • 1篇翼状胬肉
  • 1篇脂肪瘤
  • 1篇直肠

机构

  • 10篇上海市松江区...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作者

  • 10篇孙玮玮
  • 4篇张黎
  • 4篇杨道华
  • 4篇顾敏敏
  • 2篇笪倩
  • 2篇徐萍
  • 2篇许燕燕
  • 1篇沈铭昌
  • 1篇孔庆健
  • 1篇赵肖庆
  • 1篇鄢明果
  • 1篇徐凯
  • 1篇于芳苹
  • 1篇王静
  • 1篇柳堤
  • 1篇周锦荣
  • 1篇任大宾
  • 1篇周进
  • 1篇张鸣
  • 1篇赵亮

传媒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外科研究与新...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膀胱尿路上皮癌中p53、CK20、C-erbB-2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6年
目的 探讨p53、CK20、C-erb B-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En Vison)分别检测118例BUC、21例良性病变中的p53、CK20、C-erb B-2的表达。结果 118例尿路上皮癌中p53、CK20、C-erb B-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1%、26.3%和45.8%。尿路上皮癌的p53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χ^2=13.55,P〈0.01),低级别尿路上皮癌p53弱阳性率明显高于高级别(χ^2=8.11,P〈0.01),强阳性率显著低于高级别尿路上皮癌(χ^2=9.53,P〈0.01);CK20在良性病变阳性率低于尿路上皮癌(χ^2=5.67,P〈0.05),低级别尿路上皮癌CK20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高级别(χ^2=22.17,P〈0.01);尿路上皮癌中C-erb B-2表达与良性病变具有显著性差异(χ^2=13.85,P〈0.01),低级别尿路上皮癌C-erb B-2强阳性率显著低于高级别组(χ^2=7.91,P〈0.01),低级别尿路上皮癌C-erb B-2表达往往较弱或假阳性。结论 p53、CK20和C-erb B-2在BUC中过表达,并在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分级中具有一定有临床意义。
张黎邱承敏孙玮玮顾敏敏何佩锋许燕燕杨道华
关键词:P53CK20C-ERBB-2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报道被引量:1
2008年
杨道华邱承敏柳堤孙玮玮张鸣何佩锋沈铭昌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242例的内镜和病理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内镜下形态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2年1月-2014年12月检出的242例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患者的内镜和病理学检查资料。结果242例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病变位于右半结肠74例,位于左半结肠和直肠168例;病变为隆起型145例,表面型97例,病变直径G10mm186例,10-20mm46例,〉20mm10例;腺管开口(pit)分型Ⅱ型164例,ⅢL型52例,Ⅳ型26例;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组织病理学特征形态为管状腺体91例,管状绒毛状腺体124例,绒毛状锯齿状腺体27例;无上皮内瘤变8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0例。病变直径G10mm的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以pit分型Ⅱ型为主(P〈O.01),病变直径〉20mm的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以pit分型ⅢL型和Ⅳ型为主(P〈0.01);在病变直径G10mm的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出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占62.37%(116/186),显著低于病变直径10-20mm的78.26%(36/46)和病变直径〉20mm的8/10(P值均〈0.05)。在pit分型为Ⅱ型的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出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占55.49%(91/164),显著低于ⅢL型的88.46%(46/52)和Ⅳ型的88.46%(23/26,P值均〈O.01)。在组织病理学特征形态为管状腺体者中出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占42.86%(39/91),显著低于管状绒毛状腺体者的80.65%(100/124)和绒毛状腺体者的77.78%(21/27,P值均〈0.01)。结论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在结直肠息肉中占一定检出率,且具有上皮内瘤变倾向,需要引起内镜医师的重视。
任大宾徐萍赖跃兴孙玮玮徐凯王静于海滨
关键词:病理学结肠镜检查
松江区健康体检人群胃癌前病变筛检及内镜组织学分型与PIAS3基因表达研究
刘亮明鄢明果涂文娟叶长根徐萍于芳苹孙玮玮赵亮朱彤
早期发现胃癌是当前的一个严峻挑战,胃癌前病变的检测、监控和追踪是发现早期胃癌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手段。该项目探讨了正常人群胃癌前病变及胃癌初筛方法,并对胃癌前病变发生发展不同阶段进行了判断和预后评估。研究成果为胃癌的早期诊断...
关键词:
翼状胬肉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翼状胬肉与正常结膜组织中MMP-2,MMP-7和MMP-9的表达,比较两者表达的差异。结果:MMP-2,MMP-7和MMP-9在翼状胬肉各层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MMP-2和MMP-7在血管内皮层及鳞状上皮层中表达强阳性,MMP-9在血管内皮层中表达阳性。MMP-2,MMP-7和MMP-9在正常结膜组织中表达阴性或弱阳性。翼状胬肉组织中MMP-2,MMP-7和MMP-9的表达强于正常结膜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MMP高表达可能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及复发有关。
周进孔庆健杨道华孙玮玮邱承敏
关键词:翼状胬肉基质金属蛋白酶免疫组织化学法
胸壁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超声表现1例及文献复习
路晓荔周锦荣孙玮玮曾红春
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后发现后纵隔髓脂肪瘤1例及文献复习
2022年
发生于后纵膈的髓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患者通常无特殊症 状,影像学无特异性表现。病理组织学上可见核大、双核及多核的造血细胞散 在分布于成熟的脂肪组织中,由于细胞核在冰冻切片中会显得更加肿胀,观察冰冻切片时缺乏经验的病理医生极易将其误判为恶性肿瘤细胞,尤其在纵隔这个易发生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神经源性肿瘤的部位,这在病理诊断中是个很大的诊断陷阱;所以该肿瘤 在术前及冰冻切片中极易误诊。文献报道仅 1 例,回顾性分析该病例, 为临床病理诊断及脾脏切除与髓脂肪瘤发生的相关性 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艳琼张黎顾敏敏孙玮玮黄清洁
关键词:后纵隔髓脂肪瘤病理学
恶性雀斑样痣4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2022年
恶性雀斑样痣(lentigo maligna,LM),又称Hutchinson黑素性雀斑,于1890年由Hutchinson首次报道。恶性雀斑样痣最常见于老年人曝光部位的皮肤。由于恶性雀斑样痣发病率较低,国内报导仅10余例[1-2],易误诊或漏诊。本文收集4例恶性雀斑样痣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充分了解以上内容,并了解治疗、预后等,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2015⁃01—2020⁃1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和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确诊的4例恶性雀斑样痣病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61~70岁,中位年龄65岁;其中3例位于面部,1例位于手背;肿瘤均为边界不清的褐色及黑褐色斑片,表面光滑或粗糙,直径0.8~2.0 cm(图1);病程2~7年,其中一例为激光治疗后复发(表1)。
孙玮玮赵肖庆张黎笪倩
关键词:恶性雀斑样痣免疫组织化学
胃底腺型腺癌六例临床病理学特征被引量:20
2020年
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收治的6例胃底腺型腺癌,分析6例患者的内镜特征、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6例胃底腺型腺癌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阵发性隐痛;胃镜检查在胃体部发现隆起或平坦病灶,直径0.4~1.0 cm;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主要由主细胞构成,但也有散在混杂的壁细胞,排列成不规则管状或条索状结构并形成吻合支;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表达主细胞标志物MUC6、Pepsingon 1。结论:胃底腺型腺癌是分化好的腺癌的一种罕见类型,是一种新的独立的实体类型,发病率低且目前对其认识不足,容易误诊及漏诊;掌握其内镜特点和组织学形态对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孙玮玮张黎顾敏敏张艳琼邱承敏笪倩
关键词:胃肿瘤
应用组织芯片检测慢性血吸虫病合并大肠癌多基因蛋白的表达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血吸虫病合并大肠癌与p53、环氧合酶-2(COX-2)、Bax、c-myc蛋白表达间的相关性。方法 160例大肠癌患者分为2组:血吸虫病组(慢性血吸虫病合并大肠癌)80例和非血吸虫病组(单纯性大肠癌)80例。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比较2组患者中p53、COX-2、Bax、c-myc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p53蛋白在血吸虫病组的阳性表达率与阳性表达水平均低于非血吸虫病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2蛋白在两组中均为阳性表达,血吸虫病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血吸虫病组(P<0.01);两组Bax蛋白阳性表达率与阳性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吸虫病组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非血吸虫病组,但阳性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非血吸虫病组(P均<0.01)。结论血吸虫感染可能对大肠癌组织细胞中p53缺失有一定的影响,对COX-2蛋白的过表达有促进作用,是一个间接致癌因素;Bax与血吸虫感染无相关性;慢性血吸虫感染可能引起c-myc蛋白的持续性低水平表达。
杨道华邱承敏孙玮玮顾敏敏何佩锋许燕燕
关键词:血吸虫病大肠癌组织芯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