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田
- 作品数:52 被引量:133H指数:7
- 供职机构:四川外国语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政治法律更多>>
- 中国高水平大学校长领导特质与治校理念研究被引量:9
- 2017年
- 领导特质与治校理念对校长的治校方式、手段、措施,起着导引作用。校长的领导特质与治校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治校的方向、重点、着力点,乃至治校的具体措施。以"985工程"大学校长为例对中国高水平大学校长进行考察比较,并得出启示。知识化、专业化、国际化是中国高水平大学校长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对其治校理念的形成和治校方略的实施有着重要影响。工作经历对中国高水平大学校长的治校个性、治校理念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中国高水平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共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育人为本、学术为基、师资为要;科教报国、责任天下;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创建一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差异性则主要体现在人文教育、本科教育、精英教育、卓越教育等方面。
- 方晓田郑白玲
- 关键词:校长治校理念领导特质
-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非通用语专业的发展
- 2020年
-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各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非通用语专业发展面临着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教育理念和模式,以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和地方对非通用语人才需求的问题。文章从人工智能对高校非通用语专业发展影响入手,围绕非通用语专业发展的理念、课程和教材、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高校非通用语专业发展的路径。
- 方晓田张惠美
-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非通用语
- 以高等教育内部治理现代化推进“双一流”建设(笔谈)被引量:9
- 2018年
- 在良法善治的治理语境推动下,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关切的热门话题。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愿景,必然包括高等教育内部治理结构的现代化。同时,完善高等教育内部治理结构也是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内在旨意。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规范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强化依法治校。在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应抓住高等教育内部发展的关键要素,强化学科发展,规范教师流动,深入推进学术治理进程,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推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在此基础上,从治理本身释放的"善意"能量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内生性规律出发,深入探究"治理"与高等教育内部要素间的耦合性,把握好高等教育治理内部要素的内容指向与发展方向,采取应有的措施,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善治愿景。本期笔谈呈现5篇相关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 方晓田郑白玲陈亮龙洋刘耀
- 关键词:内部治理结构高等教育发展学科建设逻辑
- 杨卫玉职业补习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 2014年
- 杨卫玉是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先驱,他分别对职业补习教育的定义、目的、需要、功能、范围、设施原则、设科、师资、教材和教学进行了阐述:职业补习教育要以国计民生为旨归,设施要以社会需要为原则,设科要因地制宜,教师要兼具学识和经验,教材要注重实践技能,教学要考虑学生的特殊性。杨卫玉在职业补习教育方面的独到见解,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职业补习教育思想体系,在当时的职业补习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仍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 方晓田谢德新
-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补习教育
- 生态学视阈下影响高中生学习参与的因素探析被引量:3
- 2018年
- 参与是学习的核心特征,是学习发生的条件。高中生的学习参与受最近过程、学习者自身、环境和时间的交互影响。其中,最近过程是触发源,引发学习者和环境持续的交互作用;学习者是动力源,提供内在驱动力和自我效能感;环境是隐课程,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参与;时间是经验事件,累积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参与。基于影响学生学习参与的生态模型由内而外的主要因素和可控因素发现:通过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突破教师的教学行为"模式",发挥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可促进高中生学习参与。
- 马蕾迪范蔚方晓田
- 关键词:高中生
- 重庆市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从原来的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到了大众教育阶段。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一种新型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虽地处西部,属于欠发达地区,整个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
- 方晓田
-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结构
- 文献传递
- 家校社资源整合,助力“双减”政策有效落实
- 2023年
- “双减”政策聚焦立德树人初心,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当前,“双减”政策的落实面临着“孩子该怎么办”的家长新焦虑、“孩子该去哪儿”的课后新困惑等问题。应整合家校社三方资源,凝聚家校社减负共识,建构协同育人共同体,缓解家长焦虑和困惑,协同助力“双减”政策有效落实。
- 黎加平方晓田
- 关键词:资源整合
-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七十年发展历程——基于政府与市场关系演进的视角被引量:17
- 2019年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以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断演进,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1949-1953年的改造消亡期,1978-1991年的恢复草创期,1992-2002年的高速发展期,2003-2016年的规范发展期,2017年至今的的分类发展期,现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应把握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多态性和演变性规律,充分认识政府与市场关系演进的中国特色,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 方晓田
-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政府作用
-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何以变迁——一个多元动力的分析框架被引量:5
- 2024年
- 通过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演变脉络的审视,可以发现整体性分析制度变迁动力是正确把握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出发,提炼出环境与观念、法治与权力结构、关键节点与行动者、制度稳定与变革循环等主要因素,以建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多元动力分析框架,由此发现:环境与理念变化综合性驱动制度变迁,宏观法制与权力结构变化主导性驱动制度变迁,历史关键节点及行动者选择变化加速性驱动制度变迁,制度稳定与变革变化则循环性驱动制度变迁;在不同历史阶段,各动力变量遵循各自的制度逻辑展开互动,共同推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变迁。
- 方晓田
- 关键词:教育制度民办教育教育政策
- 后大众化时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与政府干预被引量:14
- 2013年
- 在后大众化时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正遭遇困厄之境。无论是从政府自身责任担当还是从民办高等教育属性出发,政府都应对民办高等教育进行干预,通过调控与扶助两个基本路径使其积极回应社会诉求,追求"公正"和"质量",从而获得持久、稳健的发展。
- 方晓田王德清
-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政府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