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敏

作品数:8 被引量:42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奉贤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腺癌
  • 3篇甲状腺
  • 3篇甲状腺癌
  • 3篇超声
  • 2篇抑制剂
  • 2篇制剂
  • 2篇酶抑制剂
  • 2篇难治
  • 2篇分化
  • 2篇分化型
  • 2篇分化型甲状腺
  • 2篇分化型甲状腺...
  • 1篇单核
  • 1篇单核苷酸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蛋白
  • 1篇导丝
  • 1篇导丝定位
  • 1篇碘转运体

机构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8篇刘敏
  • 3篇赵奕文
  • 3篇程凌霄
  • 2篇阮茂美
  • 2篇翟大明
  • 2篇陈立波
  • 2篇陈立波
  • 1篇林谋斌
  • 1篇金秀红
  • 1篇张强
  • 1篇罗琼
  • 1篇罗全勇
  • 1篇周君
  • 1篇黄琴
  • 1篇高军
  • 1篇魏中华
  • 1篇金艳凤
  • 1篇王超
  • 1篇吴涛

传媒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MAPK抑制剂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甲状腺癌细胞的联合再分化作用被引量:5
2017年
背景与目的:应用MAPK抑制剂诱导再分化是治疗放射性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的一种全新策略,但其临床有效率偏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I)是另一类诱导甲状腺癌再分化的药物,将其与MAPK抑制剂联合有可能提高再分化疗效。本研究旨在评估MAPK与HDACI联用是否能提高再分化的效果。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放射性核素摄取/流出及克隆形成等实验方法测试BRAF/MEK抑制剂(达拉非尼/司美替尼)及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帕比司他)单药和联合用药时3种甲状腺癌细胞(BCPAP、K1和BHP 2-7)的碘和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功能状态。结果:达拉非尼/司美替尼可以一定程度提高BCPAP和K1细胞中碘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并抑制葡萄糖转运体表达;帕比司他对3种细胞都有一定的再分化作用。达拉非尼/司美替尼与帕比司他联合作用在BCPAP和K1细胞中取得较单药更好的再分化效果,在BHP 2-7中并未获得比单用帕比司他更明显的效果。结论:对具有BRAFV600E突变的甲状腺癌细胞应用达拉非尼/司美替尼和帕比司他联合用药,可以获得较单药更好的再分化效果。
程凌霄刘敏靳雨辰陈立波
关键词:甲状腺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XPF无义突变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系中XPF C2169A无义突变与其发生的关系。方法对488例肿瘤患者外周血及64例胃癌组织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应用Taqman MGB探针进行基因分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XPF蛋白的情况。结果 488例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2169A无一发生突变,然而64例胃癌组织中发现32例(50%)发生突变,并导致XPF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羧基端失去194个氨基酸;XPF C2169A突变仅出现在癌组织中,而癌旁正常组织中没有突变;突变后表达的截断蛋白t XPF不能与ERCC1相互作用,迅速通过泛素化降解。结论胃癌中XPF C2169A主要是单等位基因突变,表明XPF是一个单倍型剂量不足修复基因,XPF C2169A突变可以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靶点。
魏中华黄琴高军金艳凤刘敏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突变胃癌泛素
术前超声下导丝定位切除乳腺触诊阴性病变的价值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下导丝定位在切除乳腺触诊阴性病变(NPBL)的价值。方法选取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超声医学科140例行乳腺检查的女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病变定位方法分为导丝定位组70例和常规定位组70例,导丝定位组在术前进行超声导丝定位肿物,常规定位组采用术中超声定位或者体表标记法定位肿物,手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除用时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导丝定位组术前超声下导丝定位肿物共76个,术后超声随访显示病灶均已切除,未发现病灶残留。两组NPBL患者手术切除用时比较,导丝定位组手术时间明显小于常规定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37,P=0.000)。两组NPBL患者满意度比较,导丝定位组满意度明显大于常规定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91,P=0.000)。结论对于切除NPBL的治疗,术前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在准确地切除病灶、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方面效果显著。
赵奕文金秀红翟大明吴涛王超刘敏张强林谋斌
关键词:术前
颈动脉超声在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治疗效果评价中的作用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前后颈动脉超声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62例,均予CAS治疗,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CAS前后狭窄处管径及血流参数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2例CAS中,2例手术失败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其余60例均获成功,共置入支架60个。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发现,患侧颈动脉狭窄处术后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明显降低,血管内径(R)、血管搏动指数(PI)和前向血流明显增大(P<0.05),术后1周时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经颈动脉超声复查发现手术侧再狭窄1例(3.3%)。结论 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可靠手段,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在CAS前后对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
刘敏赵奕文毕志鸿汤卫忠
关键词:颈动脉超声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5227例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异常筛查结果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 :评估产次、胎位、分娩方式对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异常(DDH)发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DDH超声筛查婴儿5 227例(10 454个髋关节),记录其性别、年龄、胎次、胎位、分娩方式,依据Graf分类法将超声筛查结果分为正常和异常髋关节(发育不良、半脱位、脱位),并行统计分析。结果:5 227例,共10 454个髋关节,其中第1胎DDH的检出率为4.47%(284/6 350)高于第2胎(3.05%,125/4 104)(χ~2=15.08,P<0.01);臀位DDH检出率9.05%(42/464)较头位(3.67%,366/9 968)明显高(χ~2=34.15,P<0.01);剖宫产DDH检出率5.33%(196/3 678)高于自然分娩(3.14%,213/6 776)(χ~2=27.51,P<0.01)。结论 :产次、胎位、分娩方式均是影响DDH的因素,而臀位的影响更显著,可提示DDH的超声筛查。
翟大明赵奕文汤卫忠刘敏周君
关键词:超声检查婴儿
^(131)I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分子靶向治疗进展被引量:3
2015年
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因病灶摄碘功能不佳而无法从131I等传统治疗方法中获益。近年来,甲状腺癌分子病理学研究新成果为甲状腺癌的分子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相关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试验和荟萃分析均取得了可喜的结果。本文从临床角度对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刘敏陈立波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放射性碘分子靶向治疗多激酶抑制剂
99TcmO4-平面显像和SPECT/CT在转移性DTC诊治中的价值
刘敏柴丽罗琼阮茂美程凌霄吕中伟陈立波
^(18)F-FDGPET/CT在评价索拉非尼治疗^(131)I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疗效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6年
背景与目的:肿瘤的疗效评价是阻碍确定肿瘤治疗最佳策略的因素之一。在淋巴瘤及其他实体肿瘤,基于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的疗效评价的价值已经显现,尤其是对于靶向治疗(导致肿瘤活性改变而肿瘤大小可能未变)的疗效评价。通过对比实体瘤反应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 1.1)和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标准,研究18F-FDG PET/CT在评价索拉非尼(sorafenib)治疗^(131)I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radioiodine-refractory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RR-DTC)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4年索拉非尼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均行^(18)F-FDG PET/CT检查的14例RRDTC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5.6岁)。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析靶病灶直径之和与∑SUVmax变化百分比的差异。用χ~2检验比较两种标准的疗效评分有无差异。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按照RECIST 1.1或EORTC标准不同反应组间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有无差异。用Spearman秩相关评估PFS与形态学(RECIST 1.1)或功能学(EORTC criteria)反应分组的相关系数。结果:不同反应组间靶病灶直径之和与∑SUVmax变化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08,P=0.683)。根据两种评价标准,14例患者中10例的评价结果是一致的(χ~2=2.345,P=0.424),其余4例中,2例为SD/PMR,2例为SD/PMD。无论是按照RECIST 1.1(χ~2=8.571,P=0.003)还是按照EORTC标准(χ~2=8.781,P=0.003),各反应组间的PFS均有差异。PFS既与形态学评价结果相关(r=0.741,P=0.002),也与代谢学评价结果相关(r=0.816,P=0.000 4)。结论:18F-FDG PET/CT可用于RR-DTC患者索拉非尼治疗后的疗效评价。尽管71.4%的患者RECIST 1.1和EORTC标准结果一致,但是基于PET的代谢学评价标准在预测治疗效果方面更为准
刘敏程凌霄阮茂美罗全勇陈立波
关键词:PET/CTRECISTEORTC索拉非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