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雪

作品数:11 被引量:21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生态
  • 4篇土地覆被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4篇自然保护
  • 4篇自然保护区
  • 4篇流域
  • 4篇河流域
  • 4篇保护区
  • 3篇英文
  • 2篇样区
  • 2篇生态建设
  • 2篇生态系统
  • 2篇生态系统服务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净初级生产力
  • 2篇初级生产力
  • 1篇植被
  • 1篇植被净初级生...
  • 1篇中段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吴雪
  • 10篇张镱锂
  • 5篇刘林山
  • 4篇赵志龙
  • 4篇摆万奇
  • 3篇王兆锋
  • 3篇祁威
  • 3篇高俊刚
  • 3篇郑度
  • 3篇丁明军
  • 1篇姚治君
  • 1篇阎建忠
  • 1篇周才平
  • 1篇许尔琪
  • 1篇胡忠俊
  • 1篇刘峰贵
  • 1篇王秀红
  • 1篇李士成
  • 1篇李炳元

传媒

  • 3篇Journa...
  • 2篇地理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全球变化数据...
  • 1篇自然地理学创...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NPP数据和样区对比法的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分析被引量:39
2015年
在青藏高原选择11个代表性自然保护区,基于高寒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简写NPP)变化过程数据,比较分析了自然保护区与其相邻等面积区域的NPP变化差异;采用样区对比法,在自然保护区内外选取21组对比样区,比较自然保护区建立前后及其内外的生态状况,评估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研究表明:1.1982-2009年间,82%的代表性自然保护区NPP比保护区周邻区域及青藏高原的平均水平低,反映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状况更为脆弱;2.在代表性自然保护区中,曼则塘自然保护区的NPP增长趋势最为明显,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NPP增长趋势最弱;除色林错自然保护区外,以草甸和湿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NPP增速明显高于以草原与荒漠草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3.代表性样区的研究发现:1自然保护区内76%以上的样区和国家级保护区内82%以上的样区NPP增加幅度明显高于保护区外对应样区的增幅;2取得明显保护效果的有中昆仑、长沙贡玛、若尔盖和色林错等自然保护区;曼则塘自然保护区的东南部边缘地区和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北部边缘地区的效果不明显,可能与保护区及其周邻地区人类扰动增强密切相关;3高寒草甸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最为显著,高寒草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较差。本研究展示了样区对比法在评估大区域生态变化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其关键在于科学设计样区并进行合理的空间抽样。
张镱锂胡忠俊祁威吴雪摆万奇李兰晖丁明军刘林山王兆锋郑度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净初级生产力青藏高原
基于等级层次分析法的金沙江下游地区生态功能分区被引量:46
2016年
金沙江下游地区是我国西南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也是我国未来水电建设的重要区域,在西南民族经济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该地区水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但是该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为了保护这些脆弱生态环境的地区,尽管国家和大多数省级层次的生态功能分区已经制定并颁布和实施,但是如何探索和制定区域、流域尺度的生态功能分区研究却为数不多。而大尺度的生态功能分区研究并不一定非常适合这一具体流域实际情况,所以小尺度典型流域的生态功能分区探索是非常必要的。基于金沙江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运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和技术,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等级层次分析法,对金沙江下游地区进行了生态功能分区。结果表明:金沙江下游地区可划分为2个生态区、6个生态亚区和29个生态功能区;以流域尺度上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导生态系统功能,进行了重要生态功能分区,确定了金沙江下游地区具有重要意义的19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域。该重点区域的划分对金沙江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可用于指导金沙江下游地区自然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和产业布局的合理配置,为金沙江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维护金沙江下游地区的水电生态安全提供重要指导。
高俊刚吴雪张镱锂刘林山王兆锋姚治君
关键词:金沙江下游生态适宜性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生态功能分区
生态工程实施对羌塘和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17
2016年
为了有效评估生态工程建设对青藏高原典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基于表征生态系统功能状况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系列数据,采用样区对比法系统分析了羌塘和三江源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及2004/2005年实施的新生态工程的效果。研究表明:(1)1982–2009年间,在10组对比样区中有9组保护区内样区的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2004年后新生态工程的实施效果良好,有8组对比样区生态状况转好;(3)在所有高寒草地类型中,新生态工程对高寒草甸类型样区的保护效果最为显著。
祁威摆万奇张镱锂吴雪李兰晖丁明军周才平
关键词:生态工程自然保护区净初级生产力羌塘
喜马拉雅中部柯西河流域土地覆被现状研究(英文)被引量:4
2017年
位于喜马拉雅中部的柯西河流域(Koshi River Basin,简称KRB),是恒河支流也是南亚极为重要的跨境流域。流域内海拔落差巨大、生境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完整、土地覆被类型多样且区域差异明显,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之一。本研究基于Landsat TM、野外考察及植被图等多源数据,运用3S技术,编制了高精度的柯西河流域土地覆被数据,分析了流域土地覆被现状特征。研究表明:(1)2010年KRB土地覆被从流域源头至下游由雪被和水体(冰川)、裸地、稀疏植被、草地、湿地、灌丛、森林、农田、水体(河流和湖泊)、建设用地等9类组成。其中,以草地、森林、裸地和农田为主,分别占流域面积的25.83%、21.19%、19.31%和15.09%。而对气候变化敏感的冰川面积仅占5.72%。(2)KRB南、北坡土地覆被类型组成与结构迥异。北坡以草地、裸地和冰川分布为主,南坡以森林、农田和裸地为主;草地在北坡的分布面积远高于南坡,二者比例是6.67:1,而森林面积的97.13%分布在南坡,这些森林大多分布在河谷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且与农田交错分布。(3)与环境相适应,流域主要覆被类型的垂直分布也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土地覆被由低到高,依次为农田、森林、灌丛和农田混合型、草地、稀疏植被、裸地和水体(冰川)的分布。研究结果为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研究、为高山地区尤其是跨境流域的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土地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吴雪高俊刚张镱锂刘林山赵志龙Basanta PAUDEL
柯西河流域
2022年
柯西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希夏邦马峰北坡的达索普冰川,自喜马拉雅山北侧,穿过整个山体,南至恒河平原,跨中国、尼泊尔和印度3国,是恒河重要的支流,也是南亚地区重要的跨界河流。柯西河流域水系主要由西支的孙科西河、北支的阿润河和东支的塔姆尔河等3条支流构成[1-4]。
张镱锂吴雪吴雪李炳元
基于土地覆被变化和CA-Markov模型的喜马拉雅中部柯西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评估(英文)被引量:13
2017年
气候变暖和经济发展正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压力,这导致了生态系统的退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丧失。本文以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喜马拉雅中部的柯西河流域为研究区,分析了1990-2010年该区域土地覆被变化,以及随之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继而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了未来2030年和2050年柯西河流域的土地覆被状况,并分析了2010-2050年的土地覆被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0年,柯西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2.05′10~8 USD y^(-1)。从土地覆被类型上看,森林、冰川和裸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持续减少态势,而农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则呈持续增加态势。1990-2050年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最为显著,高达11.87′10~8 USD y^(-1),而农田生态服务价值增加则最为显著,多达3.05′10~8 USD y^(-1)。尼泊尔境内的森林砍伐、耕地开垦和加德满都等城市的扩张造成了柯西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降低,这一过程则可能与该区域日益增多的人类活动密不可分。
赵志龙吴雪张镱锂高俊刚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土地覆被
柯西河流域关键保护物种的生境变化模拟研究(英文)被引量:3
2017年
柯西河流域是世界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保护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Worldclim和土地利用数据,选择Max Ent模型模拟柯西河流域关键保护物种的潜在分布及其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总体准确率高,模型的评价效果达到优秀水平。陈塘镇、樟木镇、Lamabagar和Langtang国家公园附近河谷地区是关键保护物种的主要栖息地,是生境保护的重点区域。通过比较1992和2050的关键物种的分布数据,发现关键物种的潜在分布区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模拟结果显示在未来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黑颈鹤、参三七和长尾叶猴的栖息地均会减少,需针对这些物种的栖息地,重点开展柯西河流域湿地和森林的保护工作。
刘林山赵志龙张镱锂吴雪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境变化
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特征与保护成效简析被引量:26
2015年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及珍稀濒危物种资源的基本途径。具有敏感生态系统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的青藏高原,其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其成效一直以来是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最新的《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和已发表NPP与保护成效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青藏高原保护区的组成、分布格局与保护成效。结果表明:11963年至今,青藏高原地区建成了各类保护区155个,面积达82.24万km2,占全高原面积的32.35%;2保护区类型主要以野生动物与荒漠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系统、野生动物3个类型为主,各占高原内保护区总面积的36.84%、33.35%和6.80%;3形成了以超大型保护区为主、中部和东南部分布为主、保护类型多样为特点的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体系;4经过50余年的生态建设,保护区保护成效显著,主要表现为:珍稀濒危物种数量显著增加、濒危物种西藏马鹿被重新发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得到了恢复和改善及典型保护区内草地植被的生态功能增强。本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张镱锂吴雪祁威李士成摆万奇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被引量:75
2019年
青藏高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LUCC)研究是区域土地科学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定与提升的科学基础.本文通过对已有LUCC数据与成果的再分析,研究了高原整体LUCC时空特征、典型区LUCC的时空过程及典型类型的变化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结构稳定,一级地类变化面积比例低于7%,并以单次变化为主,土地覆被状况总体改善.近年来高寒草地覆被状况整体好转、局部退化,林地恢复良好,耕地基本稳定,建设用地显著扩张,裸地轻微减少.人口较为密集的河湟谷地与'一江两河'地区,建设用地、耕地、人工林地等增加明显;藏北高原和三江源等牧区,超载过牧和生态建设的作用均有体现;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区土地覆被类型多样、变化复杂,并表现出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较强的敏感性.高原土地变化研究中还存在现有数据产品数量不足、精度不高,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环境效应认识不够深入等问题,需要加强野外监测和遥感技术的结合,关注LULC在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变化特征,同时注重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类型转化和类内渐变,使高原LUCC研究更好地服务于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张镱锂刘林山刘林山王兆锋丁明军摆万奇丁明军王秀红阎建忠许尔琪刘琼欢吴雪刘峰贵郑度
关键词: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土地覆被的垂直分异特征被引量:4
2020年
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珠穆朗玛峰等地,海拔高差巨大、生境复杂多变、土地覆被类型多样且植被垂直带谱完整,是全球范围内研究土地覆被垂直变化的理想场所。本文基于30 m空间分辨率的土地覆被数据(2010年)和DEM数据,在ArcGIS和Matlab平台的支持下,提出并运用脊线法、样带法和扇区法3种山地南北坡划分方法,研究了喜马拉雅山土地覆被垂直分布与结构差异。结果表明:①山地土地覆被分布具有明确的垂直地带性结构特征,喜马拉雅中部土地覆被垂直带谱为南六北四式,土地覆被垂直带谱中具有人类活动的特点。②南北坡之间的土地覆被垂直带谱差异明显,南坡土地覆被类型完整多样,北坡相对简单;对同类型土地覆被而言,南坡较北坡分布高程低、幅度宽。③依据各类型分布面积比随海拔变化情况,土地覆被类型在南北坡上的垂直分布可分为4种模式:冰川雪被、稀疏植被和草地为单峰分布型,裸地为南单峰北双峰分布型。④3种划分方法中,南坡的土地覆被垂直带结构具有相似性,而北坡的土地覆被垂直带结构存在差异,扇区法较好地反映了土地覆被自然分布格局。
张镱锂吴雪吴雪
关键词:土地覆被垂直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