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霄

作品数:14 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类鼻疽
  • 7篇类鼻疽伯克霍...
  • 3篇分子
  • 2篇同源性
  • 2篇同源性分析
  • 2篇类鼻疽病
  • 2篇发病
  • 2篇分子分型
  • 1篇电泳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性病
  • 1篇耶尔森菌
  • 1篇遗传学
  • 1篇遗传学特征
  • 1篇中国籍
  • 1篇乳球菌
  • 1篇乳酸
  • 1篇乳酸乳球菌
  • 1篇食品级载体

机构

  • 14篇中国疾病预防...
  • 6篇海南省人民医...
  • 4篇海南省三亚市...
  • 4篇三亚市人民医...
  • 2篇北京市疾病预...
  • 2篇北京市昌平区...
  • 2篇海口市人民医...
  • 2篇海南省第三人...
  • 1篇安徽省疾病预...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山西省疾病预...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山西省人民医...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宁夏回族自治...
  • 1篇太原市疾病预...

作者

  • 14篇郑霄
  • 6篇夏连续
  • 6篇李伟
  • 4篇吴华
  • 4篇陈海
  • 4篇朱雄
  • 3篇王旭明
  • 3篇李沙
  • 2篇吴多荣
  • 2篇王鲁茜
  • 2篇陈如寿
  • 2篇贺金荣
  • 2篇蔡虹
  • 2篇徐建国
  • 2篇尤鑫
  • 2篇平静
  • 2篇李欢
  • 1篇叶长芸
  • 1篇孙永
  • 1篇李娟

传媒

  • 4篇疾病监测
  • 3篇中华流行病学...
  • 3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区分田鼠型与非田鼠型鼠疫耶尔森菌的PCR-RFLP方法
2014年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区分鉴别田鼠型与非田鼠型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的分子分型方法。方法设计特异引物对93株不同来源、不同生物型鼠疫菌的天冬氨酸酶基因(asp A)进行PCR扩增,用限制性内切酶Hpy CH4Ⅳ对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直接测序法检测asp A基因多态性。结果 asp A基因扩增产物经Hpy CH4Ⅳ酶切后呈现2种基因型:田鼠型鼠疫菌(38株)均为101、126 bp 2个条带;非田鼠型鼠疫菌(55株)均为227 bp单一条带。测序结果证实酶切识别位点发生突变导致带型差异。结论初步建立了鼠疫菌PCR-RFLP(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asp A基因分型方案,通过Hpy CH4Ⅳ酶切带型差异区分高毒力的非田鼠型菌株与低毒力的田鼠型菌株,适用于疫源地流行病学调查。
郑霄夏连续海荣张志凯蔡虹尤鑫平静李伟
关键词:鼠疫耶尔森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子分型
海南省类鼻疽临床分离株核糖体16S-23S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多态性分析
2017年
目的研究海南省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核糖体16S-23S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多态性及基因型特征,了解该省与其他类鼻疽流行区菌株间的遗传背景差异。方法 PCR扩增272株类鼻疽伯克菌的ITS片段并通过毛细管凝胶电泳检测产物长度;通过DNA测序及序列比对确认不同长度ITS的基因型及序列一致性;通过χ2检验分析不同流行区ITS型别的分布差异。结果经毛细管凝胶电泳及DNA测序确认,272株类鼻疽伯克菌中发现C、E、CE、G 4种ITS基因型:C型64株(23.53%),E型144株(52.94%),CE型56株(20.59%),G型8株(2.94%)。序列比对证实,海南省类鼻疽伯克菌中各型别(C、E、G)ITS序列高度保守,不同型别ITS的长度变化由其主要变异区的序列差异引起。我国海南省与泰国流行区的ITS型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6,P<0.05),与澳大利亚流行区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521,P>0.05)。结论海南省类鼻疽伯克菌临床菌株中存在C、E、CE、G 4种ITS基因型,C、E、CE为优势型别;与泰国、澳大利亚等传统流行区相比,其G型菌株比例较高。
贺金荣朱雄李沙陈海吴华夏连续李伟郑霄
关键词: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遗传学特征
2013-2017年海南省三亚地区气象因素与类鼻疽发病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气象因素变化对类鼻疽发病的影响,为类鼻疽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海南省三亚地区2013-2017年类鼻疽月平均发病数据进行分析,对可能影响发病的降水量、风速、气温3项研究变量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收集类鼻疽患者123例,平均年龄51.20岁,41~60岁组患者占53.66%。男性多于女性,占81.30%。临床表现为败血症的79例(64.23%),肺炎64例(52.03%)。7-10月为高峰期,其病例数占全年的66.67%。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类鼻疽发病与平均降水量、风速等均有显著相关(r=0.765,P=0.004;r=0.614,P=0.034),与气温无显著相关性((r=0.358,P=0.258)。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类鼻疽发病与平均降水量显著相关(P=0.001)。结论三亚地区气候因素是类鼻疽发病流行的重要影响因素,降水量与发病数呈正相关,类鼻疽在降水量大的月份易流行,风速大加速类鼻疽的传播。三亚地区全年气温波动较小,与发病数无显著相关性。
朱雄何吕芬匡慧慧李欢李沙陈海郑霄王立程陈如寿
关键词:类鼻疽降水量风速气温
霍乱毒素B亚单位在乳酸乳球菌食品级表达系统中的分泌性表达
2009年
目的 在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食品级分泌性表达系统L.lactis MBP71/pSQZ和L.lactisMBP71/pSQ中克隆表达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实现CTB的分泌性表达。方法采用PCR扩增霍乱弧菌569B菌株染色体中CTB蛋白编码基因片段,克隆到食品级分泌表达载体pSQZ和pSQ中,转化入宿主菌L.1actisMBP71,构建CTB的分泌性表达系统L.lactisMBP71/pSQz—ctB和LlactisMBP71/pSO—ctB;采用Western.blot检测重组菌株中CTB的表达及表达量。结果PCR扩增得到CTB编码基因片段ctB,酶切、连接到载体pSQZ和pSQ并转化到宿主菌L.lactisMBP71中,构建了分泌性表达系统L.1actisMBP71/pSQZ,ctB和L.lactisMBP71/pSQ.ctB。Western.blot检测发现,L.lactisMBP71/rISQ.ctB和L.1actisMBP71/pSQZ.ctB系统均能分泌性表达CTB,L.lactisMBP71/pSQ—ctB上清的表达量约为2μg/ml;L.lactisMBP71/pSQ—ctB的表达效率远远高于L.lactisMBP71/pSQZ—ctB。结论成功实现了CTB在食品级表达系统中的分泌性表达。
孙强正李振军李娟王艺婷金东郑霄张晓嫒熊衍文叶长芸徐建国
关键词:乳酸乳球菌霍乱毒素B亚单位食品级载体分泌性表达
海南省类鼻疽流行区分离出泰国伯克霍尔德菌被引量:5
2015年
类鼻疽(melioidosis)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类鼻疽伯克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热带传染病[1].海南地区类鼻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三亚等地人群中类鼻疽血清阳性率高达13.7%[2];但当地确诊的类鼻疽病患者相对较少.本研究在海南省南部地区进行环境中类鼻疽伯克菌及与其相似的泰国伯克菌(Burkholderia thailandensis)调查.
郑霄陈海朱雄蔡虹黎礼达李欢尤鑫平静夏连续李伟
关键词:类鼻疽病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跨洲际流行株的同源性分析及历史溯源
2017年
目的比较不同年代分离自澳大利亚、中国海南地区7株ST562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类鼻疽伯克菌)的同源性,并分析其传播来源。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提取ST562型类鼻疽伯克菌澳大利亚临床株MSHR5858、中国海南历史菌株350105基因组中SpeI限制性酶切片段指纹谱、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指纹(MLVA-4)等遗传特征,并与近年分离的5株海南ST562型临床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speI酶切)、MLVA-4分子分型结果相比较。同时分析MSHR5858与350105在基因组水平的共线性及同源性。结果5株海南ST562型临床株的PFGE带型相同(相似度〉97%)且与澳大利亚临床株MSHR5858的SpeI限制性带型一致;澳洲临床株(MSHR5858)与海南历史菌株(350105)基因组中Spe I限制片段数分别为31和34,其中31个片段的长度一致。5株海南ST562临床株的MLVA-4型别各不相同,但HPPH43(MLVA-4指纹谱:10,8,10,8)与MSHR5858(10,8,8,6)在2341k、1788k两个位点重复数相同;HK003(11,8,15,7)、HK061(11,8,17,7)与历史菌株350105(11,8,11,8)在此二位点重复数也相同。此外,350105与MSHR5858在基因组水平具有良好共线性,共有基因占绝大部分,提示来源一致。结论分离的7株ST562型类鼻疽伯克菌(包括中国海南临床分离株、历史菌株及澳大利亚临床分离株)遗传特征一致,且ST562型近年流行株与历史菌株350105可能具有同源关系。
郑霄王鲁茜吴华陈海朱雄贺金荣夏连续李伟
关键词: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同源性分析
猪链球菌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1年
猪链球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菌,可以引起人猪链球菌病暴发流行。近几年来,猪链球菌的基因组学研究发展迅速:共有6株猪链球菌的基因组全序列公布;采用多种比较基因组技术发现了高致病性猪链球菌相关的毒力岛和特异基因,为研究猪链球菌的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郑霄徐建国
关键词:猪链球菌比较基因组学
塞拉利昂中国籍员工2019年疟疾感染率调查及蚊媒防控知识培训效果评价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调查驻塞拉利昂各中资机构中方员工的疟疾感染率,并通过培训使其掌握全面的疟疾蚊媒防控知识。方法由各中资机构选派其中方员工接受疟疾蚊媒防控知识培训。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培训班开始前对全部134名学员进行问卷调查。授课老师以幻灯(PowerPoint)形式面对面讲授疟疾蚊媒防控知识,并通过蚊虫实物标本学习,使学员认识塞拉利昂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冈比亚按蚊及其习性。培训后填写疟疾蚊媒防控知识问卷,并对培训进行考核和效果评估。问卷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学员培训前蚊媒防控知识平均得分为(31.46±20.68)分,培训后平均得分为(85.98±16.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5.636,P<0.001)。调查发现学员近1年的平均疟疾感染率为29.10%,户外工作者的疟疾感染率(37.40%)高于室内工作者(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61,P<0.001);学员培训前得分情况与疟疾感染率相关性分析显示,与高学历者相比,低学历者平均得分较低,疟疾感染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2,P=0.046)。学员培训前分数同疟疾感染率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结论在塞拉利昂应加强各中资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从事户外工作以及低学历工作者蚊媒防控知识培训。培训单位应结合当地实际监测和疟疾流行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定期于当地对驻外工作者进行相关蚊媒防控知识培训,使其做到科学防控疟疾等蚊媒传染病。
赵宁涂宏涂宏郭玉红刘小波任东升邹小辉罗巍郑霄邹小辉刘洋赵迎泽郑霄王立立段招军孙永
关键词:疟疾
Vitek 2 Compact GN卡用于不同培养基生长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鉴定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评估不同培养基生长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在Vitek 2 Compact中的鉴定结果。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7年5月海南省人民医院分离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127株,分别接种于哥伦比亚羊血平板(CBA)、麦康凯平板(MAC)和流感嗜血巧克力平板(CHA)上,以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为金标准,评估Vitek 2 Compact VT2.R7.01版GN卡对不同培养基上生长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鉴定准确性。结果 CBA平板上生长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鉴定准确率最高,为98.4%,2株被错误鉴定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MAC次之,准确率为94.5%,其中4株被错误鉴定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2株为伯克霍尔德菌某种,1株被错误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CHA鉴定准确率最低,为91.3%,其中4株被错误鉴定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2株为伯克霍尔德菌某种,5株无鉴定结果。结论 Vitek 2 Compact GN卡对不同培养基上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鉴定准确率不同,建议优先选择CBA平板上菌落。
黄梅会郑霄吴华王旭明
关键词: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培养基VITEKCOMPACT
海南省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调查海南地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该地区类鼻疽监测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可疑患者的临床样本进行类鼻疽的分离培养,采用形态特征观察和染色镜检对临床分离的类鼻疽进行鉴定。采用HGDI分析菌株的遗传多态性特征,用MLVA_4方法调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关联,并构建MST(最小生成树)揭示菌株的起源进化特征。同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分布、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164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中,有66%(109/164)的菌株分布于海南省的三亚、东方和乐东等西南沿海地区。MLVA_4方法对菌株具有极高的分辨力,HGDI为0.9887。4个分型位点的多态性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0.9130(L933),0.8322(L2341),0.8237(L1788)和0.8096(L389)。164株类鼻疽聚为97个MLVA_4基因型(GT1~97),其中33个为共享基因型表明该类基因型的菌株间可能有潜在的流行病学关联。另外64个为单一基因型且每株菌代表一个独特的基因型,表明该地区多于39%的类鼻疽具有零星或散发的流行特征。在33个共享基因型中,14个共享基因型(GT6、16、18、22、33、39、41、49、50、51、58、61、85和92)由来自相同地区分离的菌株构成,证实了该地区类鼻疽呈现由多个共同传染源引发的多点流行的特征;另外,有28个共享基因型(除GT6、41、58、61和92外其他所有共享基因型)分别由2-5个不同地区分离的菌株构成,揭示了该地区类鼻疽可能存在由多个共同传染源引发的多地交叉感染,33个共享基因型包括100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菌株聚类率为61.0%(100/164),所有共享基因型的菌株都来自2-5个不同地区,提示类鼻疽在海南省多个地区均有流行。基于MLVA_4数据的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 MST)分析结果表明164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可分为2个地理集群,定安县的菌株是海南省类鼻疽的潜在祖先�
朱雄陈海李沙王立程吴多荣王旭明陈如寿郑霄刘志国
关键词:类鼻疽分子流行病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