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柏方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乳腺
  • 5篇乳腺癌
  • 5篇腺癌
  • 3篇细胞
  • 1篇单抗
  • 1篇脂质体
  • 1篇乳腺肿
  • 1篇乳腺肿瘤
  • 1篇术前
  • 1篇顺铂
  • 1篇培美曲塞
  • 1篇曲妥珠单抗
  • 1篇肿瘤
  • 1篇晚期
  • 1篇晚期乳腺癌
  • 1篇细胞株
  • 1篇腺肿瘤
  • 1篇疗效
  • 1篇裸鼠
  • 1篇患者术前

机构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作者

  • 5篇柏方
  • 4篇吴克瑾
  • 3篇陆云姝
  • 3篇陈青
  • 2篇丁龙龙
  • 1篇贾谊君
  • 1篇陈婷
  • 1篇刘艳
  • 1篇史荣亮

传媒

  • 1篇中国肿瘤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海军医学杂志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氟维司群联合曲妥珠单抗对人乳腺癌BT-474细胞株协同作用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氟维司群联合曲妥珠单抗对人乳腺癌BT-474细胞株的作用。方法 WST-1、Annexin/PI法分别测氟维司群、曲妥珠单抗单独与联合对BT-474细胞株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测药物对p-Akt、p-MAPK蛋白表达影响。结果各组对BT-474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有浓度依赖性,CIED50=0.466,联合组较单药组凋亡率增高(P<0.05),氟维司群组p-Akt、p-MAPK蛋白表达增高,联合组较氟维司群组明显降低。结论氟维司群联合曲妥珠单抗对BT-474细胞作用协同,可能与增强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及抑制氟维司群增高p-Akt、p-MAPK蛋白表达有关。
陈青吴克瑾丁龙龙陆云姝柏方
关键词:乳腺肿瘤氟维司群曲妥珠单抗
培美曲塞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对乳腺癌的作用观察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制备培美曲塞脂质体,观察其对乳腺癌细胞MCF-7及荷瘤裸鼠模型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作脂质体,CCK-8法检测其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建立Balb/c裸鼠荷瘤模型,通过尾静脉给药以检测其抑瘤作用。结果·培美曲塞脂质体可抑制MCF-7细胞增殖,当培美曲塞浓度分别为0.20、0.40和10.00μg/m L时,实验组(培美曲塞脂质体)的细胞生存率显著小于对照组(等浓度梯度培美曲塞),P值分别为0.013、0.035和0.041。与空白组(等剂量PBS)比较,实验组(培美曲塞脂质体)和对照组(等剂量培美曲塞)Balb/c裸鼠肿瘤的体积和质量均显著减小;实验组肿瘤的体积和质量也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00)。结论·相对于培美曲塞原料药物,脂质体能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通过尾静脉给药能有效抑制肿瘤在Balb/c裸鼠体内的生长。
柏方陈婷刘艳吴克瑾陈青陆云姝葛梅馨
关键词:培美曲塞脂质体乳腺癌MCF-7细胞BALB/C裸鼠
乳腺癌Oncotype DX检测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Oncotype DX可以进行21基因检测,计算复发分数(recurrence score,RS),预测雌激素受体(ER)阳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10年复发率,进一步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规避过度治疗与复发的风险。全文将Oncotype DX的临床试验结果,与其他基因检测方式进行比较,在淋巴结阳性患者、BRCA1和BRCA2突变患者、中危组患者以及亚洲患者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讨论其实践成果、研究热点及前景展望,为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柏方吴克瑾
关键词:乳腺癌DX基因检测
GP方案与NP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的Meta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利用Meta分析研究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方案)及长春瑞滨联合顺铂(NP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Pub Med、Cochrane Library,纳入GP方案及NP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2004年1月至2015年8月。由2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所有数据均用Rev Man5.2软件处理。[结果]共纳入14个RCT,其中GP组545例,NP组54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反应率(RR)(OR=1.19,95%CI:0.94-1.52)及疾病控制率(DCR)(OR=1.15,95%CI:0.87-1.53)无统计学差异。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恶心呕吐、静脉炎。Begg漏斗图未发现发表偏倚。[结论]GP及NP方案对提高晚期乳腺癌患者RR及DCR的疗效肯定,临床效果相似,值得进一步研究。
柏方陈青吴克瑾贾谊君陆云姝丁龙龙
关键词:吉西他滨顺铂疗效META分析
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及化疗后外周血CD4+、CD8+和B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及化疗后外周血CD4+、CD8+和B细胞的变化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3月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普外科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9例。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乳腺癌患者和良性乳腺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8+和B细胞水平的差异,以及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及化疗后T细胞亚群和B细胞水平及与乳腺癌患者不同TNM分期和分子分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TNM不同分期CD4+细胞水平存在差异(均P<0.05),在良恶性肿瘤之间、化疗前后及不同年龄分层,CD8+细胞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化疗后在不同的TNM分期(P=0.001)及分子分型存在差异(P=0.011);在良恶性肿瘤之间、化疗前后及不同年龄分层之间B细胞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在不同的TNM分期之间及分子分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22);CD8+、B细胞可能成为患者的预后因素,但CD8+与B细胞水平并非乳腺癌治疗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外周血B细胞、CD4+和CD8+淋巴细胞水平对于乳腺癌的诊断和预后有一定价值,值得进行深入探讨并将其应用于临床。
隗传超柏方刘维燕潘高峰史荣亮葛梅馨吴克瑾
关键词:乳腺癌CD4+细胞B细胞TNM分期分子分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