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力

作品数:12 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第四纪
  • 3篇晚第四纪
  • 3篇罗斯海
  • 3篇末次冰期
  • 3篇冰期
  • 2篇底流
  • 2篇岩心
  • 2篇粒度
  • 2篇末次冰期以来
  • 2篇古海洋
  • 2篇古海洋学
  • 2篇古海洋学意义
  • 2篇海槽
  • 2篇海洋学
  • 2篇冰架
  • 2篇沉积物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年龄
  • 1篇东太平洋
  • 1篇东太平洋海隆

机构

  • 12篇同济大学
  • 5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海洋沉积与环...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2篇武力
  • 7篇王汝建
  • 7篇肖文申
  • 5篇陈志华
  • 4篇葛淑兰
  • 2篇黄元辉
  • 2篇唐正
  • 1篇丁旋
  • 1篇孙烨忱
  • 1篇曾志刚
  • 1篇王爱军
  • 1篇方习生
  • 1篇刘合林
  • 1篇孟飞
  • 1篇韩喜彬
  • 1篇李康
  • 1篇黄梦雪
  • 1篇朱志敏
  • 1篇赵仁杰

传媒

  • 5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2014中国...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极地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亚北极鄂霍次克海晚第四纪冰海沉积作用与水团变化历史
2021年
亚北极鄂霍次克海是全球重要的碳汇之一,也是北太平洋中层水的主要源区,研究晚第四纪鄂霍次克海古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理解亚极地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鄂霍次克海南部科学院海隆ARC2-T00岩芯进行了粗组分、坠石、有孔虫丰度和CaCO3含量的统计与分析、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spp.氧碳同位素测试等,并基于其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spp.-δ^(18)O和深海氧同位素曲线LR04-δ^(18)O与相邻站位OS03-1 Uvigerina spp.-δ^(18)O的对比,建立了该岩芯的地层年代框架。该研究表明,在MIS 6—MIS 2的大部分时期,鄂霍次克海南部主要沉积动力为西风、洋流及海冰;风尘堆积速率的变化指示西风带在冰期增强,间冰期减弱;海冰沉积堆积速率的变化表明,在冰期或冰段,海冰沉积受当时季节性海冰沉积中心带所处位置的影响较大;海冰和水团指标变化显示,鄂霍次克海南部此时为季节性海冰覆盖,鄂霍次克海中层水上部生成增强,中层水下部的盐度变化可能与宗谷暖流前伸体的输入、海冰形成析出的卤水下沉和太平洋深层水的侵入有关。
叶圣彬王汝建肖文申孙烨忱武力
关键词:鄂霍次克海
东太平洋海隆13°N表层含金属沉积物物质组成与元素赋存状态被引量:3
2018年
为了解不同类型含金属沉积物在物质组成和元素赋存状态的差异,对东太平洋海隆13°N洋中脊两侧表层含金属沉积物(站号:E271和E53)进行了矿物学、地球化学分析,顺序提取实验,并与前人对轴部表层沉积物(站号:17A-EPR-TVG1)的研究结果作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E271和E53是远端含金属沉积物,由非浮力热液羽状流中颗粒物沉降所形成的;17A-EPR-TVG1沉积物是近喷口含金属沉积物,由黑烟囱或者热液硫化物丘状体崩塌、堆积,或者由热液羽状流中Fe-Mn氧化物和硫化物快速沉淀而形成的,近喷口沉积物比远端沉积物更富集Fe、Cu和Zn等元素。元素在两种含金属沉积物中的赋存状态基本相同,除了Fe,Cu,Zn,Mo和稀土元素(REE)等元素在远端沉积物中主要存在于Fe-Mn氧化物相,在近喷口沉积物中主要在残留相中。远端沉积物中REE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与海水相似,表明REE主要来自海水,而近喷口沉积物中REE配分模式与热液流体相似,说明REE以高温热液流体来源为主。相关研究结果加深了对热液沉积作用研究的认识。
荣坤波曾志刚武力武力
关键词:东太平洋海隆元素赋存状态
ANT29-P5-3年代框架的建立及古生产力反演
南极在全球气候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相关方面的高分辨率海洋沉积学记录却较为缺乏.本研究对29次南极科学考察航次在普利兹湾采集的沉积物岩芯P5-3孔(72.959°E,65.989°S,水深257...
孟飞王汝建肖文申武力
普里兹湾季节性海冰区基于相对生物钡通量的高分辨率地层年龄框架
南大洋是沟通全球大洋水循环的重要枢纽,也是冰期-间冰期旋回中C02的重要源和汇.南大洋的古海洋学研究,特别是基于高时间分辨率的古海洋学研究对于揭示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化特征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南大洋高纬度区碳酸钙的...
武力王汝建肖文申陈志华葛淑兰
东南级普利兹湾ANT30/P1-02岩心的颜色反射率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颜色反射率测试成为大洋沉积物岩心的常规测试项目之一。沉积物的颜色反射率能够提供许多有意义的古海洋学信息。如在La*b*色空间中,a*常常与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状态相关;中低纬海洋沉积物的亮度L 能够反应沉...
武力王汝建肖文申黄元辉陈志华
关键词:赤铁矿
南极半岛东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及物源指示意义被引量:10
2015年
通过对南极半岛东北部海域3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稀土元素分析发现:(1)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总量(REE)的分布范围为(45.47~183.60)×10-6,平均值为91.36×10-6;稀土元素含量的高低与铝硅酸盐黏土成正比,与生物硅含量成反比;(2)大致以象岛至南极半岛北部的茹安维尔岛为界,研究区西部的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及南设得兰群岛北部岛架-岛坡沉积物稀土含量较低,稀土元素页岩标准化模式与长城站周边土壤/湖泊沉积物、火山岩相一致,表现为重稀土相对富集,铕正异常明显,Sm/Nd分子比值大,推断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南设德兰群岛中-新生代火山岩分布区与现代火山活动区;(3)研究区东部鲍威尔海盆、南奥克尼群岛岛架和南斯科舍海脊区沉积物稀土元素的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表现为平坦型,轻稀土明显抬升,铕正异常不显著,Sm/Nd分子比值小,稀土元素含量受沉积物中黏土组分含量、硅质生物组分等制约,推断沉积物陆源碎屑主要来源于威德尔海西部和南部,局部受南奥尼克群岛、南斯科舍海脊和南设德兰群岛物质的影响,沉积物的搬运主要受冰筏和海流制约。
陈志华黄元辉唐正王豪壮葛淑兰方习生韩喜彬王爱军武力朱志敏
关键词:稀土元素表层沉积物物源示踪南极半岛
东南极普里兹湾陆坡扇晚第四纪高分辨率地层年龄模式被引量:4
2015年
地层年龄模式的建立是古海洋研究的基础,由于南大洋高纬度地区生物碳酸钙保存差,限制了有孔虫AMS14 C测年和氧同位素地层学方法的应用,需要寻找替代方法。通过中国第30次和29次南极考察航次在普里兹湾海域采集的ANT30/P1-02、ANT30/P1-03、ANT29/P5-03岩心的高分辨率磁化率扫描,XRF岩心元素扫描,结合浮游有孔虫AMS14 C测年等分析发现,Baxs的变化与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是输出生产力的良好替代指标,其变化模式指示了气候变化。基于此,将这3个岩心中的Baxs与深海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标准曲线(LR04-δ18 O)进行对比,建立了高分辨率的地层年代模式。经过Baxs与LR04-δ18 O的交叉小波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在轨道周期上都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Baxs年龄模式与该岩心相对古地磁强度方法所建立的地层年龄模式相吻合,验证了该地层年龄模式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根据ANT30/P1-02所建立的地层年代模式,普里兹湾陆坡扇晚第四纪沉积序列的平均沉积速率在0.15~4.76cm/ka之间,平均为1.18cm/ka。其平均沉积速率与ODP1167站位上部的平均沉积速率一致(1.00cm/ka)。该区沉积速率在冰期末期开始快速增高,在冰消期或间冰期初期时达到最高,之后又不断降低。冰消期沉积具一定的层理构造,而冰期和间冰期沉积无明显层理构造。普里兹湾陆坡扇晚第四纪沉积物磁化率与气候之间没有明确的响应关系,使用磁化率与冰心风尘相对比来建立地层年龄模式的方法不适用于该海域。
武力王汝建肖文申葛淑兰陈志华
关键词:晚第四纪
晚第四纪普里兹湾北部陆坡岩心沉积学记录及古海洋学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通过对普里兹湾北部陆坡P1-03岩心沉积物敏感粒级组分的提取和年代学分析,发现:大于>63μm的砂砾级组分可作为冰筏碎屑的指示粒级,过去52万年以来该地区共发生了8次较大的冰筏碎屑事件,出现在冰期及间冰期中相对较冷的阶段。分选级粉砂和黏土组分的含量可指示底流强弱,其旋回变化显示冰期底流较弱,有利于黏土沉降;间冰期南极绕极流主轴南移,陆架-陆坡水体交换加强,底流增大,对沉积物的搬运和簸选加强。
刘合林陈志华葛淑兰肖文申王豪壮唐正黄元辉赵仁杰武力
关键词:岩心粒度底流晚第四纪
南极罗斯海JOIDES海槽末次冰期以来底栖有孔虫组合及其对冰架扩张与消融的响应被引量:1
2021年
罗斯冰架的进退对全球气候和世界大洋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分析了在南极罗斯海陆架西北部JOIDES海槽钻取的ANT31-JB06岩芯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化石组合,结合该钻孔已有研究,重建末次冰期以来罗斯冰架在该地区的扩张与消融历史。Q型因子分析表明,研究区底栖有孔虫可划分为四个组合:Miliammina arenacea组合指示生产力高,可能受高盐陆架水影响的环境;Globocassidulina spp.组合指示强烈冰川影响、低生产力的冷水环境;Trifarina earlandi组合指示强水动力环境;Lagena spp.组合的变化表明沉积环境快速变化,但其具体环境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末次冰期(36.6-17.2 ka)时罗斯冰架呈波动增长并逐渐向外陆架扩张,21.8-17.2 ka时增长至最大位置,冰架接地线到达JOIDES海槽ANT31-JB06岩芯位置附近。罗斯冰架在17.2 ka左右逐渐开始融化。17.2-14 ka罗斯冰架发生大面积融化,随后冰架消融减缓(14-11.7 ka)。全新世早期(11.7-9.7 ka)罗斯冰架在JOIDES海槽崩塌并逐渐后退离开,9.7-1 ka该岩芯位置处附近逐渐转变为开阔海洋环境,1 ka以来该处沉积环境出现快速变化。
樊加恩王汝建丁旋武力
关键词:古环境演变末次冰期罗斯海
罗斯海西北陆架(JOIDES海槽)末次冰期以来冰架消融过程及水动力变化被引量:9
2016年
罗斯冰架的消融过程对全球气候和大洋环流的变化都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罗斯海西北陆架上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所采集的ANT31-JB06岩心重建末次冰期以来罗斯冰架的消融历史。通过AMS 14 C测年,建立了该岩心的地层年代框架,其沉积物被划分为末次冰期(36.6ka)以来到全新世的沉积序列,并对该岩心进行了粗组分含量分析、粒度组成及其端元模拟的综合研究。该岩心的粒度端元分析结果显示,峰态中值为15.1和18.9μm的组分端元的变化可分别代表弱和强水动力环境,而峰态中值为63.4和234.1μm的组分端元的变化可分别代表海冰和冰山搬运等沉积动力的变化。末次冰期罗斯冰架在研究站位并未触底,在27~21ka左右增长到最大位置,可能已经到达该岩心所在的位置。罗斯冰架在21ka左右开始退离JOIDES海槽,在AIM 1暖期(17~14ka)大规模崩塌消退;而在南极冷反转ACR时期(14~12ka)罗斯冰架消退缓慢;ACR之后冰架继续崩塌直到全新世中期,在5ka左右罗斯冰架基本达到稳定状态。该处水动力在冷气候时期较强,在暖气候时期较弱,可能是气候较冷时结冰过程形成的盐度较大的水下沉到底部促进了上下水体交换,使得沉积界面的水动力相对也比较强,沉降下来的颗粒相对偏粗。
黄梦雪王汝建肖文申武力陈志华
关键词:海冰水动力末次冰期以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