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玉玲

作品数:9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起搏
  • 3篇电子设备
  • 3篇心脏
  • 3篇植入式
  • 3篇起搏器
  • 2篇血管
  • 2篇植入
  • 2篇随访
  • 1篇电极导线
  • 1篇队列研究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应激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病
  • 1篇心血管病学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病学
  • 1篇血管迷走性
  • 1篇血管迷走性晕...
  • 1篇医源

机构

  • 9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甘肃省人民医...

作者

  • 9篇王玉玲
  • 7篇周菁
  • 7篇褚松筠
  • 6篇盛琴慧
  • 5篇蒋捷
  • 5篇陈尔冬
  • 3篇贺鹏康
  • 3篇李康
  • 2篇夏驭龙
  • 1篇童琳
  • 1篇邱建星
  • 1篇高玲玲
  • 1篇王洁
  • 1篇王禹川
  • 1篇高澜
  • 1篇范芳芳
  • 1篇汪冬霞
  • 1篇齐心
  • 1篇褚嫒嫒

传媒

  • 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临床心电学杂...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管理观察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损伤电流在主动电极导线植入术中的临床价值和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损伤电流(COI)对主动电极导线植入的指导作用和意义。方法选取心房、心室均为主动电极导线新植入的双腔起搏器患者,记录电极旋入心肌即刻、旋入后5 min的COI,同时测试该时间点的起搏参数(COI组);选取相同条件同期植入但术中未记录COI、只测试起搏参数的患者作为常规对照(常规组)。分析COI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规律及心房、心室COI的特点,比较两组参数及长期随访的结果。结果共纳入85例患者,COI组40例,常规组45例。COI组中,主动电极导线旋入后即刻,COI即达到最高峰,图形特点明显,表现为最大幅度的PR段或ST段抬高[心房(2.81±0.57)mV,心室(10.12±2.38)mV]和最长的腔内心电图时限[心房(252±29)ms,心室(322±38)ms]并持续5 min以上;心房、心室旋入后即刻阈值显著高于旋入后5min心房(1.83±0.89)V vs(1.10±0.61)V,心室(0.91±0.37)V vs(0.59±0.23)V,P均≤0.001,COI明显但阈值高的患者延长等待时间可获得明显下降的阈值,避免反复更换电极位置。两组的近期和远期随访参数均维持在正常范围,与常规组相比,COI组长期起搏参数更趋稳定。结论主动电极导线的起搏阈值通常数分钟内稳定下降,常规起搏参数可满足多数患者术中测试的需要;显著的COI,常预示阈值会有明显的下降,在心房电极导线表现更为明显,术中选择性使用,对即刻短暂的高阈值有较好的判别和指导作用。
盛琴慧褚松筠王玉玲蒋捷李康陈尔冬金汉周菁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主动电极起搏器植入
永久起搏器术后使用家庭监护随访管理系统的论证被引量:1
2015年
永久起搏器术后的家庭监护随访管理系统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后对患者家庭监护随访的一种新方法。该系统能及时发送信息,使医护人员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患者术后的信息、了解患者的康复病情并进行辅助指导,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提供日常保健服务。
王玉玲汪冬霞
关键词:永久起搏器随访
起搏器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的安全性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调查植入磁共振(MR)条件兼容起搏器的患者进行MR检查的即刻和长期安全性。方法:回顾2011—2019年在我院植入MR兼容起搏器的患者287例,随访器械相关的主要安全性终点(电量提前耗竭,导线功能异常或起搏失夺获)和临床安全性主要终点(死亡,心脏停搏>5 s,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比较MR检查前后参数变化,及与对照人群基线和长期起搏参数的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在随访中均无临床终点事件和器械相关功能异常发生。共11例患者接受了MR检查,扫描部位为头颅(9例),腰椎(1例),颌面部(1例),中位扫描时间20(10~34) min。MR后即刻、MR后1~3个月患者起搏参数及电池电压较MR前无显著改变。进行MR与未进行MR的患者基线和慢性期起搏参数、电池电压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植入MR兼容起搏器患者严格按照流程进行MR前准备和程控,可以安全进行推荐场强和部位的MR检查。
褚松筠王玉玲蒋捷邱建星陈尔冬金汉贺鹏康盛琴慧周菁
关键词:磁共振起搏器安全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植入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患者的随访和预后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植入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患者随访情况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变化。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自2019年1月24日至2020年7月16日随访的ICD患者人群,研究组定义为2020年1月24日至7月16日随访ICD患者,与对照组定义为疫情前同期(2019年1月24至7月16日)及研究组自身既往2019年7月24日至2020年1月16日对比随访方式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ICD患者66例,其中42例(63.6%)电话随访;对照组59例患者全部诊室随访。研究组患者发生包括电击、心力衰竭加重、心脏原因入院、移植及臆测报警、起搏和除颤阈值升高、电量提前耗竭的事件共22例次。电击共147频次。对照组仅发生5例次事件,电击7频次。Poisson回归证实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器械相关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有近4倍升高[相对风险(RR)3.66,95%可信区间(CI):1.44~9.29,P=0.006],总的电击风险升高达17倍(RR 17.58,95%CI 8.44~36.60,P<0.001)。研究组与既往自身对照,患者在疫情期间不良事件也显著增加,且均主诉焦虑恐惧,而无心肌缺血,药物不依从等,亦未感染COVID-19。结论ICD患者疫情期间精神心理状态值得关注,加强远程随访指导和心理干预可能有助于减少该类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王洁褚松筠王玉玲范芳芳盛琴慧蒋捷高澜李康陈尔冬金汉贺鹏康夏驭龙周菁
关键词:心理应激
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患者的外科围术期处理和心血管结局——回顾性队列研究
2023年
目的:调查当前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患者外科手术围术期评估和管理措施,探讨目前处理流程与共识推荐的差距,以及与CIED患者围术期心脏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近2年来在本中心进行外科手术并具有CIED的患者。结果:纳入2020年7月—2022年7月在本中心接受外科手术的CIED患者共104例,平均年龄(73±11)岁,女性49例。术前评估发现12.5%的患者在手术科室未能确认其具有CIED,多达80.8%的会诊申请未能提供CIED类型及型号,49.0%的患者既往没有规律程控随访,总体术前评估与共识建议依从度仅8%。择期手术前准备时,所有患者均由专业随访护士联系电生理医师进行了CIED程控,获得CIED功能状态和电量的信息,并建议术中采用减少电磁干扰(EMI)和备用起搏/除颤的措施。部分CIED患者术前程控更改为非同步模式,术后由专业随访护士再次联系电生理医师程控确认参数良好,并恢复原工作模式。术前准备及术后管理流程与共识推荐依从度均达100%。术前因程控发现问题造成手术延迟2例,取消1例。CIED相关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共5例(4.8%),均与术前不规范的评估流程相关。围手术期心脏事件发生28例(27.2%),但均与CIED围术期处理无关。结论:目前CIED患者外科手术围术期评估过程与国际共识建议存在差距,专业规范的CIED围术期管理对避免手术延搁,降低围手术期器械和心脏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郭雯王朋王玉玲高玲玲褚松筠周菁
携带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患者对医源性干扰的预防处理和临床结局
2023年
目的:探讨携带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患者对医源性干扰的预防处理和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接受MRI、外科手术以及放射治疗的CIED患者219例。调查具有潜在干扰的医疗操作前后的处置与最近欧洲心律学会发表的关于预防和管理CIED患者医疗程序引起干扰的共识建议的依从度,并分析与CIED相关终点事件和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的相关性。CIED相关主要终点事件定义为导线功能异常需更换,起搏失夺获或误治疗;次要终点事件包括阈值、感知和电极阻抗改变达到预设值;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包括院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死亡。结果:共纳入219例患者,平均年龄(74.4±11.2)岁,男性137例(62.6%)。医疗操作类型包括MRI检查84例(38.4%)、外科手术127例(58.0%)、放射治疗8例(3.6%)。总体操作前CIED评估、准备和操作后管理与最新国际共识规范处理的依从度分别为44.7%、95.9%和95.9%。CIED相关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0.9%,CIED相关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达17.8%,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力衰竭史(OR=6.4,95%CI:2.0~20.2,P=0.002)、进行外科手术(OR=84.5,95%CI:5.2~1367.1,P=0.002)以及发生CIED相关终点事件(OR=19.1,95%CI:1.7~215.7,P=0.020)均是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规范的医疗操作前评估和准备是心血管终点事件的保护因素(OR=0.1,95%CI:0.1~0.4,P<0.001)。结论:医源性干扰影响CIED功能,本研究医疗操作前后的处理较最新国际共识规范处理存在差距。规范的操作前评估和准备有助于确保CIED安全有效运作,改善患者心血管结局。
王玉玲夏驭龙金汉陈尔冬贺鹏康蒋捷盛琴慧褚松筠周菁
SCN5A突变致LQTS伴血管迷走性晕厥1例
2023年
患者女性,14岁。隐匿性病程。以“发现QT间期延长3天”入院。入院前3天因其亲妹妹确诊长QT综合征,遂于门诊筛查此病。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率70次/分),QTc 0.54s(图1);心脏超声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72%,其心脏结构及功能未见异常。基因检测示:SCN5A:c.G5350A基因杂合变异。自诉既往无头晕、黑矇、眼前发黑、晕厥等症状。妹妹确诊长QT综合征3型,爷爷基因检测杂合变异,有猝死家族史。入院诊断:长QT综合征;检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示QT间期延长,心率变异性示:%RR>50:23%,rms-SD:55ms,Magid标准差:68ms,Kleiger标准差:162ms;平板运动试验示运动中及运动后未见室性心律失常,结果为阴性;利多卡因试验示给利多卡因后患者QT间期缩短超过30ms。
党林林童琳邢爽王玉玲褚嫒嫒
关键词:长QT综合征血管迷走性晕厥
心脏植入性电子设备早发和晚发感染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2022年
目的 调查心脏植入性电子设备(CIED)术后早发和晚发感染的不同临床特征和预后,探讨可能的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自2006年至今发生CIED感染的连续患者队列中早发及晚发感染者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差异。结果 共纳入54例患者,早发感染组22例,晚发感染组32例。早发和晚发感染的中位发生时间分别为1.0个月和21.0个月。早发感染组中女性占比较高,晚发感染组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倾向占比较高(P=0.05及P<0.05),早发CIED感染患者较多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P=0.001),较多倾向发生囊袋血肿(P=0.001),红肿(P=0.001),积液(P=0.046),发热(P=0.050),寒战(P=0.050),并有1例脓毒血症。而晚发感染较多表现为囊袋破溃(P=0.032)和侵蚀(P=0.001),全身表现不显著。早发感染组中1例患者血培养阳性,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而晚发感染组血培养未见阳性。晚发感染组囊袋组织培养阳性比例更高(P=0.021),病原体更多见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晚发感染组中更多患者进行了清创(P=0.019)和起搏系统完全拔除(P=0.044),但之后经历较短的时间发生心脏原因再入院(P=0.042),并倾向于有较短的生存期。结论 半数以上CIED相关的感染出现于距上一次器械操作6个月以上,更多见于患多种合并症的患者并表现为CIED囊袋无痛性破溃。虽然充分清创和拔除起搏系统有助于控制感染,但总体晚发感染患者预后不佳,需要充分关注。
褚松筠王玉玲齐心王禹川李康盛琴慧蒋捷周菁
关键词:病原菌
希浦系统起搏操作和临床分析:单中心经验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总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前50例希浦系统起搏病例,为初期开展此项技术提供临床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12月本中心同一术者团队行希浦系统起搏操作的前50例患者资料及手术和随访情况。按起搏部位分为希氏束起搏(HBP)组、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组、室间隔内起搏(IVSP)组,比较各组间的手术操作、起搏结果和参数随访情况。结果按患者手术先后顺序每10例患者一组,共分为5组。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希浦系统起搏的成功率从前10例的50%上升至最后10例的90%,而手术时间显著缩短[(152.7±55.1)min比(89.8±37.7)min,P=0.037],完成20例手术后,成功率稳定在80%以上较好的水平。按照最终起搏的结果,IVSP组15例、HBP组10例、LBBP组25例。左心室激动时间(LVAT),HBP组[(79.4±8.2)ms比(96.0±19.2)ms,P=0.012]和LBBP组[(81.5±13.5)ms比(96.0±19.2)ms,P=0.013]均显著短于IV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HBP组和LBBP组[(79.4±8.2)ms比(81.5±13.5)ms,P=0.9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起搏QRS波时限,HBP组[(106.4±19.9)ms比(138.8±18.9)ms,P<0.001]和LBBP组[(118.9±12.3)ms比(138.8±18.9)ms,P<0.001]均显著短于IV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BBP组较HBP组延长[(118.9±12.3)ms比(106.4±19.9)ms,P=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HBP组的起搏阈值显著高于IVSP组[(1.4±0.5)V比(0.6±0.3)V,P<0.001]和LBBP组[(1.4±0.5)V比(0.7±0.2)V,P=0.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感知R波则HBP组显著低于IVSP组[(5.7±2.1)mV比(10.2±5.3)mV,P=0.009]和LBBP组[(5.7±2.1)mV比(9.6±2.2)mV,P<0.001]。而LBBP组和IVSP组各项起搏参数均无差异。各组随访期间,起搏阈值和感知R波均无明显变化。手术操作中我们采用了影像法辅助希氏束及左束支区域的解剖定位。结论本中心回顾分析显示,第20~50例的手术操作,可以较熟练掌握希浦系统起搏技术。LBBP可作为初期开展希浦系统起搏的首选。影像解剖定位法可简化手术流程,避�
盛琴慧褚松筠金汉陈尔冬王玉玲王梓鸣周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