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刚
- 作品数:10 被引量:30H指数:4
-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生长分化因子6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5年
- 生长分化因子6(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6,GDF6)是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的成员之一,亦称为BMP13。BMP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相比,两者含有20%~30%的同源氨基酸。在最初被发现的时候,BMP被认为是去矿化骨基质的组件。
- 张昊张长春朱坤许刚
-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
- 老化椎间盘细胞中的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2017年
- 椎间盘老化是一个长时间分子细胞损伤的积累过程,此过程损伤了组织细胞内稳态及最终生理功能上的衰退。许多类型的损失与老化的进程相关:损伤性蛋白的累积、线粒体损伤及功能障碍、端粒缩短、DNA损伤、质量控制机制失调。以及组织特异性祖细胞及组织再生能力消失。这些不同类型的损伤后果通过不同的老化特征来进行分类:基因组不稳定性、端粒缺失、细胞衰老、干细胞缺失及细胞间交流异场等。这些椎间盘退变老化的诱因所知甚少。
- 叶雨辰张长春朱坤许刚
- 关键词:衰老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 蜂毒肽对IL-1β诱导的大鼠腰椎终板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观察蜂毒肽(Melittin)对IL-1β诱导的大鼠终板软骨细胞(endplate chondrocytes,EPCs)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进行腰椎EPCs培养,并行形态学观察、甲苯胺蓝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取第3代EPCs,采用MTT法确定IL-1β及Melittin对细胞干预的最适浓度。然后将第3代EPCs随机分为4组:A组为正常组,不加任何药物;B组加入最适浓度的IL-1β;C组加入最适浓度的Melittin;D组加入最适浓度的IL-1β及Melittin;干预48 h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Ⅱ型胶原表达。结果倒置显微镜观察示,第1代细胞多呈多角形,第5代后细胞增殖能力逐渐减弱,细胞形态向梭形转变。细胞质中的酸性黏液物质(如蛋白多糖)被甲苯胺蓝染成深蓝色。免疫荧光染色标记Ⅱ型胶原后,可见细胞骨架部分呈阳性表达(呈绿色荧光)。MTT法检测示,在干预24、48 h后,IL-1β及Melittin对EPCs均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最终确定IL-1β及Melittin干预的最适浓度分别为10 ng/mL和1.0μg/mL。Western blot法检测示,与A组比较,B组IL-1β干预后Ⅱ型胶原表达明显减少,C组Melittin干预后Ⅱ型胶原表达明显增加,但D组与A组比较无明显差异。A、B、C、D组Ⅱ型胶原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91±0.024、0.474±0.127、1.913±0.350、1.159±0.297,除A、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表明Melittin具有保护终板软骨作用,为其用于防治脊柱退变性疾病提供了相关实验依据。
- 叶雨辰张长春朱坤许刚韩仲兵乐意
- 关键词:蜂毒肽IL-1Β
- miR-141-3p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背根神经节炎症及下肢疼痛的抑制和改善作用被引量:6
- 2024年
- 背景: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有抑制纤维环细胞凋亡的作用。miR-141-3p微小RNA在骨髓基质细胞中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且与炎症信号通路的活化存在一定关系,提示其可能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靶点。目的:探究miR-141-3p通过调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背根神经节炎症及下肢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5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miR-NC组、miR-141-3p inhibitor组、miR-141-3p mimics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采用自体髓核移植法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建模。建模成功后,对miR-NC组、miR-141-3p inhibitor组和miR-141-3p mimics组大鼠鞘内分别注射10μL 20μmol/L miR-NC,miR-141-3p inhibitor,miR-141-3p mimics,均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28 d;正常组、模型组同期同位置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采用热缩足潜伏期阈值评价大鼠下肢疼痛,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背根神经节组织miR-141-3p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背根神经节组织炎症因子,免疫印迹法检测背根神经节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并分析miR-141-3p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miR-NC组各项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①大鼠热缩足潜伏期阈值: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miR-141-3p inhibitor组明显低于miR-NC组(P<0.05),miR-141-3p mimics组明显高于miR-141-3p inhibitor组(P<0.05)。②背根神经节组织miR-141-3p mRNA表达: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miR-141-3p inhibitor组明显低于miR-NC组(P<0.05),miR-141-3p mimics组明显高于miR-141-3p inhibitor组(P<0.05)。③背根神经节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含量: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miR-141-3p inhibitor组明显高于miR-NC组(P<0.05),miR-141-3p mimics组明显低于miR-141-
- 许刚张长春朱坤叶雨辰周平辉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疼痛
- 重度骨质疏松条件下后路枢椎三种内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重度骨质疏松(Severe osteoporosis,SOP)条件下后路枢椎不同植钉方式在上颈椎中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对1例健康成年男性进行上颈椎CT扫描,获得图像。结合有限元前处理软件,设置材料属性模拟出SOP的寰枢椎(C_(1)-C_(2))失稳模型,依据手术方案建立后路寰椎双侧椎弓根螺钉(B-C_(1)PS)+枢椎3种不同植钉方式固定: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B-C_(2)PS,模型A);枢椎双侧椎板螺钉(B-C_(2)TL,模型B);B-C_(2)PS联合B-C_(2)TL(模型C)。分析3种模型屈伸、侧弯和轴向旋转工况下的C_(1)-C_(2)关节活动度、C_(1)位移以及C_(2)螺钉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在SOP的C_(1)-C_(2)失稳有限元模型上,模型C在不同工况下C_(1)-C_(2)关节活动度和C_(1)位移最小。C_(2)联合固定时螺钉受到的最大应力较单一固定小:模型C枢椎椎板钉在各个工况下最大应力值小于模型B,模型C枢椎椎弓根螺钉在各个工况下最大应力值小于模型A。模型C应力主要集中于C_(2)PS根部及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与钉棒连接处。结论在SOP条件下采取模型C内固定方式较模型A、B稳定性更好。枢椎螺钉受到的应力产生分散,枢椎螺钉更加不容易产生术后疲劳性松动脱出。
- 姚文君李才许刚叶雨辰朱坤王艳丽张长春
- 关键词:寰枢椎失稳椎板螺钉
- 生长分化因子-5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家兔椎间盘髓核细胞成骨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建立家兔椎间盘髓核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研究重组人生长分化因子-5(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5,rhGDF-5)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髓核细胞成骨潜能的激发作用。方法将诱导剂rhGDF-5和bFGF分别及联合加入体外培养的髓核细胞中,观察髓核细胞的成骨表型表达和细胞学特性的变化。结果 rhGDF-5和bFGF均能促进钙盐沉积形成钙结节。rhGDF-5抑制髓核细胞增殖同时增加骨钙素表达;bFGF促进髓核细胞增殖及Ⅰ型胶原表达,但对骨钙素表达无显著影响。联合使用rhGDF-5和bFGF对髓核细胞成骨潜能(促进髓核细胞增殖、Ⅰ型胶原及骨钙素表达和钙盐沉积)的激发作用均优于单独使用其中任一细胞因子。结论 rhGDF-5诱导髓核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bFGF加强该诱导作用,联合使用rhGDF-5和bFGF能充分激发髓核细胞的成骨潜能。
- 张长春陆泉秀周新社鲍正齐胡建国丁海许刚周建生
- 关键词:生长分化因子-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髓核细胞成骨
- 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7年
- 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状态,大多数患者主要由先天性因素引起。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导致延髓或颈髓受压,进而出现功能障碍甚至死亡。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经前路齿状突切除减压术,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并且进一步加重了寰枢关节不稳。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该疾病不断探究,提出了多种手术治疗方法,并且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该文对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程飞朱坤许刚张长春
- 关键词:颅底凹陷症寰枢关节脱位
- 基质金属蛋白酶-28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5年
-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因其主要依赖金属离子而得名。该酶作用广泛,在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细胞生长、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等,且广泛参与人体病理生理过程。该家族的成员MMP-28在某些肿瘤、炎症过程有报道,且发现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意义。本文对MMP-28的结构、生理功能及与疾病关系进行了综述。
- 黄震张长春朱坤许刚
-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肿瘤
- rhBMP-2在脊柱融合术中应用安全性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5年
- 近年随着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广泛应用于脊柱融合术,临床上由此引起的不良事件也有所增加。rhBMP引起的不良事件有神经根炎症、异位骨化、骨溶解、逆行性射精及潜在的致癌效应。该文就rhBMP-2在脊柱融合术中安全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孟红亚张长春朱坤许刚
- 关键词: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腰椎融合
- PVP术中“补丁技术”对椎体前壁破裂的OVCF治疗效果
- 2022年
- 目的:探索椎体成形术(PVP)中“补丁技术”对于椎体前壁破裂的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VCF)的应用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拟行PVP手术治疗的椎体前壁破裂的OVCF病人72例,随机分为湿沙期骨水泥推注组(A组)、拉丝期骨水泥推注组(B组)、应用“补丁技术”组(面团早期骨水泥封闭椎体前壁破口,然后湿沙期骨水泥推注)(C组),各24例。术中均双侧穿入,推注速度基本相同,推注的骨水泥量均为4~5 mL。术后拍摄X线片,观察骨水泥的弥散情况和渗漏情况;3组病人术前、术后2 d进行ODI评分,评估疼痛缓解情况。结果:A组病人术后病椎骨水泥弥散状况佳,但发生C型渗漏高达13例(渗漏率54.17%);B组病人术后病椎骨水泥弥散状况欠佳,发生C型渗漏5例(渗漏率20.83%);C组病人术后病椎骨水泥弥散状况佳,且发生C型渗漏仅1例(渗漏率4.17%),3组渗漏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病人术前ODI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3组病人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且A组和C组均明显低于B组,而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术中的“补丁技术”不仅有利于骨水泥在病椎内均匀分布,减少再骨折的发生,术后减轻疼痛效果好,且因其极低的渗漏率,手术安全性高。
- 许刚张长春朱坤叶雨辰赵想弟姚文君
-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