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鹏
- 作品数:28 被引量:116H指数:6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c-fos和神经营养因子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时的神经元表达特点被引量:12
- 2001年
- 为了观察脑缺血再灌流时 c-fos和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元表达的时空特点 ,探讨其在缺血性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 ,本研究用阻塞 SD大鼠大脑中动脉 2 h、再灌流 0 .5~ 48h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 c-fos和神经营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元的表达特点。结果表明 ,c-fos和转化生长因子分布相似 ,正常组无 c-fos和转化生长因子阳性神经元 ;缺血再灌流 0 .5~ 48h阳性的神经元主要位于非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缺血区皮质、纹状体和视前区神经元为阴性。而实验各组对照侧皮质神经元中等阳性。神经生长因子、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缺血脑组织的分布相似。正常组、假性手术组 ,皮质、嗅结节、丘脑和下丘脑等区的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免疫反应为弱阳性乃至强阳性 ;再灌流 0 .5 h,缺血区皮质弱阳性 ,缺血周边区中等阳性 ;再灌流 3~ 48h,神经生长因子、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强阳性的神经元主要位于非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和缺血周边区。此外 ,对照侧皮质大量的神经元呈强阳性。结论 ,上述资料提示即早基因
- 袁琼兰蓝顺清李瑞祥羊惠君张光鹏
- 关键词:C-FOS转化生长因子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缺血再灌流神经元
-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小胶质细胞活化与外源性巨噬细胞补充(英文)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和外源性巨噬细胞来源。方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2h再灌注0.5~48h制成脑缺血模型,凝集素GSI-B4组化法观察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在脑组织的分布、免疫组化观察室管膜细胞增殖及分化。结果:再灌注0.5h,可见大量形态各异的GSI-B4阳性的小胶质细胞与巨噬细胞,随后下降,12~48h数量持续增高,并呈不同的形态。各实验组,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层有细胞增殖核抗原(proliferationcellnuclearantigen,PCNA)强阳性细胞。杏仁核、杏仁皮质核、视前区及其软脑膜有PCNA强阳性细胞和GSI-B4强阳性阿米巴样巨噬细胞。再灌注24h组,有PCNA与白细胞共同抗原45RB(leukocytecommonantigen,CD45RB)双标阳性的细胞。结论:缺血再灌注时,不同损伤区域小胶质细胞形态呈明显的异形性,外源性巨噬细胞可能来自脑膜巨噬细胞和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层的增生、浸润和迁移。
- 袁琼兰邓莉高小青李瑞祥羊惠君张光鹏
-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胶质细胞活化动物模型
- 不同年龄组小儿骨皮质发育状况观察被引量:6
- 2000年
- 【目的】 通过对正常婴幼儿、青少年及部分成年人骨皮质发育的横向观察 ,了解小儿骨皮质发育的规律。 【方法】 市郊农村健康婴儿 ,城区婴幼儿、青少年及部分成年人 ,共 10 17例摄右手腕正位X光片 ,测量第二掌骨中点横径及内径 ,用MicrosoftExcel 97软件计算出骨皮质厚度、皮质指数并作统计学处理。 【结果】 从 1岁组到15岁组男、女童骨皮质厚度分别增加了 3 .0 6mm及 2 .89mm ,平均年增幅分别为 4.0 %及 4.3 % ;婴儿期平均年增幅分别为 8.2 %及 6.9% ,从幼儿期到学龄前儿童分别为 2 .3 %及 2 .0 % ,11.0~ 13 .0岁组女童为 10 .7% ,13 .0~ 15 .0岁组男童为 7.8%。农村地区 1岁组婴儿第二掌骨中点横径同城区婴儿基本相同 ,但平均骨皮质厚度低 0 .3 9mm(P <0 .0 0 1)。 【结论】 骨皮质厚度随年龄增大而增加 ,婴儿期及青春期前后增厚显著 ,以青春期骨皮质增厚最明显。
- 宁刚吴康敏伍家农张光鹏杨定焯
- 关键词:骨皮质生长发育补钙
- 胶质细胞在局灶性脑缺血时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
- 袁琼兰李瑞祥张光鹏羊惠君蓝顺清
-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比例是10-50:1。由于脑血管卒中发病率高,致死致残高,因而倍受基础与临床工作者重视。神经胶质细胞在维持神经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促进神经活性物质的合成,在神经修复与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 关键词:
- 关键词: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损伤中风局灶性脑缺血神经修复
- 成人干桡骨有机质和无机质含量的研究
- 1995年
- 成人干桡骨有机质和无机质含量的研究张光鹏,张纪淮,杨定焯华西医科大学成都610041我们将10个成人干桡骨分别等分为16段,以骨段为单位研究桡骨内有机质和无机质的含量,并且是以骨段本身的骨灰重量作为该骨段的无机质含量。结果:160段骨内,平均含有机质...
- 张光鹏张纪淮杨定焯
- 关键词:成人有机质
- 大鼠脑缺血时凋亡相关基因bc1-2和bax的分布特点被引量:8
- 2000年
- 目的 研究大鼠脑缺血时 bcl- 2和 bax在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阻塞大脑中动脉 2 h再灌流0 .5~ 48h制成脑缺血模型 ,免疫组化法观察 bcl- 2和 bax的分布。结果 正常组、皮质神经元的胞膜和突起 bcl- 2阳性 ,纤维束处强阳性。 0 .5~ 3h,bcl- 2强表达于缺血区皮质和纹状体的纤维 ,呈丝网状 ;6~ 12 h,丝网状的阳性纤维呈树枝状 ;2 4~ 48h,纹状体丝网状纤维和皮质树枝状的突起尤为突出。正常组 ,bax强表达于一些核团如视交叉上核、背内侧核等 ;0 .5~ 3h,缺血中心区皮质和纹状体 bax阴性 ,周边区有少量中等阳性的细胞 ;2 4~ 48h,缺血区皮质、尾壳核有少量散在的中等阳性神经元。结论 bcl- 2和 bax分别强表达于缺血区和缺血周边区的神经元 ,在神经元的存活或死亡中起作用。
- 袁琼兰李瑞祥羊惠君张光鹏李开荣
- 关键词:脑缺血BCL-2BAX神经元凋亡
-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小胶质细胞或巨噬细胞的活化与增殖被引量:11
- 2003年
- 目的 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时小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的活化与增殖。方法 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 2 h再灌注 0 .5~ 48h制成脑缺血模型 ,以免疫组化与凝集素 (GSI-B4 )组化法观察小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在脑组织的分布及形态特点。结果 0 .5 h时 ,呈现有大量形态各异的 GSI-B4 阳性小胶质细胞与巨噬细胞 ,随后下降 ;1 2~ 48h,数量再次且持续增高 ,并呈不同的形态 ,视前区、杏仁皮质核浅层及其脑膜有阳性巨噬细胞 ;3~ 48h,在缺血区有 CD45阳性的活化小胶质细胞 ;缺血再灌注各组 ,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层有 PCNA强阳性细胞 ,杏仁核、杏仁皮质核、视前区及其软脑膜有 PCNA强阳性细胞 ;有 PCNA与 CD45双标阳性的细胞。结论 缺血再灌注时 ,不同区域小胶质细胞形态呈明显的异形性 ,外源性巨噬细胞可能来自血单核细胞的浸润、脑膜巨噬细胞和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层细胞的增生、浸润和迁移 ;CD45是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标志。
- 袁琼兰李瑞祥羊惠君张光鹏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
- CD_(45)RB在大鼠短暂局灶性脑缺血时神经元的表达
- 1999年
- 目的探讨细胞共同抗原CD45RB在缺血性脑损伤中作用。方法选用SD成年大鼠阻塞大脑中动脉2h,再灌流0.5~48h制成短暂局灶性脑缺血,用CD45RB对缺血性脑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正常组及假性手术组的脑组织有散在的神经元弱表达CD45SRB。缺血脑组织,皮质层锥体细胞、纹状体及下丘脑区的神经元CD45RB强阳性,其胞核形态及对苏木素着色均正常;轻度变性的神经元弱表达CD45RB:细胞核固缩死亡的神经元CD45RB阴性。结论本实验证实CD45RB在缺血时形态正常的神经元呈强表达,其重要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 袁琼兰李瑞祥羊惠君张光鹏丘昌福
- 关键词:神经元脑缺血
- 桡骨下段骨皮质厚度的X线观测
- 1998年
- 作者对成都地区104个正常人(男52,女52)左侧手腕部后前位X线片上的桡骨下段的骨横径加骨皮质厚度进行了观测。每个骨选定5个测量点,每两个相邻测量点间距离0.5cm。结果:桡骨下段最大骨横径,男性为30.64±1.98mm,女性为26.95±1.68mm;男性明显大于女性(P<0.001)。5个测量点处的骨横径,从近例至远侧,男性依次是17.98±1.69mm、19.37±1.62mm、21.60±1.71mm、24.92±1.65mm和27.62±1.56mm;女性依次是1675±1.50mm、18.18±1.55mm、20.18±1.42mm、23.20±1.45mm和25.45±1.53mm。内、外侧骨皮质厚度之和(即骨皮质厚度),从近侧至远侧,男性依次是4.42±0.64mm、3.94±0.55mm、3.18±0.49mm、2.43±0.53mm和1.27±0.39mm;女性依次是4.00±0.58mm、3.50±0.58mm、2.72±0.63mm、1.95±0.54和1.21±0.27mm。5个测量点处的骨横径和骨皮质厚度,都是男性明显大于女性(P<0.01)。结果表明,无论是男性或女性,烧骨下段从近侧至远侧端,骨横径明显增大(P<0.005);而骨皮质厚度侧明显变薄(P<0.01)。桡骨下段骨横径变大而骨皮质变薄,这可能也是桡骨下段易发生骨折的原因之一。
- 张光鹏李瑞祥
- 关键词:骨皮质X线解剖学
- 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在可逆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时大鼠脑组织的表达被引量:1
- 1999年
- 阻塞大脑中动脉2 h,再灌流0.5~48 h 制成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脑缺血后白细胞共同抗原在脑组织的表达。结果表明:白细胞共同抗原阳性的小胶质细胞或巨噬细胞呈圆形,未见分支型小胶质细胞,阳性的小胶质细胞于再灌流3 h 开始出现,再灌流12 h 数量显著增多,并且胞质、胞核均为强阳性;阳性的小胶质细胞分布于纹状体、下丘脑、杏仁核处及皮质与外囊相连处,完全坏死区无阳性小胶质细胞;此外,同侧微血管强表达白细胞共同抗原;同侧大脑皮质Ⅳ、Ⅴ、Ⅵ层锥体细胞、丘脑、海马形态正常的神经元亦强表达白细胞共同抗原,但核固缩的神经元白细胞共同抗原则呈阴性。本实验推测白细胞共同抗原可能有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并可能是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分子。
- 袁琼兰李瑞祥张光鹏羊惠君邱昌福
- 关键词:CD45小胶质细胞大脑中动脉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