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彦芳

作品数:9 被引量:89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生态
  • 3篇京津
  • 3篇京津冀
  • 2篇植被
  • 2篇植被覆盖
  • 2篇植被覆盖度
  • 2篇生态环境
  • 2篇生态文明
  • 2篇农业
  • 2篇覆盖度
  • 1篇大雁
  • 1篇大自然
  • 1篇地下水
  • 1篇地下水超采
  • 1篇地下水污染
  • 1篇地下水资源
  • 1篇雨涝
  • 1篇生态补偿
  • 1篇生态功能
  • 1篇生态环

机构

  • 9篇河北省社会科...
  • 3篇中国科学院遗...
  • 2篇河北建筑工程...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石家庄幼儿师...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9篇王彦芳
  • 2篇沈彦俊
  • 1篇刘昌明
  • 1篇郭英
  • 1篇刘峰贵
  • 1篇张莎
  • 1篇刘敏
  • 1篇裴宏伟
  • 1篇马宏

传媒

  • 2篇现代农村科技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经济论坛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生态经济
  • 1篇林业资源管理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环境保护与循...

年份

  • 3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框架下河北省农业绿色转型对策被引量:3
2016年
京津冀三地是山水相连的生态共同体,然而资源环境问题制约着京津冀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地区发展的主要短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下,三地协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河北省农用地面积占京津冀整个区域面积的6成以上,长期粗放式的农业耕作方式给河北省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并对整个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环境建设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压力和新的机遇下河北农业只有完成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并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才能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从河北农业定位和布局、资源利用模式、生产经营模式、生产技术、政策等不同侧面提出河北省农业绿色转型的对策,旨在为实现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京津冀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王彦芳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京津冀
河北坝上地区生态补偿方案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生态补偿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问题,缓解生态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有效手段。河北坝上地区生态脆弱,是京津冀重要生态支撑区和水源涵养区,也是京津冀的绿色生态屏障。作为"生态输出"地区,坝上地区亟待通过生态补偿获得持续发展。本研究基于成本核算方法,以坝上典型案例为基础,计算2018~2022年生态补偿费用和标准,提出生态补偿系统方案,为建设坝上生态屏障提供理论支持。
王彦芳
关键词:生态补偿
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与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计算2015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压力的空间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京津冀地区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量为8539.4亿元。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提供生态服务的价值依次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不同生态功能类型的价值量依次为调节服务价值>支持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京津冀三地各生态系统的总价值分别为788.3亿元、812.9亿元和6938.2亿元京津冀地区单位面积的生态服务价值与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为395.3万元/km^2。京津冀地区人均生态功能价值分别为3727.5,8072.0,9521.4元/人,生态压力北京>天津>河北,但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的27941.2元/人。京津冀地区生态资源少,人口数量多,生态压力较大,迫切需要三地通过多渠道保护和共建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王彦芳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京津冀
以塞罕坝精神持续推进坝上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2017年
塞罕坝的秋季,天高云淡,层林浸染,叠翠流金,到处可见松桦争霸、草浪滚滚、大雁齐飞、牛羊出没的场景。有人说,如果你没见过塞罕坝的秋天,就不要说见过最美的秋景。身在此地,感觉整个人真正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己也是塞罕坝的一员。
王彦芳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大自然大雁牛羊
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度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研究被引量:44
2015年
本文基于1982-2006年NOAA/AVHRR NDVI和2000-2012年MODIS NDVI两种遥感植被数据以及同期站点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通过对重叠观测时期的数据建立映射关系,对NOAA/AVHRR NDVI数据延长插补,分析黄河源区1982-2012年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度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格局;海拔在3 000m以下和4 500m以上地区植被覆盖度相对较差,3 000~4 500m地区植被覆盖度相对较好;植被覆盖度在时间变化上呈增加趋势,但在2000年出现突变点,2000年之后增加速率约为之前的2倍;植被覆盖在整体增加的背景下,也存在零星的退化现象,而在西部高海拔和北部较干旱的低植被覆盖度区域植被覆盖的增加仍存在着较大的年际波动,并不稳定;相对于降水,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属于热量限制型生态区。
吴喜芳李改欣潘学鹏王彦芳张莎刘峰贵沈彦俊
关键词:降水黄河源区气温植被覆盖度
近50年我国干湿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2017年
干旱与雨涝是我国影响最大、最常见的气象灾害,分析其发生规律和演变特征,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等各种人类活动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和帕默尔干旱指数(The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对我国近50年干湿趋势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SPI和PDSI在表现我国干湿状况上具有较为一致的结果。过去50年我国干湿变化以东经103°为主要分界线,分界线以东呈现自北向南的东北—华北—西南干旱带,而西北的天山及其以北区和青藏高原东部区域为显著变湿的区域。从季节上看,年际的干旱化趋势主要出现在秋季。干旱频率的年代际分布表现为先分散后集中,以60年代最为严重;雨涝则表现为先集中后分散,频率和强度逐年代增加,90年代达到最大值。
王彦芳
关键词:干旱雨涝年代际
1980—2015年河北坝上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与对策研究被引量:17
2018年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是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决策与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利用1980年、2000年、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和植被覆盖等数据,基于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三个时期河北坝上地区的生态环境功能状况指数。结果表明,坝上防风固沙的生态功能状况指数平均值为54.67,自然生态一般,存在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功能相对较脆弱。其中,1980--2000年坝上地区防风固沙生态功能略微变差,2000—2015年则有明显的改善,这主要是受气候的波动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未来应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构筑科学合理的生态屏障,发展生态经济,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通过完善政策,创新体制,不断提升坝上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王彦芳裴宏伟
关键词:生态功能防风固沙
1982—2015年河北省生态环境支撑区植被覆盖动态及其可持续性被引量:5
2018年
植被是第一性生产者,是维持生物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因素。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植被建设占重要地位。利用1982—2015年的GIMMS NDVI3g数据,经像元二分法获得植被覆盖度,采用最小二乘法趋势分析和Hurst可持续分析方法分析近34年河北省各生态环境支撑区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82—2015年河北省生长季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为49.4%。34年间,河北省植被覆盖度呈现整体增加的趋势,增加幅度为1.5%/10a,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0%以上。可持续性上,植被正向变化的可持续性较强,且以持续改善为主。由变化趋势与Hurst指数的耦合信息得出,植被覆盖增加区和退化区的Hurst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86和0.85,表明未来变化趋势将保持一致,即改善的持续改善,退化的持续退化。
王彦芳刘敏郭英
关键词:NDVI京津冀植被覆盖度可持续性
美国高平原农业发展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及启示被引量:9
2016年
全球范围内的高强度灌溉农业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地下水危机,威胁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运行。在中国北方农耕区,依靠地下水支撑的农业系统正面临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其中以华北平原最为严重。美国高平原在近60年中依靠消耗地下水支撑农业生产,小麦、玉米的生产总量分别增加了2倍和10倍,这些农业上的成就却以累积消耗地下水约3 360亿m3为代价,并降低了农业系统应对极端干旱事件的能力。1980年以后,高平原北部地区依靠良好的地下水补给条件并通过地下水的禁采限采、推广喷灌技术等措施降低了地下水的消耗速率。然而由于高平原中、南部地下水采补依然失衡而导致地下水资源持续减少;北部地区在地下水保护的同时却未能有效减少农田的氮肥施用水平,导致地下水浅埋区比较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因此,在当下华北平原及我国北方地下水灌溉区大力治理地下水超采问题的实践中,必须与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相向而行、质量兼顾、综合统筹。
裴宏伟王彦芳沈彦俊马宏Bridget R.Scanlon刘昌明
关键词:灌溉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污染华北平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