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超

作品数:15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6篇地震
  • 4篇有限差分
  • 3篇地震动
  • 3篇玉皇
  • 3篇正演
  • 3篇正演模拟
  • 3篇面波
  • 3篇面波勘探
  • 3篇勘探
  • 2篇谱比法
  • 2篇河口区域
  • 1篇地震波
  • 1篇地震波模拟
  • 1篇地震动响应
  • 1篇地震响应
  • 1篇地震学
  • 1篇英文
  • 1篇余震
  • 1篇震波
  • 1篇溶洞

机构

  • 14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教育部
  • 1篇新西兰皇家地...
  • 1篇中国石化

作者

  • 14篇余嘉顺
  • 14篇韩超
  • 10篇付小波
  • 4篇梁群
  • 4篇侯小平
  • 2篇王绪本
  • 2篇周武
  • 2篇蓝星
  • 2篇范欣然
  • 1篇张玮
  • 1篇马中高
  • 1篇杨宜海
  • 1篇钱广

传媒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2017中国...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Applie...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测绘与空间地...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环球人文地理
  • 1篇2014年中...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折射微动方法叠加效果分析
<正>1引言折射微动(Refraction Microtremor)是由Louie(2001)提出的一种面波勘探方法,它使用一维线性排列采集背景噪音(比如汽车、机械、人类活动、海浪、风和气候变化等产生的噪音)数据,通过处...
侯小平韩超刘伟祖余嘉顺
文献传递
面波法和H/V谱比法在城市场址效应研究中的比较
场址地震动放大效应的分析和预测是城市灾害防御研究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分析场址的地震动放大效应主要有模拟分析和观测分析两种方式,都是以传递函数刻画放大主频和倍数。本研究在成都市区开展试验,对基于面波勘探建模的地震动放大...
韩超余嘉顺
关键词:面波勘探
文献传递
地震波模拟的透明边界条件的透明度分析
2014年
通过对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正演模拟的透明边界条件的透明度的研究分析,认识到不同介质模型和不同频率成分都对透明边界条件的透明度有影响,其中空气介质模型的透明度最差,岩石介质模型的透明度最好,水介质模型透明边界条件的效果介于空气和岩石之间。透明边界条件在低频时的透明度比高频时好,在频率大于40Hz时,透明度呈线性减弱趋势。
付小波原健龙韩超范欣然余嘉顺
关键词:有限差分
玉皇观河口区域地震动放大效应
本文选取汉旺镇玉皇观地区进行地震动放大观测实验,开展了天然地震观测,研究地表地震波振幅放大情况,指出该实验区域在5-10Hz的频率段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其中S06点的放大效应比较突出,放大幅度平均4倍左右,放...
梁群韩超余嘉顺
关键词:地震学
文献传递
玉皇观河口区域地震动放大效应
<正>我们选取汉旺镇玉皇观地区进行地震动放大观测实验,开展了天然地震观测,研究地表地震波振幅放大情况。1、地震观测如图1所示,整个实验区域位于玉皇观河口区域,其中R01为基准参考台站,R02以及S01—S08为研究台站。...
梁群韩超余嘉顺
文献传递
地震放大效应与地下地质结构——龙门山山前玉皇观区域观测数据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通过布置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龙门山山前玉皇观区域的地震观测台站阵列接收地震数据,研究该区域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和地下地质结构.观测阵列共10台宽频带地震仪,分布在玉皇观河口冲积扇区域.分别采用参考场址谱比法(RSSR)和HV谱比法(HVSR)计算64个高信噪比近震数据的振幅谱比函数,结果显示在玉皇观区域具有较明显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并且局部场址效应显著.以S06场址为例,建立近地表地震地质模型,通过SH波放大效应正演模拟研究该场址的地震动放大模式.RSSR与HVSR的结果表明,两者所计算的场址放大效应主频一致,但是HVSR的放大峰值却比RSSR的放大峰值大一倍左右,表明HVSR的结果可能包含了波场在近地表低速层之下传播路径的改造作用.另外,采用27个远震P波的接收函数计算了该区域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接收函数研究结果显示玉皇观地区的莫霍面深度为44 km,沉积盖层、结晶地壳和上地幔的S波速度分别为2.5 km·s^(-1)、3.5 km·s^(-1)和4.5 km·s^(-1).观测阵列台站之间的接收函数反演结果一致性较好,说明本研究区域范围内地形地貌等近地表结构因素的相对变化对接收函数的影响不大.
余嘉顺韩超王绪本原健龙付小波张玮蓝星周武梁群侯小平
关键词:龙门山接收函数
地下溶洞不同枯盈状态下的地震响应差异模拟研究
2015年
针对地下溶洞不同枯盈状态下的地震波响应差异问题,选择三种枯盈状态下的溶洞模型进行了一项数值模拟实验。先从弹性波方程理论出发,利用有限差分离散近似,再运用CUDA编程平台进行GPU并行计算,模拟了三种枯盈状态下的溶洞地震波响应。模拟结果表明,P-P波的能量随着溶洞含水量增多而减少,而溶洞尖灭点的绕射现象随着溶洞含水量增多而变得更加明显。
原健龙范欣然付小波韩超余嘉顺
关键词:溶洞地震响应正演模拟有限差分并行计算
用双曲正切和反正切函数拟合面波频散曲线的适应性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双曲正切函数和反正切函数的形态与面波频散曲线较相似,将其用于频散曲线拟合可减少数据噪音对反演稳定性的影响。这两类函数的曲线形态都是单调变化的,无法完全刻画某些特殊地层结构形成的频散曲线的复杂变化情形,如果用这两类曲线来拟合频散曲线则会存在本质上的模型误差。通过一系列正演模拟,分别运用这两类曲线拟合随层厚、P波速度、S波速度和密度变化模型的频散曲线,定量分析每个参数的变化对拟合误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拟合结果随着P波速度、密度和层厚变化的分布很稳定,误差值保持在0.03~0.11。在S波速度随深度单调增加的情况下,拟合误差变化起伏比较大,误差范围为0.00~0.14,表明这两类三角函数模型的适应性会随着地层间S波速度差异的增大而降低。当模型中含有一定厚度的倒转低速层的时候,拟合误差可高达0.30,表明双曲正切函数和反正切函数频散曲线模型均不适用于拟合含强烈反差的低速倒转地层的频散曲线。实验发现,严重影响频散曲线拟合的误差突跳难题,可以通过多个随机种子的组合得到有效解决。
侯小平余嘉顺韩超原健龙付小波刘伟祖
关键词:面波勘探频散曲线
被动源与主动源面波勘探比较分析
<正>1.引言场址的地震动放大效应与地震灾害的分布及模式密切相关,是地震工程的重要研究内容,而场址近地表地层的横波速度结构是刻画地震动放大效应的重要参数(Borcherdt和Glassmoyer,1992)。针对横波速度...
韩超余嘉顺付小波
文献传递
芦山城区地震动放大特性:4.20芦山M_S 7.0级大地震余震观测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M_S 7.0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我们应急进入震区考察,在城区范围内开展表层地震放大响应特性观测.通过在芦山城区范围内布置9个移动地震台站进行余震监测,记录到282个余震事件的三分量地震动数据,并选出8个记录质量好、噪声背景低、地震波形完整的余震数据进行分析.这8个地震均发生在以芦山城区为中心的15 km范围之内,震源深度10~17 km,震级1.5到3.7,全部为每个移动监测台站完整记录.从这些地震记录中截取其中的S波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每个台站每个地震记录分量的傅立叶振幅谱,利用南北与东西两个水平分量的数据合成一个综合的水平震动分量振幅谱函数,并将其与位于城西采石场基岩处参考观测点的台站记录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芦山城区内各个观测点的地震动相对于参考点存在显著的放大效应,各个观测点的放大主频分布比较一致,多发生在5~6 Hz之间.而振幅放大效应则存在较大差异,放大倍数5~24不等.其中位于沫东镇的L07观测点的地震动放大效应特别突出,最大放大峰值高达24倍,对该处地震安全的威胁不容忽视.
余嘉顺韩超王绪本原健龙付小波蓝星梁群周武杨宜海谭皓原柳存喜李梓汐
关键词:地震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