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芮 作品数:13 被引量:49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天文地球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西北印度洋鸢乌贼内壳形态特性研究 2023年 为探究西北印度洋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内壳的形态特性,利用2019年9—11月中国灯光罩网作业在西北印度洋海域采集的594尾鸢乌贼样本,通过内壳结构研究生长特性及不同性别间生长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内壳长(gladius length,GL)、翼长(vanes length,VL)、尾锥长(cones length,CL)、尾锥宽(greatest width of cones,GWC)和叶轴最大宽度(greatest width of proostracum,GWP)可作为描述西北印度洋鸢乌贼内壳外形变化的特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除VL外所有特征参数与胴长(mantel length,ML)的生长关系均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所有特征参数与体重(body weight,BW)的生长关系也均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根据方程拟合与AIC(Akaike s Information Criterion)比较,内壳的参数与胴长和体重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以用线性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等表示。由于内壳参数测量相对于胴长测量误差小更准确,因此内壳参数可用于鸢乌贼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对比不同头足类内壳结构与胴体的函数关系的差异,可用内壳参数作为种群划分的参考,也为利用内壳结构研究鸢乌贼渔业生物学及资源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陈静 陆化杰 王芮 王芮 陈新军关键词:海洋生物学 鸢乌贼 2013年冬季南乔治亚岛南极磷虾群昼夜垂直移动研究 被引量:14 2015年 关于冬季南极磷虾群昼夜垂直移动方面的研究可为探索其渔场形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其越冬策略研究提供参考。基于2013年冬季南乔治亚岛南极磷虾渔业调查期间收集的相关数据,对冬季南乔治亚岛南极磷虾群昼夜垂直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磷虾群平均深度维持在表层以下100~300 m,磷虾群最深出现在日升时分,而最浅则出现在夜间时分;7—9月,随时间的推移,磷虾群所处水层呈加深趋势。夜间、白天和黄昏时段磷虾群平均深度呈现较为明显的月份差异。白天磷虾群多集中在较深水层,夜间会上浮到较浅水层。 朱国平 王芮 朱小艳 孟涛 黄洪亮 徐国栋 张吉昌 许柳雄关键词:南极磷虾 昼夜垂直移动 鱼场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摄食习性研究 被引量:1 2022年 内壳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器官之一,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内壳的生长具有不可逆性,是记录鸢乌贼整个生活史信息的良好载体。根据2019年3~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生产调查期间采集的鸢乌贼样本,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个体间的营养生态位关系、摄食习性等。结果表明,雌、雄鸢乌贼个体的内壳δ^(13)C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δ^(15)N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营养生态位结果显示,雄性群体的生态位宽幅比雌性群体的要大。雌、雄个体的内壳生长对δ^(13)C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雌、雄个体的内壳生长对δ^(15)N均有显著影响(P<0.05),δ^(13)C(1.28‰)和δ^(15)N(3.46‰)值的变化表明鸢乌贼在生长过程中存在洄游现象,营养等级发生改变,且同时期的雌性个体较雄性个体捕食营养层级更高的食物。 陈静 陆化杰 王芮 王芮 陈新军关键词:鸢乌贼 稳定同位素 摄食 6种海洋双壳类贝壳中碳酸钙、碳酸镁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9 2016年 为了了解海洋双壳类的固碳能力,以紫脲酸铵-萘酚绿B、铬黑T为指示剂,采用络合滴定法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文蛤(Meretrix meretrix)、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等6种海产双壳贝类贝壳中的碳酸钙含量、碳酸钙和碳酸镁总量进行了测定。6种贝类贝壳中的碳酸钙含量占干重比例介于93.99%~97.35%之间,其中虾夷扇贝的含量最多,紫贻贝的含量最少;碳酸镁含量介于0.61%~1.79%之间,其中紫贻贝的含量最多,虾夷扇贝的含量最少。目前的结果表明,六种贝类均具有较好的固碳能力,基于碳酸钙和碳酸镁总量估算,6种贝类单位湿重固碳力介于0.023 2~0.074之间。 徐海龙 王芮 许莉莉 朱国霞 乔秀亭关键词:碳酸钙 碳酸镁 固碳能力 2009/2010-2013/2014渔季中国南极磷虾渔业的时空动态 近年来,中国南极磷虾渔业处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作业范围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因此掌握南极磷虾渔业的时空动态可为中国南极磷虾渔业进一步发展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本文基于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2009/2010-2013/2... 王芮 朱国平关键词:南极磷虾 CPUE 文献传递 南极磷虾渔业CPUE及其丰度估算适用性 被引量:12 2016年 作为一种衡量渔业资源丰度变化的指标,CPUE常用于多种渔业资源评估。南极磷虾作为一种集群性的生物资源,其资源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加之该物种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渔业特点,这也使得采用CPUE作为衡量该资源丰度指标的有效性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为此,本实验详细介绍了4种南极磷虾渔业CPUE的常用估算方法,并总结了这些方法所具有的特点、优势以及劣势,在此基础上从时空尺度和环境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南极磷虾渔业CPUE估算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实验就CPUE作为评估南极磷虾资源丰度的适用性及可行性进行了探讨。近年来,南极磷虾渔业日益受到全球的关注,但如何将渔业调查数据纳入到南极磷虾资源评估当中,一直未得到统一的结论,从而导致基于生态系统的南极磷虾渔业管理进展缓慢,本研究结果可为更好地开展南极磷虾资源评估和丰度估算提供思路。 朱国平 王芮关键词:南极磷虾 CPUE 采用声学方法研究2016年秋季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南极磷虾群昼夜垂直移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2018年 近年来,南极磷虾渔业过于集中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这也使得该海区磷虾资源状况及其生态学特征日益受到关注。南极磷虾群具有较为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特征,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可为探索其渔场形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并为磷虾渔业反馈式管理提供参考。基于磷虾渔船上Simrad EK80记录的相关声学数据,使用Echoview软件判别声学数据中的磷虾群体,对2016年秋季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南极磷虾群昼夜垂直移动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影响磷虾群昼夜垂直移动的因素。结果显示,3月和4月磷虾群深度基本维持在250 m以浅,虾群最大深度出现在日升时分的频次最高(22.9%),而最浅深度出现在夜间时分的频次最高(36.0%),同时在日升时分,虾群厚度达到最大值;白天磷虾群多集中在较深水层,夜间会上浮到较浅水层。随着月份的推移,磷虾群平均深度总体呈现加深的趋势。光强和海底深度是影响磷虾群深度变化的2个主要因素。 朱国平 杨洋 王芮 童剑锋关键词:南极磷虾 昼夜垂直移动 声学 南设得兰群岛 中国南极磷虾渔业行为研究——基于随机游走模型 任何一种渔业均具有各自的捕捞作业行为特征,若要全面的了解一种渔业,了解其渔业行为特征是极为关键的部分。本文基于随机游走模型(random walk model),在三种统计单位下,分析中国南极磷虾渔业在进行捕捞作业时相邻... 王芮 朱国平关键词:南极磷虾 文献传递 基于内壳稳定同位素信息的东海太平洋褶柔鱼摄食与洄游 2024年 通过对2018年、2019年东海太平洋褶柔鱼内壳进行连续切割,测定其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利用营养生态位和稳定同位素序列分析了两年间太平洋褶柔鱼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洄游和摄食情况,并初步分析了两年间洄游、摄食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显示,两年间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群体均在内壳叶轴生长至距顶端120 mm处时开始向低纬度、近岸海域洄游,2019年洄游的范围更大,这可能是由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所引起。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以及洄游过程,2018年太平洋褶柔鱼群体摄食的营养层次逐渐上升,2019年太平洋褶柔鱼群体总体摄食的营养层次变化不大。研究表明,内壳连续取样分析太平洋褶柔鱼摄食和洄游变化的可行性。 王芮 陆化杰 陈静 欧玉哲关键词:太平洋褶柔鱼 稳定同位素 摄食 pH、指示剂种类及用量对络合法滴定碳酸钙的影响 被引量:3 2016年 为了探究指示剂的种类、用量以及和pH对EDTA络合法测定碳酸钙结果的影响,通过建立8种指示剂的回归曲线,研究不同pH条件下、10种指示剂的显色以及14种指示剂不同用量对测定碳酸钙含量消耗EDTA量的影响。结果表明,8种指示剂均能较好反映滴定溶液中碳酸钙含量间的关系,拟合曲线R2均大于0.999;指示剂种类及其用量不同,消耗的EDTA使用液量也不相同,且在不同pH条件下,指示剂所显示的颜色不同,从而影响滴定结果;使用络合滴定法测定碳酸钙浓度时,以溶液中碳酸钙的质量浓度低于0.5%为宜,紫尿酸胺-萘酚绿B作为指示剂用于EDTA络合法滴定优于其他指示剂。 徐海龙 许莉莉 王芮 谷德贤 白东清关键词:碳酸钙 络合滴定法 指示剂 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