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辰 作品数:11 被引量:45 H指数:4 供职机构: 天津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卫生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有限元分析髋臼横行骨折不同植入物的内固定方式 被引量:3 2016年 背景:髋臼横行骨折多累及髋臼前后柱。常用的前柱和后柱钢板固定需要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创伤大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而有限切开或经皮微创拉力螺钉置入虽能减少软组织损伤,但其固定强度缺乏生物力学验证。目的:对比横行骨折不同类型的内固定方式,并结合修复入路及软组织损伤情况探讨既能达到有效内固定,又能减少软组织损伤的内固定方式。方法: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以第4代人工合成半骨盆sawbones为模板建立髋臼横行骨折模型,采用5种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固定横行骨折。在模拟患者内固定后不完全负重站立下,对比髋臼前后方移位大小以评价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结果与结论:前柱锁定钢板+后柱螺钉固定骨折断端前方移位最小,前柱螺钉+后柱锁定钢板固定骨折后方移位最小,两种内固定方式移位均小于对应的重建钢板固定。采用前柱+后柱拉力螺钉固定骨折前后方移位均最大,固定效果最差。前柱锁定钢板+后柱螺钉可采用前单一入路即可完成内固定,减少手术创伤,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且能直视下置入后柱拉力螺钉,减低螺钉置入的难度,是行之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周坚锋 李建涛 张浩 李辰 尹鹏 李志锐 陈宇翔 唐佩福 张立海关键词:骨折 内固定器 有限元分析 骨科植入物 数字化骨科 横行骨折 内固定 三维重建技术塑形髋臼后柱钢板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观察髋臼后柱钢板的三维重建技术的效果,为术前规划以及有限元模拟生物力学分析奠定基础。方法用计算机在Mimics软件中重建骨盆三维模型,导出STL格式后选取髋臼后柱置放钢板部位的不规则曲面,将不规则曲面的三角面片格式转换为NURBS曲面,在UG软件中求出不规则曲面纵轴线,建立重建钢板的草图截面,沿轴线扫掠出钢板形状,进行细节修饰及螺钉装配。结果重建的髋臼后柱钢板形态基本与骨表面贴附,钢板位置以及螺钉位置符合手术置入的标准,3D打印出的重建钢板模型与髋臼匹配程度良好。结论三维建模方式可根据骨折内固定要求术前对后柱钢板预弯塑形,重建的髋臼后柱钢板模型解剖形态良好。 周坚锋 苏秀云 李建涛 李志锐 李辰 张浩 尹鹏 陈宇翔 唐佩福 张立海关键词:三维重建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骨质疏松数据监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骨质疏松数据综合监测处理领域,具体涉及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骨质疏松数据监测方法,包括: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获取实时骨质疏松数据进行数据过滤处理得到实时骨质疏松综合数据集;根据所述实时骨质疏松综... 李辰 杨爽 张银光 李晓辉 张彤 王雪 于树军 臧加成国人胫骨长度的三维测量方法及意义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通过医学工程学软件对国人胫骨进行三维重建,并进行解剖参数测量,积累国人胫骨人类学资料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3月到2014年5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进行下肢动脉造影CT扫描的199例患者数据。通过Mimics软件的阈值分割、区域增长、蒙版编辑等功能重建胫骨三维模型,通过3-matic对重建模型进行标准位置纠正后标记胫骨最近端和最远端端点,并记录其Z轴坐标值,通过SPSS软件对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胫骨平均长度为(358±22)mm(295-431mm),左侧胫骨长度为(358±22)mm(296-424mm),右侧胫骨长度为(358±22)mm(295-431mm);男性胫骨长度为(365±19)mm(323-431mm),女性胫骨长度为(342±18)mm(295-397mm)(P=0.000)。胫骨长度与身高成显著的正相关(r=0.84,P=0.000),胫骨长度(mm)为因变量,身高(m)为自变量,其回归方程为Y=242X-45(P=0.000)。应用协方差分析在排除身高因素影响后,比较性别因素对于胫骨长度的影响,男女两组胫骨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通过工程学软件对胫骨长度的三维测量方法精确有效,且操作简单,利于完成,对指导临床有重要作用。 李建涛 周坚锋 张浩 李辰 张立海 唐佩福关键词:三维重建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骨质疏松数据监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骨质疏松数据综合监测处理领域,具体涉及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骨质疏松数据监测方法,包括: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获取实时骨质疏松数据进行数据过滤处理得到实时骨质疏松综合数据集;根据所述实时骨质疏松综... 李辰 杨爽 张银光 李晓辉 张彤 王雪 于树军 臧加成利用Mimics软件对胫骨平台骨折骨缺失量估测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使用数字医学三维重建探索评估胫骨平台骨折骨缺失量的新方法,并评估此方法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09~2015年21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男14例,女7例;年龄24~64岁;左侧14例,右侧7例。按Schatzker分型:II型10例,III型1例,IV型3例,V型2例,VI型5例。运用MIMICS软件对患、健侧胫骨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进行镜像、匹配、截骨、匹配度检测,计算健、患侧骨折块的体积差,即骨缺失量。将计算出的骨缺失量与术中实际植骨量进行比较,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21例患者骨折后丢失骨量体积平均[5.60±1.78(1.06~6.88)]cm^3。丢失体积占胫骨平台体积的比例为3.54%±2.09%(0.85%~8.23%)。体积差与术中植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此方法对胫骨平台骨折骨缺失量进行估测,准确、简便易行,减少了手术时间。 于树军 李辰 王敬博 臧家成 王裕民关键词:MIMICS软件 胫骨平台骨折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干无菌性骨不连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 plate,LCP)治疗肱骨干无菌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2年1月,收治23例肱骨干无菌性骨不连患者,采用LCP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男15例,女8例;年龄28-60岁,平均42.5岁。左侧11例,右侧12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5例,摔伤8例。骨折后行内固定20例,外固定3例。骨不连根据Weber-Cech分型标准:萎缩型6例,增生型17例。术后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和Mayo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价肩、肘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出现桡神经不全麻痹2例,浅表性感染1例,均经对症处理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30个月,平均22.22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24周,平均16.95周。11例肩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12例遗留不同程度肩关节外展、上举及后伸功能受限。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为50-98分,平均81.87分;优14例,良6例,可3例。Mayo肘关节评分为70-96分,平均87.78分;优14例,良7例,可2例。结论 LCP治疗肱骨干无菌性骨不连安全、有效,术中联合自体骨植骨有利于骨愈合。 李建涛 尹鹏 张浩 张立海 梁雨田 周坚锋 李辰 曹延祥 张昊 唐佩福关键词:肱骨干骨折 锁定加压钢板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急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发生急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753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503例,女250例;年龄60~ 102岁,平均77.0岁.按照患者术后1周内有无发生脑卒中,将患者分为卒中组(17例,2.3%)和正常组(736例,97.7%),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发生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析预后. 结果 卒中组女性多于男性(58.8%vs41.2%),卒中组患者多合并3种以上的内科合并症.心律失常病史、脑卒中病史、术中血压异常为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后方面,卒中组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29.4%)高于正常组(5.8%),卒中组ICU转入率(47.1%)高于正常组(1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功能康复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患者的1年内死亡率为35.7%,远高于正常组患者的9.0%,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差异显著(P<0.01). 结论 对于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周内发生脑卒中不容忽视.心律失常病史、脑卒中病史、术中血压异常为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发生脑卒中的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短期及长期预后差. 孟钰童 龙安华 谭晶 李辰 张里程 张立海 唐佩福关键词:老年人 骨折 卒中 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髋部骨折患者急性肾损伤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2023年 目的探讨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髋部骨折患者急性肾损伤的风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使用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MIMIC)-Ⅳ分析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BIDMC)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信息,记录患者合并症、疾病评分、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手术方式、有创操作和药物使用情况。参照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KDIGO)指南的急性肾损伤诊断标准,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逻辑回归算法分析入院后急性肾损伤的风险因素,并推算出相应的预测模型。结果共纳入患者474例,其中训练集331例、验证集143例。参照KDIGO指南的急性肾损伤诊断标准,训练集分为急性肾损伤组159例(48%)和非急性肾损伤组172例(5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2.61,P=0.009)、冠心病(χ^(2)=2.08,P=0.038)、心力衰竭(χ^(2)=2.60,P=0.009)、血红蛋白(t=1.89,P=0.059)、血小板(t=1.81,P=0.070)、尿素氮(t=2.83,P=0.005)、血肌酐(t=3.65,P<0.001)、血钠(t=2.55,P=0.011)、血糖(t=2.52,P=0.012)、阴离子间隙(t=3.44,P=0.001)、舒张压(t=2.72,P=0.007)、平均动脉压(t=2.16,P=0.031)、序贯器官衰竭评分(t=3.69,P<0.001)、简化急性生理功能评分Ⅱ(t=2.95,P=0.003)以及呋塞米(χ^(2)=2.03,P=0.042)、万古霉素(χ^(2)=1.70,P=0.089)、血管活性药物(χ^(2)=3.74,P<0.001)以及有创机械通气(χ^(2)=4.81,P<0.001)的使用为髋部骨折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P<0.001)、冠心病(OR=2.05,P=0.069)、血红蛋白(OR=0.88,P=0.050)、血肌酐(OR=1.37,P=0.009)、血钠(OR=1.07,P=0.026)、阴离子间隙(OR=1.09,P=0.028)以及血管活性药物(OR=3. 李辰 贾岚 臧加成 于树军 毕学青 孟甲 刘洁 王敬博 张银光关键词:髋骨折 急性肾损伤 重症监护病房 近侧骨折段向前成角移位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经验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近侧骨折段向前成角移位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3月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40例近侧骨折段向前成角移位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男11例,女29例;年龄56~87岁,平均75.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例,摔伤39例。体质量指数18.9~33.8 kg/m2,平均24.3 kg/m2。受伤至入院时间2~360 h。骨折按照AO-OTA分型:A1.2型7例,A1.3型1例,A2.1型6例,A2.2型9例,A2.3型12例,A3.2型2例,A3.3型3例。记录患者入院时、术前以及术后最低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值,住院期间输血量和手术显性出血量。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评估患者伤前及术后12周生活质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入院时及术后2 d疼痛程度。根据术后X线片及临床检查判断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2周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患侧髋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入院时Hb为(114.33±14.93)g/L,术前最低Hb为(99.10±16.4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34,P=0.000)。11例术前输血(520.00±269.98)m L。手术显性出血量(373.08±154.68)m L,术中输血量为(569.23±207.94)m L。术后患者最低Hb为(105.41±13.36)g/L,8例患者术后再次输血(500.00±185.16)m L。术后3 d按照改良Baumgaertner法评价骨折复位情况:优16例,良18例,差6例。4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15周,平均12.8周。术后切口无感染发生。术后2 d VAS评分为(3.2±0.5)分,较入院时的(8.2±0.5)分显著改善(t=37.500,P=0.000)。术后12周骨折均愈合;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2.5±6.9)分;SF-36量表评分为(51.4±11.5)分,较伤前(54.9±11.5)分显著降低(t=18.901,P=0.000)。术后4例出现谵妄,8例感染肺炎,5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出现静脉血栓形成,均经相应处理后治愈。结论近侧骨折段向前成角移位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难复位、不稳定型骨折,术中需要通过辅助器械达到骨折良好复位,解剖对位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首要条件 王敬博 于树军 李辰 臧加成 王裕民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 复位